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05, 2009

知所選擇

  昨天談到一位年輕女子動不動出風疹,又經常有「過敏性腸症候群」的症狀,她一心想找方法,希望能令自己脫離這些煩惱,最好是可以做到防患於未然。去看醫生,只能在「發生後」才去,而且往往不看醫生也沒有什麼大礙。從醫生處,拿不到特效藥能在「發生前」將病魔擋駕;另一方面,縱是有這種藥,也不想吃,因為會替身體帶來對藥物的依賴性,哪可以叫自己在完全「冇病冇痛」的情況下,天天服藥?後來她吃了一些補健食品,情況竟大有起色。這並不表示補健食品比藥更好,只是人體的機能,實在是太複雜了,有不少「不適」的現象,不算是什麼大病。在她這種情況而言,適當的補健食品能替身體做一般性的調理,效果更佳。

  但必須注意的,是「適當」這兩個字。去看醫生,由醫生開藥方,不用多想,跟著他的指示服藥可也。但是,吃補健食品應如向取捨?吃什麼、要吃多少、怎樣吃,都得靠自己判斷。商人找來「代言人」,目的是宣傳商品;你聽了,可不能照單全收。這不是因為懷疑他們說話的真實性,他們應不致於撒謊;但一句「我吃了之後效果很好」,其中有多少分量?「單一的個案」能有多少代表性?這些都是必須加以考慮的,否則只是盲目跟風。但一般人沒有專業知識,沒有能力判斷,該怎麼辦?簡單的做法,是向醫生、營養師等專業人士請教;更好的對策,是自己想辦法弄個明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做出適當的選擇。

  就以上述「風疹」與「過敏性腸症候群」為例,成因在哪裏?兩者有沒有共通點?有。這兩種情況,都與肥大細胞(Mast Cell)有關。再具體地從一個病理的角度說明,「出事」之源,來自類胰蛋白酶(Tryptase)及組織胺(Histamine)。你不要被這些專有名詞嚇唬了,因為若要明白其中來龍去脈,並不一定須鑽研一些十分艱深的學問。舉一個例,你想看電視,有現成的一部電視機放在面前,只要連接上電源,把開關掣一按就成了,看來一點困難也沒有。但你可曾想過,這個有關「電」的操作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二百多年前的人,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現在世界上也有一些地方是沒有電力供應的。如果你要告訴一個從來沒有體驗過「用電」的人如何開動一部電視機,最簡單的方法,是教他把插頭放入插座,不用多講一句說話;他會覺得很神奇,但不會了解其中操作。按道理,他應該知道多一些才對,因為若是有「電」的概念,他不但能操控電視機,也能使用其他電器;另一方面,也懂得用電時如何趨吉避凶。在了解「電」的過程中,他會碰到很多專有名詞,但不應該為了這些看似深奧的字,望而卻步;要明白,其實並不難。有關肥大細胞等等,明天再續。

1 comment:

Unknown said...

顧先生,你好。本人是信報讀者,看你的專攔已一段日子,並已購買了你的六本作品,穫益良多。現請教主婦手也是濕嗎?可否用同一方法?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