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8, 2006

臍帶血

  全世界第三大藥廠默克(Merck)的行政總裁Richard Clark,在去年5月上任。當時藥廠面臨外患內憂。外患是有數千宗來自止痛藥(Vioxx)的索償官司,內憂則是有關一個年銷五十億美元的降膽固醇藥(Zocor),其專利期到今年6月便屆滿。應付這嚴峻的局面,自須開源節流。開源方面,四出找一些有潛質的概念藥,不惜高價購入,務求能早日收成,填補青黃不接的空檔。例如,花上六億美元,向Vertex藥廠買入一個抗癌概念藥,編號VX-680。節流則是大刀闊斧,裁掉七千員工,每年節省約十億美元的支出。

  上個月藥廠對外宣布,將會把研究重心放在開發癡呆症、血管硬化、心臟病、糖尿病、癡肥、癌、失眠和止痛的藥方面,再加上做疫苗。上述八類藥(疫苗不是藥),針對者都是慢性疾病,期與病人建立長久供求關係,收益可以細水長流。不過,這一類藥有一定的風險。藥終歸不是食物,長期 服用不免會有副作用,縱是一丁點,也可導致得不償失。所以,有些藥廠甘於只研發急病的藥,例如,中風、敗血病(Sepsis)和白血球排斥身體 (Graft Versus Host, GvH)的問題。

  在什麽情況下白血球會造反,攻擊自身,形成GvH現象?是在對付血癌(又名白血病Leukemia)之時。為了要釜底抽薪,醫生先用藥毒死病人身上所有白血球;之後,給病人輸入一些正常的骨髓細胞,希望能為他重新建立一個免疫系統。不過,合適的骨髓不易得。除非捐贈者與病人是孖生兒,否則,健康的骨髓細胞一旦進入到病人的身體,舉目都是陌生環境,往往會攻擊病人全身的組織。在病理學上,這個現象就是上述的GvH。在克制GvH方面,FDA訂下了一個很直截了當的審批標準:只要藥能減低一百天內的死亡率,便可以獲得批文。

  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藥既能抑制GvH,又能使輸入的骨髓細胞肯落地生根,建立一個新的免疫系統。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去找來一些初生嬰兒的臍帶血(Cord Blood),藉著血內白血球尚是「無邪」的本性,引導它們接受陌生的環境,俾能和平共處。不過,臍帶血難得,血內的白血球數量又非常少,有些藥廠先將臍帶血放進試管中,試圖在其內培植稍稍多一些白血球,以圖造福多一些病人。現已開始第一期臨床測試的藥廠,計有Gamida-Cell(以色列)、 Histostem(南韓)、Chemokine Therapeutics(加拿大)、Viacell(美國)。其中Viacell在測試時發現病人已有GvH反應,懂得排斥病人的組織,成果堪虞。

  已開始有人在分娩時保留寶寶的臍帶血,以防萬一,有需要時也許可以救命。

Monday, February 27, 2006

芥末的妙用

  每當寒流襲港,我們一不小心便會著涼、發燒。發燒的病理反應,包括很想睡覺、沒有胃口、全身發熱和身體很虛弱(肌肉無力),也會大便不通。原來,這些病情都是與免疫系統分泌的白介素一(Interleukin-1』, IL-1』)有關。

   IL-1』一方面能直接催眠和抑制食欲(Anorexic);另一方面,能引發腦中的膠質細胞分泌白介素六(IL-6),後者刺激下丘腦,把體溫向上調,由攝氏37度調到39-40度,目的是要挑動全身每一個細胞的熱休克蛋白質,從而消滅在細胞內的病毒,及提高細胞處理廢物的功能。至於肌肉無力,是由於IL-1』刺激血管壁上的內皮細胞分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令肌肉鬆弛下來。

  談到肌肉鬆弛,可順便說說 治陽痿藥的機制。陽痿的成因之一,是海棉體(Corpus Cavernoum)中的平滑肌不能放鬆,以致血液不能流進,也就不能令其「變硬」。平滑肌之所以會收緊,是因為肌蛋白被能量分子ATP活化了(又稱磷酸化)。若要平滑肌放鬆,可刺激「(去)磷酸酶」取走附在肌蛋白上的磷酸。什麽東西可以刺激(去)磷酸酶?上述NO就能做到。NO透過一個生物分子cGMP,刺激(去)磷酸酶,後者取走肌蛋白上的磷酸,令肌肉鬆弛下來。不過,海棉體裏有一個自然的機制去廢掉cGMP;治陽痿藥則可以抑制這機制,於 是,負負得正,便可以延長肌肉鬆弛的狀態,方便血液流入海棉體,從而治癒陽痿。

