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3, 2009

等多八個月

  有一句說話:You canno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狗學不會新把戲。是不是年紀大的狗智力減退了,動作遲鈍了,因此無論你怎樣用心教,牠就是學不會?相信這都有影響,尤其因為在狗而言,所謂「把戲」,都是一些有關身體操作及體能方面的活動,年紀衰老後,活動能力肯定走下坡。但這句話若用在比喻人,可會另有別的意義。以電腦為例,有小部分老人家到今天仍不懂電腦,也不想學。這並非基於體力問題,亦不應是智力不足,更大的原因是心理方面的抗拒,怕煩,或者乾脆是「沒有電腦我也活得好好的」這種頑固思想。還有另一個原因,真的是源自「力有不逮」,因為多年來的思想保持一個範式,日子有功,已是僵化了,再也扭轉不過來,你要他跳出框框,作另類思考,談何容易?在電腦的操作方面,這現象最明顯。年紀愈輕的,對電腦愈親切,就像我們用手拿東西,十分自然,唾手可得,輕而易舉,毫無困難。年輕一代,從小已是生長於到處有電腦的環境中,早已適應了這氣候,融入了這種「人」與「物」兼容的境界,不像一些「上代人」,與電腦格格不入。

  不過,有一種新科技產品絕少老人不懂得用,或抗拒不用,此乃手提電話,亦稱移動電話,日本人稱之攜帶電話。老人家對這東西最普遍的劣評,只是「功能太多太複雜了」,有人說:「只要給我打通電話就夠了,最好是按鈕大一些,能看得清楚,也不會按錯;什麼攝影、遊戲、互聯網,通通不要。」另有些人想到壞的方面:「人人都用無線的電話,電波飛來飛去,到處都是,我們生活於其中,健康會不會受影響?再者,聽電話時電波盤旋在腦邊,會不會做成傷害?」

  世界衛生組織WHO承認「電磁場」確實有影響環境,但認為以現在的頻率水平而言,不致於惡性地影響人體。何謂電磁場?流動的電叫「電流」,我們天天在用;靜止的電產生「靜電場」及「靜磁場」。統稱的電磁場,具一種隱性的能量,能與電產生作用。電磁場其實是自然環境現象之一,正如地心吸力亦是;只是人為的電波操作,令其程度更嚴重了。我們與電波接觸,在所不免,電波甚至可以來自微波爐、光管、遙控器等。英國的Health Protection Agency指出,一個人處於高電磁場的環境中,例如城市中的Wi-Fi熱點(即是可以無線上網的地方),逗留十二個月,其所受電磁場的影響,只等於聽二十分鐘手提電話。

  然則聽手提電話是不是有害?WHO在這問題上的研究報告,要待10月才開始公布;但多國政府都勸喻國民少用手提電話,以及使用不須手持的(hands free)。但上個月已有報告說連手持的也會產生氧化式的傷害。明天再續。

Thursday, February 12, 2009

手提電話有害?

  自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突飛猛進,至今更是一日千里,每天都有新發明;有理論性的,也有實用的,有寸進,也有突破。在這過程中,每一樣新的事物,都須有一個名稱。以通訊而言,最先有「電話」,這中文名詞與英文的原字telephone並不完全符合。因為tele與phone源自希臘文,本意指「遙遠」與「發聲」,雖然其中有利用到電力,但英文原字強調「距離」,把「電」的角色隱藏了;中文名稱則傾向表彰電的功能。之後發明了telegraph,乃是「遙遠的書寫」,傳的不是聲音,而是「文字的訊號」。最初「傳」的操作,須依賴電線,及後想出了新方法,直接發—收電波,也就摒除了電線,是為「無線電」wireless。這裏用的字,中英文兩者其實都不大對。英文全名應是wireless telegraphy,不應只述其「無線」;中文則應是「無線電訊號的遙遠傳送」。接著,電波的發放—接收技術,日新月異,如百花齊放;表表者有收音機、雷達、無線電視。這三個名稱,代表了三種不同的稱謂方式。雷達的本字RADAR並不是英文,而是所謂「首字母縮略字」acronym,來自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電波的偵察與測距)的首字母;中文則是音譯,不是意譯。「電視」一詞也犯了「與英文原字不符」的毛病,因為原字television的解釋是「遙遠的視像」。至於「收音機」,這個名稱既不切合英文原字(radio本來的意思是「電波的傳送」),亦將這機器的功能說錯了,因為收來的只是電波,不是「音」,只是電波能被這台機轉變成聲音而已。細看這些五花八門的命名方式,饒有趣味。

