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31, 2008

甘草的妙用

  人體中的細胞,有一個天然的緊急修補和增生機制,它不斷地製造出一個蛋白質,叫Beta-Catenin(BC),細胞一旦出事,這BC能馬上從細胞質衝入細胞核,啟動一個增生的反應。這是BC好的一面;但也有壞處。假如BC「作反」, 成了脫繮之馬,可會令細胞不停地增生,也就是成為癌變。因此之故,細胞有另一個抗衡的機制,用的是另一個蛋白質,叫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的功能,是不停地破壞BC,以防細胞癌變。不過,若APC失靈,可會引起軒然大波,例如大腸會生出瘜肉,數量可達幾百粒;之後惡化,成為直腸癌。

  到了這田地,還未絕望,可以一刀把一段長了瘜肉的大腸切去;但最關鍵的是,要確實知道哪些癌細胞還未擴散,否則徒勞無功。什麼東西會令癌細胞擴散?是一種可說是類似僱傭兵的細胞,叫肥大細胞(Mast Cell, MC)。原來,有很多類癌,例如直腸癌、肝癌、胰臟癌、肺癌、皮膚癌等,它們本身並沒有辦法消化周遭組織基質(Matrix)的能力,也就無法去到血管,再經血管擴散開去。它們須借用MC,將組織基質消化掉,好讓自己能擺脫束縛,向血管邁進。它們是怎樣召喚MC的?原來MC表面有一個接受體,叫CCR1。癌細胞能「吹雞」,也就是分泌一個吸引CCR1的趨向素 ;之後,MC會「聞聲」而至。

  MC之所以能夠應召,趕到癌細胞面前,是因為MC能分泌一種生物催化劑,叫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ase)將所經之處的基質消化掉。只要MC能成功去到癌細胞所在的位置,就能同時替癌細胞建造一條出走的通道。再加上MC在其後會日夜「傍住」癌細胞,於是會繼續將困住癌細胞的基質消化掉。

  這與皮膚敏感的情況可作比較。在皮膚和身體內部組織中,也有MC駐守,它們一旦受到刺激,會分泌組織胺(Histamine),後者會令微絲血管擴張,以便血液中的水分和紅血球、白血球等,能夠滲出。水分滲入了基質,皮膚便會腫;腫的現象,帶來壓力,刺激皮膚內的神經末梢,皮膚也就會癢;另一方面,當紅血球進入了基質,皮膚便會發紅。

  較早前我曾在本欄提及一個中成藥,叫補中益氣湯,可以對付皮膚的敏感反應,例如濕疹(Biol. Pharm.Bull.vol.22, pp.1180-1184)。這服藥中有十種 成分,包括黃芪、人參、白朮、當歸、柴胡、大棗、陳皮、甘草、升麻和生薑。主要藥效來自甘草中的甘草素(Glycyrrhizin)和甘草酸(Glycyrrhetinic Acid) ,它們能抑制MC的分泌機制(Biochem. Pharmacol.vol.38,pp.2521-2526)。

Wednesday, January 30, 2008

鹽與高血壓

  現在航空交通發達,加上有各式各樣保存食物新鮮的高科技,在一些物流先進的地方,例如香港,要吃遍天下時鮮,全不是問題。單是吃生蠔,桌上可以並排放著來自美國的、法國的、澳洲的,都是上品。加了調味之後,從殼上刮下來,呼嚕一聲吞進嘴巴,意猶未盡,將餘下的水分也倒進口中。這一點點水,有天然的鹹味,大部分可能來自那隻蠔的原居地,也就是海水。

  鹽主要來自海水 ,人人都知道。現在一般的餐桌鹽(table salt),卻並不完全是天然之物,因為內中加了碘,招紙上寫明是碘化了的(iodized)。碘化的意思,是加進了很小量一個含碘的化學物(sodium iodide),作用是避免人體因缺碘而患上甲狀腺腫(goiter)。美國FDA提議成人每天應吸收一百五十微克的碘(一微克相等一百萬分之一克gram)。不過,在超級市場中,純淨海鹽(不含碘)的售價更高。但請記住,鹽也可以是一個無形的殺手。吃得太鹹,會導致高血壓和腎衰竭。

  現在有四大類治療高血壓的藥。第一類叫乙型阻擋劑(Beta Blocker), 全名叫乙型腎上腺阻擋劑。每當遇到緊急事情,身體內的腎上腺會分泌腎上腺素( Epinephrine),之後,透過甲型接受體和乙型接受體,作出適當的反應。乙型接受體分布在心、腎、肺、腸、肝、子宮、肌肉及脂肪。因此,乙型阻擋劑可以透過減低心率和減少腎素(Renin)分泌,從而降低血壓。但有副作用,包括呼吸困難、疲倦和糖尿。第二類叫轉化酶抑制劑(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CEI)。這是泛指一類抑制血管緊張轉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的藥。第一個CEI的藥叫Captopril,是一位英國藥理學家John Vane從研究毒蛇毒液獲得靈感而發明的藥。副作用是會引起咳嗽。第三類叫血管緊張素接受體阻擋劑(Angiot ensin Receptor Blocker),作用是對抗血管壁上的「第二型血管緊張素」接受體。副作用包括頭痛、頭暈、肌肉痛、肚瀉,還可能令肝功能及腎功能受損。第四類叫腎素抑制劑(Renin Inhibitor)。這方面目前唯一有批文的藥,叫Aliskiren( 商業名稱Tekturna),在去年3月上市,副作用是肚瀉。