  為什麽在發燒時會便秘?這也是NO在「作怪」。NO令 腸中的平滑肌鬆弛下來,於是腸無法蠕動,廢物便停滯不前了。若要減低NO一氧化氮,可得先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怎麽做?答案是利用一氧化炭(Carbon Monoxide)。土法治便秘方法之一,乃是吸煙,靠的就是煙中的一氧化炭;這當然不可取,香煙中的氧自由基可破壞肺小氣泡,從而導致肺氣腫。

  坊間一切吹噓能增加免疫的「健康」食品,說的往往是能增強IL-1』。從上述分析可以明白到,這些東西不應隨便吃,否則可能引起的弊端之一,是「有入冇出」,發生腸梗塞(Ileus)。尤其以老人而言,這是可致命的病。

   常吃魚肝油可幫助通便,因為其中的奧米加三脂肪酸能刺激腸製造一氧化炭,從而增加蠕動;但往往須長時間服用,才能令大便正常。若要見效快,可以試用芥末,包括吃魚生時吃的Wasabi。芥末含有一個叫Methyl Iso Germabullone的成分,能直接刺激肌肉細胞上的乙醯膽鹼接受體,「一撻即著」,令腸立即開始蠕動。

Saturday, February 25, 2006

吃天鵝蛋

  有一個人賣蛋,索價一百元一隻。路人拿起蛋,端詳了好一會,看不出有什麽特別之處,於是問:「這是什麽蛋?要這個價錢,好處在哪裏?」賣蛋的說:「這是天鵝蛋,吃了之後可以像天鵝般美麗。」

  先不要說蛋是不是真的天鵝蛋,姑且相信蛋是天鵝生的,要不要買來吃?循著「可以像天鵝般美麗」之目的想下去。第一個可能性,是吃了並沒有預期的功效,仍然難看;甚至浪費金錢之餘,身體竟不適應,因為它其中一些成分,比一般常吃的雞蛋來得重。第二是正如他說,真有功效,也就是吃了之後,脖子長了,身上長出白的羽毛,活像一隻天鵝。第三是原來其中有禽流感的細菌,吃了會生病。

  目前在坊間買得到的健康食品中,有三類產品「吹噓的」與「實際的」功效,可以與上述例子媲美。

  第一種是有關靈芝的破壁孢子。孢子之於真菌,就好比魚子之於魚,基本上只是一個包含了遺傳因子的種子。一粒蘋果樹的種子,雖然將來大有可能長成蘋果樹,生出甜美的蘋果,但種子內可沒有任何蘋果中應有的維他命。產品廣告把破壁孢子的性能,說成像有原子彈般的潛在威力,服用了在體內爆發,有無窮的保健效果。至於具體上有什麽好處,頂多是非常含糊地推說可以增加、改善或調節免疫,用「免疫」這名詞去嚇唬消費者,卻說不出其所以然。事實上,真菌,包括冬菇、木 耳,健康成分是在細胞壁上的葡聚糖(Glucan)。吃多了破壁孢子,反而吃了很多嘌呤(Purine),徒然增加了出現痛風(Gout)的機率。

  用似是而非的術語大肆吹噓,是推銷伎倆之一。例如聲稱產品可以增加白介素一(IL-1』)、干擾素(IFN『)等。不明白這些名詞的消費者,見之肅然起敬,覺得物有所值。須知細菌和病毒可以引發的,恰恰就是IL-1』和IFN『的反應。

  第三種是從鯊魚肝提煉出來的鯊烯(Squalene)。商人在廣告中聲稱鯊烯可以吸收氧自由基,因而說它是一種健康食品。首先,能吸收氧自由基的東西就 一定是好東西嗎?當然不是。氧化了的低密度脂肪蛋白(Oxidized LDL)也能吸收氧自由基,它卻是令血管硬化的元兇。鯊烯和氧化了的鯊烯(Squalene Epoxide),是身體用來製造膽固醇的主要成分。日本的Takeda和Yamanouchi藥廠、美國的施寶貴(Bristol Myers Squibb)藥廠,分別都正在測試三種降低膽固醇的概念藥,叫TAK-475、YM-53601和BMS-188494,方法是「抑制」鯊烯!