  電話的概念,早在十九世紀中已有公開發表;至於電話機,於1870年代才有最雛型的實物造出來。在其後的百多年,電話主要依賴電線做媒介;期內只有短距離的無線裝置,例如室內的無繩電話(Cordless telephone)和室外的無線對講機(Walkie-talkie)。一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才有一位任職於摩托羅拉的研究員,首先造出拿著到處走動時仍能發放及接收聲音的電話。香港人叫這東西做「手提電話」,這名詞有點「以全概偏」,絕大多數電話都須「手提」(不然的話,難道「腳提」?)。不過香港人加諸於這個新發明的另一名稱,卻能發揚光大,另闢蹊徑,自成一家,此乃「大哥大」,現在另有其獨特的含意。回說手提電話,國內稱之為「移動電話」,可能因外國有人叫它mobile telephone。在美國,卻另有一個較普遍的名稱cellular telephone,因須有收發站之設置,才能構成電波傳送的網絡;每人手上拿著的電話,都是經這網絡互通的。收發站是cell sites,電話也就是cell phone了。說了半天尚未到題,明天繼續。

Wednesday, February 11, 2009

細胞的感覺

  我們一般所說的「五感」,來自眼、耳、舌、鼻、皮膚,也就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其實人體尚有多種另類感覺,是在這五個感應能力以外的。首先是平衡和速度感,這是整個身體所處位置帶來的意識。我們不須睜開眼睛,也能知道自己是處於「靜止不動」還是「在動」的狀況,不在動的時候是站著還是臥著,在動的時候是否能保持平衡;我們亦能在被外物移動時(例如在地鐵車廂),有所感覺。其次是方位的意識,最簡單的例子是扣鈕。正常的人,扣鈕時不需看著做。一隻手指摸到鈕門,另一隻手指把鈕子朝鈕門方向推進去。不要以為這種方位的感覺是理所當然,一些弱智者就是做不到。除上述這些,還有人認為痛覺應自成一家,不屬觸覺的一種,因為有些痛覺的形成,不一定需有類似皮膚與外物的接觸;也有人認為溫度(冷熱)的感覺也不應歸納於其他任何一種。

  我們將這些林林總總不同的感覺分門別類,主要分的是感受的媒介,例如眼耳口鼻。究其實,歸根結柢,最終帶來感覺的,都是神經細胞在腦中的作用,視覺如是,聽覺如是,其餘也如是。當然在腦中有不同的部分各司其職,但原理則一。這種作用帶來「施」與「受」、「因」與「果」的互動;再者,施受因果之交替沿革,往往是連綿的。佛家把這些感覺和各種感覺帶來的效果,再伸展開去,稱之為五蘊。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從物質現象,到受感,以致心中浮現的相,再而產生的相應行為,最高境界是能有所識別,知善惡。

  在細胞的層面,所謂「色」與「受」,取決於一些類似插頭與插座的結構;用另一個比喻說明,像是鑰匙與鎖。這兩種組合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也就是:單獨一部分沒有什麼用途,但兩者若是遇上了,能進入一個新的層次。例如免疫細胞屬「受」的一方,因為身上有一些結構(叫「接受體」或簡稱「受體」Receptor),扮演插座或鎖這類角色;相對的另一方(例如闖進身體的細菌),則有另一種結構,像是插頭或鑰匙,泛稱「接合子」或「配體」Ligand。各種免疫細胞的表面,有不下十一種受體,統稱TLR(全名Toll-Like Receptor),負責接納(也就是能夠辨別)十一類「非我」的配體;後者來自「外來客」,換言之,是一些身體中本來沒有的東西。我們把這些TLR分門別類,各賦以一個記號,例如TLR2、TLR3和TLR4,分別能辨認出真菌、病毒和細菌。以真菌為例,當一個人服用了靈芝、雲芝、蟲草這些真菌,來自它們細胞壁上的聚糖(配體),會被免疫細胞上的TLR2(受體)兜截。配體與受體一旦互觸,細胞就能「感覺」到對方的存在,因為有一個生物訊息,經由細胞表面的受體,傳入細胞核。

