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3, 2006

一條龍

  早幾天《紐約時報》有一篇文章,說的是有關中國今天成為「世界工廠」的狀況。文中指出不少在中國境內施行的工序,都屬「裝配」性質,尤其是高科技產品,精密的組件在別的地方先造好,才運入中國,作最後的配套。結論之一,是解釋中國對歐美的巨額貿易順差,其實不少是從其他地區轉嫁而來。

  有人問我,這文章是褒是貶?我覺得作者只是照實說;看文章的人,不須有什麽褒貶的考慮。無論哪一個行業,都免不了分工。麵包店不可能由種麥開始。以中國而言,今天主理裝配工序,先有收入,同時造就了人才,一步步下去,總會有進步。現在作興說「一條龍」操作,說說而已,也可能是推銷的口吻。從製造商的立場而言,分工合作,各司其職,才是低成本、高效率的不二法門。

  大藥廠也如是。本來,大藥廠可招聘各種科研人才,由構思開始,研發新藥。可是,沒有一個研究員能擔保必有成果。因此,與其供養一大群博士去鑽研,不如乾脆向其他小公司買入現成的概念藥。一些處於第一期臨床測試的概念藥,最受大藥廠歡迎。例如,全球最大的藥廠輝端(Pfizer),去年11月以八億美元向一間叫Incyte的生物科技藥廠購入一個針對慢性發炎概念藥的全球發展權。另一方面,總部在瑞士尼塞爾的諾華藥廠(Novartis),去年大大小小買入了近四百個概念藥,其中金額最大者達七億美元,對象是一間專門研發 RNAi藥,叫Alnylam的小藥廠。還有,羅氏藥廠(Roche)屬下的Genentech,在11月花了二億三千萬美元,向一間英國的小藥廠買入一個針對PI3K的抗癌藥。

  不要以為賣方必然是小藥廠。歐洲的百年家族老店、總部位於瑞士的Serono藥廠,去年全年銷售額是二十六億美元,其中十一億是從一個治療多樣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的藥(商業名稱Rebif)得來。最近,第三代掌舵人Ernesto Bertarelli委託投資老手Goldman Sachs放盤出讓Serono;多間藥廠都表示有興趣收購。不過,叫價高達一百五十億美元,暫時還未有藥廠願意付出這個價格。

  另一個分工的領域,在於新藥的臨床測試。目前各大藥廠現都傾向將測試搬去印度進行,因為印度有三多:病人多、懂英語的醫生多、精通電腦的臨床藥理人才多。根據印度政府的官方數據,去年在臨床測試上的收益,達到七千五百萬美元。不過,一些印度人不大願意看到國人只做大藥廠的實驗動物。印度政府正在向世界衛生組織WHO要求協助培訓巡視臨床測試的督察,務求自己國人也能做到依照國際標準的測試,叫優良臨床程序(Good Clinical Practice)。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