Friday, February 24, 2006

吃蟹後可否吃柿子?

  市面上有一種號稱可消脂的健康食品,叫甲殼素(Chitin)。也有另一種,是加了工(去掉甲殼素上乙醯Acetyl後)的Chitosan;一般都從蝦、蟹殼提取得來。

   理論上,甲殼素是一種糖的聚合物(Polymer),屬炭水化合物(Carbohydrate)。由於甲殼素的基本單元是含正電的胺糖,整個甲殼素帶有 大量的正電,有些人因而吹噓說,帶正電的甲殼素,可以黏住帶負電的膽固醇;兩者加起來的分子體積太大,身體吸收不來,膽固醇便會被排出體外,達到消脂的目的。

  為了要弄明白事情的真相,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市分校營養系的學者,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找來了二十四名、男女各半的志願者,每人每天吃五餐,每一餐都包括了甲殼素。經過十二天的測試,記錄食物中的脂肪含量,又分析糞便中的脂肪。結果發現甲殼素並不能幫助將食物中的脂肪排出體外(見 J. Am. Diet Assoc. Vol.105 pp.72-77)。除了這實驗,還有至少四個類似的臨床測試,結果也相同。

   基本上,這種正負電之間的吸附力(Affinity)並不算強。各類食物中,有太多東西都帶正電或負電,憑甲殼素上的正電,未必一定能吸著膽固醇。若我們考慮到腸中的千億個細菌,最有可能黏附在甲殼素上的帶負電物質,可能是細菌屍體細胞壁上的內毒素,又稱為脂肪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

  生長在海水中的細菌,例如霍亂類的細菌(Vibrio),往往都是藉細胞壁上的LPS附在蝦殼、蟹殼上;之後,當細菌繁殖到了飽和數量時,它們互相黏在一起,形成為一塊膜,就好像白喉菌在喉嚨上「織」成一塊白色的膜(因而叫白喉)。這類膜統稱為生物網(Biofilm)。

  LPS非常耐熱,一般的蒸、炒處理,並不能完全破壞它。吃蟹時難免手部或口部接觸到蟹 殼,從而吞下一些黏在蟹殼上的細菌生物網,也就會吃進不少能引起腸胃發炎的LPS。LPS去到腸時會「發功」,引出大量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令到整條腸鬆弛下來。在這同時,附在殼上的霍亂類細菌特有的毒素,可令腸壁的上皮細胞分泌大量水分,引起肚瀉。

  柿子含有大量熊果酸(Ursolic Acid)。從蟹殼上混入食物中的細菌生物網,可以被熊果酸分解;其中一些霍亂類細菌的毒素,便更暴露了,引起更嚴重的水分分泌,進一步惡化了肚瀉。相傳吃了蟹後不能吃柿子,相信原因是在此。

Thursday, February 23, 2006

一條龍

  早幾天《紐約時報》有一篇文章,說的是有關中國今天成為「世界工廠」的狀況。文中指出不少在中國境內施行的工序,都屬「裝配」性質,尤其是高科技產品,精密的組件在別的地方先造好,才運入中國,作最後的配套。結論之一,是解釋中國對歐美的巨額貿易順差,其實不少是從其他地區轉嫁而來。

  有人問我,這文章是褒是貶?我覺得作者只是照實說;看文章的人,不須有什麽褒貶的考慮。無論哪一個行業,都免不了分工。麵包店不可能由種麥開始。以中國而言,今天主理裝配工序,先有收入,同時造就了人才,一步步下去,總會有進步。現在作興說「一條龍」操作,說說而已,也可能是推銷的口吻。從製造商的立場而言,分工合作,各司其職,才是低成本、高效率的不二法門。

  大藥廠也如是。本來,大藥廠可招聘各種科研人才,由構思開始,研發新藥。可是,沒有一個研究員能擔保必有成果。因此,與其供養一大群博士去鑽研,不如乾脆向其他小公司買入現成的概念藥。一些處於第一期臨床測試的概念藥,最受大藥廠歡迎。例如,全球最大的藥廠輝端(Pfizer),去年11月以八億美元向一間叫Incyte的生物科技藥廠購入一個針對慢性發炎概念藥的全球發展權。另一方面,總部在瑞士尼塞爾的諾華藥廠(Novartis),去年大大小小買入了近四百個概念藥,其中金額最大者達七億美元,對象是一間專門研發 RNAi藥,叫Alnylam的小藥廠。還有,羅氏藥廠(Roche)屬下的Genentech,在11月花了二億三千萬美元,向一間英國的小藥廠買入一個針對PI3K的抗癌藥。