Tuesday, February 10, 2009

護眼的健康食品

  有一位長輩一向十分喜歡搓麻將,最近完全「戒掉」。是「賭仔回頭」嗎?當然不是。他搓麻將都只是低注碼,不算是賭仔,也不為賭博,只為娛樂消遣,所謂「衛生麻雀」而已。其實他寓健身於麻將,為的是鍛鍊腦部思考,雙手也可趁機會運動一番。他現在之所以放棄,究其原因,非不為也,是不能也。因為眼睛已無法看清楚,他用盡眼力,卻連二萬與三萬都分不開。為什麼會這樣,當然不免與年紀衰老有關,看來他是開始有白內障。白內障的毛病出在眼球中的一片晶體,成因很簡單,以玻璃為喻,時間長了不免變得混濁,晶體也會因年老令透明度愈來愈低,也就是愈來愈不透光;光線去不到眼球後部的神經細胞,光的訊息無法傳到腦,視力也就差了。長此以往,如果不施以對策,可會引致全盲。

  另一個常見的眼疾是青光眼。青光眼主要的徵狀之一,見於眼球中液體的壓力度數,我們稱之為眼壓。眼房中有「水」,流動時須有去水道(Trabecular Meshwork);若去水道不暢通,水逼在眼房中,眼壓自會增高。目前治療高眼壓的方法,主要是用藥,例如Xalatan、Lumigan和 Travatan(科學名稱分別是Latanoprost、Bimatoprost和Travoprost),也有用手術的。不過,眼壓不同血壓,一般公認正常眼壓是7-22 mmHg,但沒有一個所謂危險的眼壓度數。雖然過高的「眼壓」是青光眼病徵之一,但大多數眼壓高於22 mmHg的人不一定會有青光眼;另一方面,一些因青光眼而失明者,他們的眼壓也可以是近乎正常。那麼,什麼才是最能顯示青光眼病情的指標?答案是氧自由基。若眼血流動(Ocular Blood Flow)減慢,會刺激視覺神經旁的星形細胞製造過氧化物Superoxide,這是一種氧自由基,能令視覺神經受傷(Mol. Vis., Vol.14, pp.224-233)。

  曾有日本廣島大學的學者發現,患上唐氏綜合症(Down's Syndrome)者,罹患青光眼的比例比正常人高(JPN. J. Ophthalmol., Vol. 50, pp.274-276);此外,老人癡呆病人也如是(J. Neurophthalmol., Vol.26, pp.18-24)。兩者關連之處,在於澱粉樣蛋白(Beta Amyloid)。一組在倫敦大學眼科學院的學者,發現在青光眼眼球內的「視網膜細胞」Retinal Ganglion Cell趨向自滅,其中有相當多的澱粉樣蛋白;若抑制了一個促使澱粉樣蛋白生成的酵素(叫Beta Secretase),就能阻止青光眼引發的視網膜病變(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104, pp.13444-13449)。有一個補健食品,可以減低澱粉樣蛋白,防止青光眼引發視網膜病變。此乃昨天所述,可以替皮膚抗氧化抗衰老的硫辛酸(Neurobiol. Aging, Vol.28, pp.213-225;Vestn. Oftalmol., Vol.111, pp.6-8)。

Monday, February 09, 2009

美肌

  有一位朋友退休多年,年輕時在片場工作,當時的大明星,他大多數都見過。我告訴他我小時候看粵語片,芸芸女明星中,認為最漂亮的是白燕。他問我有沒有見過真人,我說沒有。他說:「白燕美是美了,但牙肉生得比較深色,是容貌上的一個缺點;在銀幕上,因為是黑白電影,顯示不出來,反而令人看上去有明眸皓齒的感覺」。有另一位女明星,出身是香港小姐,好像拿的是亞軍。我在電視上看她,平平無奇,只是人生得高,五官配合,眼大大,有些粗線條的樣子。有一天在飛機上碰到她,當時我正從普通艙往飛機前方的出路走,她則是剛由商務機艙步出,迎面而遇,可真是驚為天人。她的面孔身段配搭得宜不在話下,風采姿態,端莊大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從她的臉,可見皮膚白皙嫩滑,冰肌玉骨,神采飛揚,像是一塊珍貴的玉石。

