Friday, August 31, 2007

蟾酥事件的啟示

  根據《中國醫學大辭典》,六神丸包含麝香4.5克、牛黃4.5克、冰片3克、珍珠4.5克、蟾酥3克、明雄黃3克。由於蟾酥具強心作用,六神丸不能隨便吃,更不能隨便多吃,須聽從醫生處方,病人若已有輕微的心律不正(Arrythmia),胡亂服這藥,隨時要送入急症室。

  醫生憑什麼去決定劑量?基本上,醫生要參考藥廠發表的藥物動力學資料。藥物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包括藥的吸收(Absorption)、吸收後身體的分布(Distribution)、之後會不會被(肝)轉化7代謝(Metabolism),及最後怎樣從體內消失(Elimination,小便、大便)。

  有人會說,中藥講究複方,西方的藥物動力學概念,是風馬牛不相及。錯矣。就以蟾酥為例,服後能令心房收縮後來不及還原,令不住地由心室泵出的血液,不能順利通過心臟,形成「心律不正」,最終可以因心衰竭死亡。有這般嚴重後果的藥,縱只是複方中的一員,其分量也不能忽視。用六神丸做例子,若不知道蟾酥在其中的動力作用,那怎能清楚應該每四小時吃一次藥,還是八小時吃一次藥?若是隨隨便便,無所謂,那便「死得人多」了。所以,無論是單方(例如人參湯)或複方(例如六神丸),若施以藥物動力學,會令藥廠把藥做得愈來愈好。部分中醫或會說,藥的分量,我有「分數」,也就是說,憑我的經驗,自有準繩。這像是將自己比作廚師,炒一碟牛肉,可以憑經驗加鹽,不須多研究,更不須慢慢量度。煮菜的味道不妨多試,累積經驗後取捨,但藥怎可以「估估下」?再以蟾酥為例,假如你買六神丸是要救自己的母親或孩子,你想不想知道合適的劑量?

  業界可能會質問,每一個藥方包含那麼多的成分,怎樣去「追蹤」?不錯,要追蹤並不容易,但至少可先用其中藥材著手。事實上,在中國和香港,已有很多學者非常認真地在分析每一個藥材,包括用藥物動力學來逐一測試。不信?可以上網看看中國科學院及復旦、浙江、中山這些重點大學學者的科研報告。有一些主要成分,例如當歸中的阿魏酸(Ferulic Acid)、黃苓中的Baicalein等,一早已被發表,甚至拿到了專利。我們若不大力提倡中藥科學化,外國藥廠可就老實不客氣,把中國數千年文化積累得來的寶物,據為己有。例如,從紅豆杉(Taxus Chinensis)提純抗癌藥Paclitaxel;從喜樹(Camptotheca Acuminata)發展出抗癌藥Irinotecan;從曼陀羅(Datura Metel)發展出鎮定劑Scopolamine;然後以百倍價錢,賣回給我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