  不要以為賣方必然是小藥廠。歐洲的百年家族老店、總部位於瑞士的Serono藥廠,去年全年銷售額是二十六億美元,其中十一億是從一個治療多樣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的藥(商業名稱Rebif)得來。最近,第三代掌舵人Ernesto Bertarelli委託投資老手Goldman Sachs放盤出讓Serono;多間藥廠都表示有興趣收購。不過,叫價高達一百五十億美元,暫時還未有藥廠願意付出這個價格。

  另一個分工的領域,在於新藥的臨床測試。目前各大藥廠現都傾向將測試搬去印度進行,因為印度有三多:病人多、懂英語的醫生多、精通電腦的臨床藥理人才多。根據印度政府的官方數據,去年在臨床測試上的收益,達到七千五百萬美元。不過,一些印度人不大願意看到國人只做大藥廠的實驗動物。印度政府正在向世界衛生組織WHO要求協助培訓巡視臨床測試的督察,務求自己國人也能做到依照國際標準的測試,叫優良臨床程序(Good Clinical Practice)。

Wednesday, February 22, 2006

被抗拒的抗生素

  腦膜炎、肺炎、白喉、百日咳、傷寒、霍亂、破傷風這些傳染病,傳染的媒介都是一類低等的細胞,也就是細菌(Bacteria)。說它低等,因為它沒有多一重保護膜去包住細胞內的遺傳物質DNA;此外,它的細胞沒有粒線體、溶酶體。

  細菌與人的細胞還有另一個很大的分別。細菌除了有一層細胞膜,還多了一層細胞壁(Cell Wall)。因此,若用藥去攻擊體內細菌的細胞壁,原則上只會殺死細菌,不會殃及人的細胞。這一類專門針對細菌的藥,統稱為抗生素 (Antibiotics)。最初期的抗生素,都是一些真菌(Fungus)分泌的天然物質,例如盤尼西林、兩性黴素、紅黴素等。它們能擾亂的,分別是細菌細胞壁的合成、細菌細胞壁的功能、及細菌(別具一格的)蛋白質合成機制,所以是很有效的。

  可是,有一些病人不遵照醫生的叮囑,往往還未完全康復,便自作主張停止服藥,那些奄奄一息的細菌便能死裏逃生,之後,衍生出抗藥性。盤尼西林現在對很多種細菌來說,已完全失去殺傷力。藥廠在研發新藥方面,對細菌的抗藥性是又愛又怕。愛是因為可以不斷推陳出新,無懼舊有的抗生素專利快將到期;怕是細菌能演進得更快、甚至快到連新藥的專利期還未完結之前,已能迅速對新的抗生素建立抗藥性,令新藥「出師未捷身先死」,藥廠也就血本無歸了。

  目前正在研發中的新一代抗生素,包括有八個概念藥處於第三期臨床測試,五個在第二期,六個在第一期。雖然一般大藥廠並沒有太積極行動,但有些中型藥廠卻頗具野心。例如仙令(Schering-Plough)有一個類似Cipro(用以治炭殂病)的Garenoxacin,Wyeth也有一個新一代的四環素,叫Tigecycline,兩者現都 已去到第三期的測試。此外,從印度Ranbaxy藥廠的Ranbezolid、日本Takeda藥廠的TAK-599(都尚在第一期臨床測試),可見外國藥廠也在覬覦美國的市場。

  對著一些新的抗生素,為什麽細菌有能耐,可以不斷見招拆招?原來,細菌的遺傳因子DNA中,有一個叫LEX A的基因,專門負責在危急情況下變臉,以挽救細菌的性命。就以上述Cipro舉例說明。細菌的DNA,像女士的髮辮,互相糾纏,再盤成一個髻。當細菌要增生,製造多一套DNA的時候,須用一個叫拓樸同分異構酶(Topoisomerase),把糾纏中的DNA分開。Cipro針對細菌這個最脆弱之處「發功」,令DNA無法再駁回。細菌的對策,是寧可壯士斷臂,出動LEX A把Cipro黏住的部分切去,再盡量補回切去的一段,駁回DNA。就是這樣,化解了抗生素的攻勢,便可以死裏逃生了。