  美麗女子取勝之處,不應只是容貌出眾,配搭得宜,更須有如玉般的體質。外國女子一般「粗手粗腳」,少女時像盛開的花,很快便露出老態,尤其是在皮膚,少有好像《詩經.碩人》中描述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試想想,手指像一根根葱白,凝乳般的皮膚,細長潤澤的頸項,牙齒像一排整齊的瓜子肉,額頭方正飽滿,眉毛一梭梭,有條不紊,這都不只是外形的美,更有內在的佳質;於是笑起來有靈氣,顯現女兒嬌態,眼波到處,令人神為之牽。不少中國女子,往往縱是年過半百,皮膚也光潔柔滑,不會有像蛇皮般的皺紋。但少女若想要避免老來之時變成乾枯瘦癟,須長時間保養;護膚應由年輕時做起,持久地做一些起碼的基本護理,才能日子有功。還有,化妝時要選擇平和的用品,持之以恆,不可急功近利,更須適可而止,若是為了一時的艷麗顏色,做得過分,反而會弄傷自己。

  坊間有一種據說能護膚的「保健」食品,其中成分包括神經醯胺。銷售商說它能幫助皮膚築起一道屏障,用意本是防止其中水分流失,但卻會殺死角質細胞,造出一層死皮,令皮膚變得更粗。若要皮膚嫩滑,可求助於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因它能抗氧化,又會延慢細胞衰老的過程(Br. J. Dermatol., Vol.149, pp.841-849)。硫辛酸本來是補健食品,用以口服;在天然食物中,來自肉類,植物方面則以菠菜及西蘭花含量較豐。如果要令它直接去到皮膚,可取其提純精華,與普通護膚品適量配合使用。我當然不懂得化妝,但循科學家研究出來的理論,曾替一些女士建議配搭方法,聽她們說甚有功效。此外,大豆中的異黃酮,含有植物雌激素Genistein,這亦是一個很普通的補健食品,只是純度高的價錢比較貴,也可用來自己配製一個美白的化妝品;雙管齊下,效果應更好。

Friday, February 06, 2009

看個清楚

  曾有讀者對我說,看「康和健」文章有時頗為吃力,因為其中一些學術上的解釋,牽涉到專有名詞,而且錯綜複雜,不容易明白。我很了解這種心情,但為了令各位能徹底地知道一些現象的成因,我往往須將內裏的來龍去脈剖現出來,給大家看個清楚,在所難免。請各位耐著一點點性兒看,其實並不深奧。

  早兩天的話題,圍繞著「風疹」與「過敏性腸症候群」。這兩種情況,都與肥大細胞(Mast Cell)有關。從一個病理的角度說明,具體「出事」之源,來自類胰蛋白酶(Tryptase)及組織胺(Histamine)。今天我們走近一些,仔細看看。

  肥大細胞乃是免疫系統內各類細胞的一種;在免疫系統這個「人體防禦軍」內,它是一個兵士。這個兵的裝備,包括所謂「細粒」granule,也就是一些「囊泡」vesical,內裏分別藏有各式各樣的物體,在適當時間可以分泌出來應用。

  類胰蛋白酶是分泌物的一種,當它走出來,再附上皮膚神經細胞上的「蛋白酶提動接受體」(Proteinase Activated Receptor, PAR)之時,會促使神經細胞分泌一種叫Endovanilloid的神經傳導物,造成痕癢的感覺(Ann. Acad. Med. Singapore, Vol.36, pp.788-792)。順便一提,傷口復原時我們感受到的局部痕癢感覺,也是源自PAR。因為復原時有「凝血酶」參與「重建工程」,凝血酶刺激PAR,目的是挑起痕癢的感覺,令傷者多點注意受了傷的部位。是什麼東西促使肥大細胞分泌類胰蛋白酶的?答案包括酒精(Dermatology, Vol.197, pp.181-182)、紫外線(Br. J. Dermatol., 2008年9月15日電子優先版)、溫度的突變(Exp. Dermatol., Vol.10, pp.246-255),以及情緒方面的壓力(Psychother. Psychosom., Vol.60, pp.168-176)。肥大細胞在身體多處「駐守」,包括腸壁。在腸壁上的肥大細胞,若分泌了類胰蛋白酶,這些酶會黏在腸壁平滑肌和腸細胞的PAR上,一方面令平滑肌收縮(抽搐),另一方面,令腸細胞分泌水分,於是就會造成腸絞痛及急性肚瀉(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Vol.12, pp.95-102)。