  情緒激動和血管硬化都能導致高血壓,除此之外,食物太鹹是另一大因素。原來,血管壁平滑肌細胞上有一些叫G12-G13的接受體。過量的鹽,會透過G12-G13,令血管的平滑肌收縮,從而導致血壓上升。幸好,有一個針對G12-G13的藥,能應付高鹽引發的高血壓,但不影響身體正常調節血壓功能(Nat. Med. Vol.14, pp.64-68)。不過,話雖如此,藥畢竟不能天天吃。所以,防止高血壓的最佳三合一方法,是心境平和,食物中少油、少鹽。

Tuesday, January 29, 2008

豬油

  我爸爸小時候生活在無錫與蘇州之間的一處鄉下,農村地方,蓮塘是少不了,要吃新鮮的蓮藕、蓮子等,唾手可得。來了香港居住,轉眼二十多年,一直沒有機會回去。有一天,忽然想起,說要吃藕粉。我試去國貨公司問有沒有這東西出售,竟然有,買了一盒,他一看見十分開心,但嘗過一次後,再沒有拿來吃。可能他只是懷念;腦中的美食記憶,經過了大半生,已再不是從前那回事。

  我尚記得的兒時美食,在今天仍有不少可以買得到,但已沒有當年風味。那時候,賣豆腐花和湯丸的小販,用的都是圓筒型的金屬桶子,挑在肩上,一邊載食物,另一邊盛水和碗、勺等;顧客站著吃,之後食具馬上洗乾淨循環再用。車仔麵也如是,不過複雜得多,因為食物多元化,還須開水煮麵。各式各樣的澆頭(伴菜小食)中,魷魚、豬皮、蘿蔔是必然不可少的。用的是特別扁的陶碗,在冷天,手拿著熱騰騰的一碗,麵上面鋪滿菜,加上甜醬、辣醬、芥辣,可真是天下美味。

  外國人也吃豬皮,通常有兩種吃法。一是冷吃,用醋、辣椒涼拌;也有熱吃的,經預先加工,一片片切成條子形狀,包裝得像薯片,可以在超級市場買得到。拿回家放在微波爐中加熱,像是做爆谷的粟米一般,會「爆」開來;也有不用加熱的,即開即吃。兩者都可用作喝啤酒時的小食,當然比較薯片更「油膩」。

  所以不要以為只有中國人才是「乜都食」,外國人則不吃「粗嘢」。大家都是人,能吃的東西怎會不吃?只是風俗習慣、貧富有無之間的取捨而已。很多外國人不吃狗肉,正如不少中國人不吃兔肉;到底哪一樣更殘忍?見仁見智。數千年來人類飼豬吃豬,至今已是理所當然,最近香港豬肉供應產生問題,價格波動,電視上看到一群肥豬,從貨車上驅趕下來,鏡頭一轉,已變成一塊塊肉連骨,掛在肉販的架子上。天地間弱肉強食,沒有例外,縱是堅持要牠少受痛苦死得爽快,或是替牠頌經後才動刀,對豬本身而言,能好得多少?

  豬身上的東西,沒有什麼是浪費的,一團團的脂肪,拿來熬油,好的拿來吃,不好的(例如從病死豬身上得到的),可用作做肥皂。城中一位美食專家認為豬油尤其是燒豬油,可用之撈飯,是上選美食,既便宜又開胃。若論口腹之欲,這當然有可取之處,但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全飽和的動物脂肪,會被轉為膽固醇,進入身體各部分。

  有一類含膽固醇的蛋白質,叫低密度脂肪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很容易被氧化,令其氧化的媒介,包括香煙及汽車廢氣。血中的低密度脂肪蛋白被氧化之後,會促使血管漸漸硬化。

Monday, January 28, 2008

情急應變

  英國有一個著名案例。有一船在公海遇險,兩個大人,一個小孩,三人齊齊逃上救生艇,漂流了很多天,完全沒有食物,快要餓死了。怎麼辦?與其大家都死,不如犧牲一個;於是把小孩殺掉,給其餘兩人裹腹。最後小艇獲救,追究起來,兩人被控謀殺。他們辯說,以當時情況,殺小孩而吃之,乃事非得已(necessity),屬合理殺人(justifiable homicide)。法庭最後判決,謀殺罪名成立,因為縱是要吃,也該一視同仁,抽籤決定,不應欺負小孩。