Tuesday, February 21, 2006

人造牛油

  在十九世紀的歐洲,窮人吃不起牛油;另一方面,牛油不耐放,長時間在海上的海軍也就得不到供應。1860年,拿破崙三世懸紅給能發明人造牛油的人。結果,一位法國化學師,叫Hippolyte Mege-Mouries,發明了第一塊用牛的脂肪和脫脂奶造的人造牛油,叫Oleomargarine。在當年,動物脂肪內的脂肪酸被稱為 Margaric Acid,這其實是硬脂酸(Stearic Acid)和棕櫚酸(Palmitic Acid)的混合物。

  真正開始用植物油製造人造牛油,要去到二十世紀初。化學師明白了動物和植物脂肪酸的分別後,才成功把豆油、粟米油凝固成一塊塊的人造牛油。

  在這裏,須岔開先稍稍解釋飽和(Saturated)和不飽和(Unsaturated)脂肪酸的分別。假定有十八位小孩子手牽手,一字形地排開,然後分發給每人兩隻蘋果。除非他們不再牽著手,否則是無法拿得住蘋果的。現在,換了十八隻猴子。若給牠們蘋果,牠們可以用腳掌牢牢抓住蘋果。在化學上,每一個炭原子像一隻猴子,不只可以同時與其他的「猴子」(炭原子)連接成一字形,還可以抓住兩個「蘋果」(氫原子)這便叫做「飽和」。「不飽和」,是當相鄰的兩隻「猴子」(炭原子),各自只有一隻「蘋果」(氫原子),於是,可以騰出一隻腳掌來互相牽著。

  在牛油中的脂肪酸(例如上述的硬脂酸和棕櫚酸),由於是「飽和」,可以很整齊地互相緊貼;因此,它們在室溫中呈現成固體。植物油當中的脂肪酸則是多處不飽和。再用上述猴子的比喻,如果相鄰兩隻 手牽手的猴子,每隻猴子同時用右腳掌抓住一個蘋果,這便叫「順式」(Cis)的不飽和。在化學結構上,順式不飽和脂肪酸佔的空間較大,不太會互相緊貼,於是,在室溫中呈液體狀態。

  因此,若要把植物油凝固為人造牛油,方法十分簡單,只要用氫氣,把不飽和的部分轉為飽和就成。不過,這種轉了型的植物脂肪酸,基本上等於動物脂肪酸,一樣可以增高膽固醇。聰明笨伯的商人,用少量氫氣,只把一部分不飽和脂肪酸轉成飽和,這叫「反式」 (Trans)脂肪酸。好處是令至人造的牛油不會太硬,容易塗在麵包上;壞處是身體從未曾見過反式脂肪酸,於是乾脆把它塞入「低密度脂肪蛋白」(LDL, 也就是所謂「壞的膽固醇」)中。

  所以,吃人造牛油或天然牛油,同樣會增高體內的膽固醇。較聰明的辦法是少吃或索性不吃。不過,為了一時口感,很多人「膽博膽」。告訴你,這是博不過的,因為,吃的人往往會是輸家。

Monday, February 20, 2006

電針治療柏金遜症  

  構成腦組織的各種細胞中,哪一類細胞的數目最多?正確的答案是膠質細胞(Glial Cell),其中包括負責清理廢物的星形細胞(Astrocyte)、負責分泌髓鞘質(這是一種絕緣體,用來包裹著神經軸突,像是一層膠包著電線)的髓鞘細胞(Schwann Cell)、及負責分泌BDNF和GDNF這兩種營養神經的小膠質細胞。

  GDNF的全名是膠質細胞衍生神經營養因子(Glia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是在1993年被發現的;後即被證實與「多巴胺神經細胞」有密切關係。1997年,羅撒斯特大學一組研究員,發現可以用基因治療法,把GDNF的基因送達大鼠腦組織中的黑質區(Substantia Nigra),幫助受了傷的多巴胺神經康復。由於多巴胺神經的衰亡會導致柏金遜症,GDNF可能可治療柏金遜症。