  組織胺是化學傳導物質,亦存於肥大細胞,它能直接令微絲血管舒張。當皮膚中的微絲血管舒張,血液中的紅白血球及水便會滲到皮膚(J. Dermatol., Vol.23, pp.735-740);但皮膚困著水分,不給它走,水分在皮膚中形成水泡,刺激皮膚中的神經,帶來痕癢。風疹患者忍不住用手去抓,抓破了的皮膚令被困的水分可以慢慢滲走,於是「止痕」。另一方面,分泌在腸壁中的組織胺會刺激腸壁分泌水分,從而導致肚瀉(Arch. Pathol. Lab. Med., Vol.130, pp.362-367)。

Thursday, February 05, 2009

知所選擇

  昨天談到一位年輕女子動不動出風疹,又經常有「過敏性腸症候群」的症狀,她一心想找方法,希望能令自己脫離這些煩惱,最好是可以做到防患於未然。去看醫生,只能在「發生後」才去,而且往往不看醫生也沒有什麼大礙。從醫生處,拿不到特效藥能在「發生前」將病魔擋駕;另一方面,縱是有這種藥,也不想吃,因為會替身體帶來對藥物的依賴性,哪可以叫自己在完全「冇病冇痛」的情況下,天天服藥?後來她吃了一些補健食品,情況竟大有起色。這並不表示補健食品比藥更好,只是人體的機能,實在是太複雜了,有不少「不適」的現象,不算是什麼大病。在她這種情況而言,適當的補健食品能替身體做一般性的調理,效果更佳。

  但必須注意的,是「適當」這兩個字。去看醫生,由醫生開藥方,不用多想,跟著他的指示服藥可也。但是,吃補健食品應如向取捨?吃什麼、要吃多少、怎樣吃,都得靠自己判斷。商人找來「代言人」,目的是宣傳商品;你聽了,可不能照單全收。這不是因為懷疑他們說話的真實性,他們應不致於撒謊;但一句「我吃了之後效果很好」,其中有多少分量?「單一的個案」能有多少代表性?這些都是必須加以考慮的,否則只是盲目跟風。但一般人沒有專業知識,沒有能力判斷,該怎麼辦?簡單的做法,是向醫生、營養師等專業人士請教;更好的對策,是自己想辦法弄個明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做出適當的選擇。

  就以上述「風疹」與「過敏性腸症候群」為例,成因在哪裏?兩者有沒有共通點?有。這兩種情況,都與肥大細胞(Mast Cell)有關。再具體地從一個病理的角度說明,「出事」之源,來自類胰蛋白酶(Tryptase)及組織胺(Histamine)。你不要被這些專有名詞嚇唬了,因為若要明白其中來龍去脈,並不一定須鑽研一些十分艱深的學問。舉一個例,你想看電視,有現成的一部電視機放在面前,只要連接上電源,把開關掣一按就成了,看來一點困難也沒有。但你可曾想過,這個有關「電」的操作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二百多年前的人,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現在世界上也有一些地方是沒有電力供應的。如果你要告訴一個從來沒有體驗過「用電」的人如何開動一部電視機,最簡單的方法,是教他把插頭放入插座,不用多講一句說話;他會覺得很神奇,但不會了解其中操作。按道理,他應該知道多一些才對,因為若是有「電」的概念,他不但能操控電視機,也能使用其他電器;另一方面,也懂得用電時如何趨吉避凶。在了解「電」的過程中,他會碰到很多專有名詞,但不應該為了這些看似深奧的字,望而卻步;要明白,其實並不難。有關肥大細胞等等,明天再續。

Tuesday, February 03, 2009

善有善報

  昨天提到慈善機構及其行政費,因為想要談及一些有關眼疾的志願團體。一般提供慈善服務的,善款以外,總得有行政方面的支出。根據去年10月的公開資料,全世界排第二名捐款最多的比爾蓋茨夫婦(第一名是畢非德),其基金共有僱員六百八十六名,他們當然須有薪酬。這些行政費用,所費不貲。以蓋茨而言,所有支出可以由他獨力承擔,用香港人的說法,只是「左袋右袋」之分而已。但絕大多數其他機構,須在籌募得來的款項中,撥一部分作為「經費」;剩下來的才真的能去到受惠者的手中。經費包括三類:第一類是上述這些薪金、處所等日常支出,第二類是籌募活動的支出,例如廣告費,第三類是直接成本,例如派米,須僱用車輛運輸。

