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0, 2006

電針治療柏金遜症  

  構成腦組織的各種細胞中,哪一類細胞的數目最多?正確的答案是膠質細胞(Glial Cell),其中包括負責清理廢物的星形細胞(Astrocyte)、負責分泌髓鞘質(這是一種絕緣體,用來包裹著神經軸突,像是一層膠包著電線)的髓鞘細胞(Schwann Cell)、及負責分泌BDNF和GDNF這兩種營養神經的小膠質細胞。

  GDNF的全名是膠質細胞衍生神經營養因子(Glia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是在1993年被發現的;後即被證實與「多巴胺神經細胞」有密切關係。1997年,羅撒斯特大學一組研究員,發現可以用基因治療法,把GDNF的基因送達大鼠腦組織中的黑質區(Substantia Nigra),幫助受了傷的多巴胺神經康復。由於多巴胺神經的衰亡會導致柏金遜症,GDNF可能可治療柏金遜症。

  上述這個假設,在一 個猴子的柏金遜症實驗模型上,被證明正確(Science Vol.290 pp.767-773)。在2003年,一組英國醫生在五位柏金遜症患者的肚中,安放了小型的泵,透過一條直通腦部的膠管,把GDNF直接泵到黑質區。果然,病情大有改善,當屬GDNF之功。這令Amgen藥廠看到一個商機;於是,正式向FDA申請去做一個GDNF的臨床實驗。不過,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臨床結果是對受藥的柏金遜症患者並沒有療效。到底出了什麽錯?一個可能性,是Amgen用點滴方法,把GDNF滴進血管,但血管內的GDNF卻無法穿越血腦屏障。從而推論,可能是錯在施用GDNF採取的「物流」方法。

  至於小膠質細胞的另一種神經營養素BDNF,它的全名是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它也可以供營養給多巴胺神經。

   回說Amgen失敗了的GDNF臨床測試。想深一層,既然GDNF和BDNF都是小膠質細胞的分泌物,而腦中有大量的小膠質細胞,分泌GDNF和BDNF當是遊刃有餘,根本不需要依靠外來供應。問題是,怎樣去刺激自身分泌?可用針炙,更確切地說,是用電針。在《腦研究》中,北京大學神經科學院的學者報道,若重複用100赫(Hertz)電流頻率的電針,施於患有柏金遜症的大鼠,可以大大增加它們大腦黑質區的多巴胺神經細胞。

  針炙中有所謂「得氣」,即是一針下去,病人覺得被針的部位特別敏感。原因也是與BDNF有關。原來,「得氣」是當針尖刺到了神經,觸發小膠質細胞分泌BDNF,同時造成輕微神經性疼痛。用病理學的名詞,屬痛覺過敏(Hyperalgesia)。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