  上述這個假設,在一 個猴子的柏金遜症實驗模型上,被證明正確(Science Vol.290 pp.767-773)。在2003年,一組英國醫生在五位柏金遜症患者的肚中,安放了小型的泵,透過一條直通腦部的膠管,把GDNF直接泵到黑質區。果然,病情大有改善,當屬GDNF之功。這令Amgen藥廠看到一個商機;於是,正式向FDA申請去做一個GDNF的臨床實驗。不過,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臨床結果是對受藥的柏金遜症患者並沒有療效。到底出了什麽錯?一個可能性,是Amgen用點滴方法,把GDNF滴進血管,但血管內的GDNF卻無法穿越血腦屏障。從而推論,可能是錯在施用GDNF採取的「物流」方法。

  至於小膠質細胞的另一種神經營養素BDNF,它的全名是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它也可以供營養給多巴胺神經。

   回說Amgen失敗了的GDNF臨床測試。想深一層,既然GDNF和BDNF都是小膠質細胞的分泌物,而腦中有大量的小膠質細胞,分泌GDNF和BDNF當是遊刃有餘,根本不需要依靠外來供應。問題是,怎樣去刺激自身分泌?可用針炙,更確切地說,是用電針。在《腦研究》中,北京大學神經科學院的學者報道,若重複用100赫(Hertz)電流頻率的電針,施於患有柏金遜症的大鼠,可以大大增加它們大腦黑質區的多巴胺神經細胞。

  針炙中有所謂「得氣」,即是一針下去,病人覺得被針的部位特別敏感。原因也是與BDNF有關。原來,「得氣」是當針尖刺到了神經,觸發小膠質細胞分泌BDNF,同時造成輕微神經性疼痛。用病理學的名詞,屬痛覺過敏(Hyperalgesia)。

Saturday, February 18, 2006

治療腎癌的新藥

  在美國,一般做生物科研的人,都知道Keystone會議,甚或參與過。這會議在科羅拉多州的Keystone市舉行。我第一次去到,不多久就出現了高山症徵狀,也就是頭暈和全身乏力。高山上空氣稀薄,慣居平地的人不易適應,除非體內紅血球特多,足以多携氧氣。很多經化療的癌症患者皆有類似體驗,因為化療藥很「削」,而且「削」的是骨(壓抑骨髓造血的機制)。解決的方法是注射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幫助骨髓製造紅血球。未出世前,EPO是由肝細胞負責分泌;出世後改由腎來製造。信不信由你,在發展初期,藥廠為要獲得足夠的EPO,大量購買高山居民的尿(因為生產多了漏進尿液),從中分析這個蛋白質的的胺基酸結構,之後找出基因,再用生物科技方法造藥。

  腎細胞有一個反應很快的機制,以保持身體有足夠的紅血球。方法是,腎細胞不斷製造一個叫缺氧生成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HIF)。不過,在正常的大氧壓力下,腎細胞內一個叫von Hippel-Lindau(VHL)的蛋白質,會黏在HIF上面,就好像貼上一個「這是垃圾」的標記,讓細胞內的蛋白酶粒子(Proteasome)把HIF消化掉。一旦氣壓下降,VHL的份量也同時下降,於是,沒有足夠的VHL「貼紙」可用,HIF也就多了。過多HIF會刺激細胞多造EPO;又令「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及「血小板生長因子」PDGF新增血管,間接幫助癌獲得營養,「快高長大」。

  先岔開一筆,稍說說細胞內 的訊息傳遞路線(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這機制有點像中國古代的烽火台,由多個蛋白質構成,「台」上燒的是「能量分子」ATP。在細胞內,第一個烽火台叫RAS,第二個叫 RAF,之後是MEK和ERK。腎細胞之所以癌變,是因為第二個烽火台RAF「無端端起火」(突然從能量分子得到很多能量),即是形成磷酸化(Phosphorylated)狀態。一路傳下去,當最後一站ERK也磷酸化後,一個「命令細胞增生」的訊息便進入了細胞核。

  以腎癌而言,由於負責製造RAF蛋白質的基因出現異變,令細胞不只製造很多RAF,而且還將能量加諸其上,引起禍端。

   現在有一個治療腎癌的新藥。美國FDA在去年12月20日批准Bayer藥廠一個抗RAF藥,學名是Sorafenib(商業名稱叫Nexavar)。這個藥可以一石二鳥,一方面抑制RAF,另一方面抑制上文所提及的VEGF和PDGF。於是,除了可以令癌細胞不能增生,同時也可以切斷血液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