  有一個世界性的慈善機構,服務對象是盲人及眼疾患者,以一架飛機作為飛行醫院,往世界多處做醫療服務,來年的行程遍及七處,乃寮國、多明尼加共和國、秘魯、敘利亞、肯雅、印度及孟加拉(從前曾往中國)。他們用於第一類的行政支出,佔善款收入的3.6%;第二類的籌募支出是10.6%;剩下的用在服務本身,飛行醫療隊成本應在其內。在2007年,籌得善款1800萬美元,在全球十六國家推行工作,主要為大約十四萬人施行了眼科手術。香港另有熱心團體在1997年從國際獅子會基金取得1500萬美元,之後五年內,在中國與衛生部合作推行「視覺第一中國行動」第一期,完成白內障手術共約一百二十萬宗,平均每年有二十四萬人受惠。之後再接再厲,取得第二筆1500萬美元,其中六十多萬用於香港,為二千五百名白內障病人做手術。香港有多少白內障病人?根據醫管局資料,在公立醫院輪候的約為五萬人,輪候時間是三年。獅子會的捐款,用於為病人往私家醫生求助,參與的醫生大幅降低收費,甚至免費,獅子會資助每名病人2000港元。醫管局開展「耀眼行動」,去年為首批(四千人)提供定額資助,不足之數自付,令他們可找私家醫生做白內障手術,不用排隊輪候。

  香港獅子會早於1962年成立眼庫,多年來的主要工作,是推動眼角膜捐贈,捐贈者大多數來自斯里蘭卡,因為當地人基於宗教信仰,十分熱中在去世後捐出眼角膜。角膜經空運來港,同時間安排眼科醫生等候,一抵步馬上為病人做手術。眼庫於2000年納入醫管局網絡,但獅子會仍然有參與及提供人力與金錢襄助。至於世界獅子總會,始自1925年,受著名的殘瘴(盲人)教育家海倫凱勒的驅使,要致力擔任全世界眼疾人士「對抗黑暗的武士」。現在這方面的工作,由防盲教育開始,以至治療,例如青光眼及一些源自年邁的視覺衰老和併發症等,是大幅及全面的;除此以外,也提供醫療人員培訓及醫療器具等。

Monday, February 02, 2009

伸手助人

  年初四,銀行中難得的靜,與早幾天前歲晚擁擠的情況,有強烈對比。我在櫃枱前辦手續,旁邊櫃枱來了一位老人家,穿得樸素,很勞苦的樣子,像是幹粗活的。她打開手中的袋子,取出一疊舊鈔票,都是小面額,數了半天,分出大半,把剩下的小半放回手袋裏;再翻了一會,拿出一張剪報,遞給櫃枱後的小姐看,同時問:「我想給他們五百元,你們銀行有沒有專門收捐款的賬戶?」小姐說:「直接的沒有,但這報館有一個一般善款戶口,可以託他們轉交」。老婦說:「那就麻煩你替我辦一辦」;小姐於是把鈔票接過去。我看著頗為感動。這位老人家不像富有,她那些一張張小鈔票,大有可能得來不易,但她拿出其中大半,一點不遲疑;剪報上面報道的,敢情是不久前發生的一宗嚴重車禍。

  做善事也得有機制,在這方面,香港可算是頗有效率,銀行作為中介角色,提供方便渠道,一般市民也懂得循著走。在這宗事件中,相信銀行和報館都沒有收取酬金,善款能全部直接去到受惠者的手中。但有不少慈善機構,僱有專職辦事人員,行政支出在所不免。美國有一個網站,將一些知名的慈善團體分門別類,同時作出評估,想做善事卻無所適從的人,可以從中取資訊以作選擇。他們評估的準繩之一,在於行政支出佔善款收入的百分比。其中表現最佳的,行政費可以低至不到1%;最差的一個,竟達77%;換言之,你給他一百元,實惠只有二十三元。取一個例子,比較知名的美國紅十字會,行政支出是6.5%;但這數目並不絕對,因為尚有「籌款支出」4.1%。我的猜想,一般籌款事宜由機構職員處理,他們的薪酬自屬行政支出;但若將部分工作外判,承辦外判工作者收取的酬金,當會是「籌款支出」,無形中可以將「行政支出」拉低,於是用作施賑的部分,只有不到九成。尤有甚者,在上述兩者之外,尚有「企劃項目支出」project expenses,除善款外尚有另一套使費。以四川地震賑災為例,特別為這項目刊登廣告的費用、專人赴災場的交通費、以致運輸物資的物流支出等,都應列作「企劃項目支出」,於是再度削減善款。又例如香港的一些電視籌款節目,其中電視台製作費不菲(雖然藝員往往沒有另取酬金)。

