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5, 2006

垃圾的標籤

  著名影星妮歌潔曼(Nicole Kidman)在《大衛牙擦騷》電視節目中受訪問,說她回到父母家中時,絕對沒有因為是大明星而受到優待。晚上倒垃圾,是她的專職。

  細胞中各式各樣的東西,哪些是垃圾?由誰來「說了算」?怎樣分辨?

  有一位科學家,猶太裔,名字是Avram Hershko(AH),1937年生於匈牙利的一個小鎮,父親是一位小學教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全家被納粹黨逮捕,但幸好沒有被送到集中營,而是被送去維也納勞役。大戰結束後,一家人移民去以色列,那時AH才十三歲。之後,他進了以色列有名的希伯來大學,在1965年醫學畢業。之後決定從事研究,再花上了四年,在1969年晉身生物化學博士。

  正如一般新鮮出爐的博士,AH先做博士後(Postdoctoral)研究。當他去到三藩市加州大學分校、Gordon Tomkins的實驗室時,那裏已有二十位屬博士後的研究員,全都在研究一個蛋白質催化劑,又叫做酶。他發覺這些師兄師姊都在集中研究酶的功能,他另闢蹊徑,著眼於酶的滅亡。在之後的兩年,他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細胞在毀滅酶之時,須動用能量分子ATP。

  在1971年,AH返回以色列,在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主力繼續研究一種需要動用能量(ATP)去分解蛋白質的機制。在1978年,他找到了第一個ATP溶酶分子(APF-1);他的一個學生,叫Aaron Ciechanover(AC)則發現,每當細胞要分解其內的蛋白質之前,一定會把APF-1先貼在那個蛋白質上面。

  在1979年的暑假,AH去了美國費城的Fox Chase癌病中心,在一位叫Irwin Rose(IR)的實驗室做研究。那裏的研究員告訴AH,他們在一個即將要被細胞分解的蛋白質上,看到了一個蛋白質,這東西原來到處都有,無處不在(Ubiquitous),所以稱之為無處不在蛋白(Ubiquitin)。AH跟進後,發現這Ubiquitin,原來便是他在一年前發現的APF-1。

  原來,細胞清除垃圾蛋白的機制的第一步,是把Ubiquitin放在將要被分解的蛋白質上面,也就是標籤它是垃圾。諾貝爾獎評選會在2004年表揚AH、AC和IR,因為他們發現了這個細胞掃垃圾的機制。論年份,Ubiquitin是一位叫Gideon Goldstein的免疫學家,早在1975年發現的,但由於實驗系統不乾淨,他下了錯誤的結論,從而失去了拿諾貝爾獎的機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