  不過話得說回來,朝廷不使餓兵,慈善機構的服務人員也要吃飯,不可能叫他們獻身白做。但要注意不可以出現所謂「妹仔大過主人婆」的現象,例如上述行政費達77%的情況。另一方面,不應喧賓奪主,將慈善工作變成生意經,為其中工作人員的生計而設,正如外國人說的,本應是「狗擺尾」,卻變成「尾擺狗」wag the dog。這些道理,人人都懂;比較不容易做到的,是如何分辨取捨。

Saturday, January 31, 2009

眼部按摩

  十幾年前,我在一次大雪中,不小心被鏟雪機割傷左手中指。我算是縮得快,沒將第一指節整個切下來,但斷口處只餘一片皮把指端連接著,晃晃蕩蕩,好像隨時會掉下來。出了意外後,我出奇地鎮定,用九隻手指開車,趕到幾哩外的醫院。幸好那天因大雪之故,急救室內沒有病人,值班的醫生不慌不忙替我在傷處縫了二十針。我看著他縫傷口時,好像在看媽媽替我補衣服,看得入神,雖然沒有麻醉,卻全無痛感。我到現在仍無法解釋為什麼當時自己能完全「置身度外」,那根針在我肌膚出入四十次,我竟然還可趣味盎然地欣賞醫生的手在操作。更幸運的,是縫補的地方是肌肉,夠結實硬朗,手術也因而乾淨俐落;如果是別的組織,例如內臟,那可真考工夫。我有一位同事因患了肝癌要動手術,須出動鐳射刀(Surgical laser),才可在切割的同時封閉傷口的血管。要不然,很多手術,例如治療青光眼的「小梁成形術」(Trabeculoplasty),或治療白內障的「晶體乳化術」(Phacoemulsification),都會難以進行,因為手術刀造成的傷口往往太大,容易出現手術後併發症。

  鐳射小梁成形術只是一個小手術:用鐳射刀在眼睛旁的小梁組織(Trabecular Meshwork)上輕點,令眼房水能流入小梁組織,可以減低眼壓。為什麼只憑一個小「點」便能減壓?一組在波士頓新英倫TUFTS大學眼科中心的研究員,對鐳射小梁成形術能減眼壓的機制,提出一個新的理論。他們的靈感來自治療白內障的晶體乳化術。很多病人在做完了白內障手術後,本來偏高的眼壓,竟能奇跡地自動回復正常;箇中原因,可能是因為在做這個手術時,須將視網膜打開,於是觸動了與視網膜相連的小梁組織。學者發現,輕微的動力壓迫,足以啟動小梁細胞內的一個叫NFkB(全名Nuclear Factor Kappa B)的功能蛋白,從而刺激一個叫MMP(全名Matrix Metalloproteinase)的基因,製造出MMP。MMP能將小梁組織上的膠原蛋白,稍為溶化一點點;結果,本來硬化了的小梁組織,也就輕微軟化了,從而令眼房水滲出小梁組織,眼壓也因而減少(Invest. Ophtalmol. Vis. Sci., Vol.44, pp.1977-1981)。所以,上述鐳射小梁成形術的功能,並非在於開一個洞,而是藉一些壓迫力(Mechanical Stress)刺激MMP。

  有多種眼部按摩運動,能幫助維持及改善眼球整體機能。在中國大陸,有些學校教小孩子做早操,其中的動作包括按摩眼部,一路做,一路還有口訣跟著念。大致上是用手指輕輕觸按眼的四周,或圍著兩眼團團地轉動,每天如此,不須耗費很多時間,養成習慣,日子有功,可以提升MMP,從而防止眼壓上升。好處之一,是可以減低年紀大時罹患青光眼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