  情急應變,有不同程度的考慮。例如管賬的,給「大耳窿」債主追討賭債,「喊打喊殺」,於是挪用公款先應付,可以嗎?當然不可以,這是原則問題,不得越雷池半步。但消防員卻可以把災場的大門劈開,此是「奉命而行」;司馬光也可把水缸打破,救出其中快淹死的小孩,且譽為「機智過人」:兩者皆屬棄車保帥之舉。還有另一種情況。你站在大廈天台,看見毗鄰房子失火,住客都走上屋頂逃生。你腳邊剛巧有很多長鋼管,長度足以橫跨兩所樓宇,給對面的人爬過來。你會不會用這方法救他們?須知若有人在過程中失足摔死,你可得承受部分責任,心中也會不好過。還是你應選擇袖手旁觀,等消防隊來,犯不著自己找麻煩?

  醫生治病,有時左右兩難。我試舉一例。這須由一個叫「自噬」(Autophagy)的現象說起。自噬也屬應變措施,例如蟑螂,若找不到東西吃,餓得交關,會把自己一些不太重要的內臟先消化掉,權且「頂住先」,這就是自噬。癌細胞要讓自己活下去,須設法騙自己附近的血管生出支流,所謂血管異生(Neoangiogenesis),為自己解決糧荒。有一個藥叫Imatinib(商業名稱Gleevec)能催谷血癌細胞自噬,直至自滅(Leukemia, Vol.21,pp.936-942)。但過了一段時間,血癌細胞會產生抗藥性,令Imatinib失效。那該怎辦?

  對策是用一個叫「組織蛋白去乙酉盍酶抑制劑」(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去引導那些已對Imatinib產生抗藥性的血癌細胞,走向自滅之途(B lood, Vol.110, pp.313-322)。這個藥叫Vorinostat(商業名稱叫Zolinza),是默克藥廠(Merck)的最新產品。不過,有點技術上的困難,因為FDA批出用這個藥,只為治療一個叫皮膚型T型淋巴瘤的病。如果將它作其他用途(off label),就好比是上文所說的,用鋼管去幫隔壁天台的人逃生,一個不好,會出意外,屆時千夫所指,都會怪醫生不按牌理出牌。在血癌方面使用Vorinostat,雖已有科研報告,但尚未有第三期臨床測試數據。作風謹慎的醫生,哪裏膽敢這樣做?

Monday, December 31, 2007

反守為攻

  我對銀行的操作,絕對是門外漢,但有一個想法,不知道對不對。在六十年代,香港的銀行首重吸收存款。有一間華資銀行,奇兵突出,想到鼓勵小孩子儲蓄,這可正正迎合了家長的心意,紛紛開戶,於是財源滾滾來,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全港最受歡迎的銀行之一。但在今天,銀行改弦易轍,更熱中的是,慫恿客戶花錢投資,尤其是投在一些自己「教路」的股票、基金或其他衍生工具上;能替客戶賺錢固然可喜,最基本的收益來自佣金和利息,像剃刀門楣,出時刮一刮,入時也刮一刮,源源不絕。根據曹仁超先生在《信報財經月刊》的文章,高儲蓄率已不合時宜,甚至值得憂慮。這恰恰與身體中儲存太多脂肪的顧慮,不謀而合。

  現在人人都能琅琅上口的所謂「排毒」,其實是肝的基本功能之一。那麼,既然太多脂肪會導致糖尿病,肝會不會視之為「毒」,將多餘的脂肪排走?當然不會。身體即使在迫不得已時會排出一些糖(糖尿),也絕不會放棄脂肪(你可曾聽說過脂肪尿?)。血糖高企時,胰島素會刺激脂肪細胞吸收血糖,又會透過一個屬蛋白質的「轉錄因子」,叫PPAR gamma(全名是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 gamma),協助半成熟的脂肪細胞趨向成熟,以便可以盛載由糖濃縮而成的脂肪。這像是家中的東西太多,又捨不得丟掉,連一些虛位也塞滿了。現在有一些簡稱Glitazone的糖尿病藥,例如格蘭素藥廠 GlaxoSmithKline的Avandia( 學名Rosiglitazone)及日本武田藥廠Takeda的Actos(學名Pioglitazone),便是一類能夠加強PPAR gamma功能的藥,可以暫時應付太高的血糖。

  不過,絕不能以為一旦有了這些藥,便像是得了金鐘罩,放肆地大吃甜品,否則最後可會弄得一身病(心臟)和痛(爛腳)。用PPAR gamma的途徑減低血糖,其實是最不進取的政策。更高的招數,是反守為攻。從脂肪的層面看,與其儲脂肪成「腩」,不如把脂肪燃燒為能量,儲存在生物電池上,成為充滿能量的ATP。ATP更會抑制食欲,達到消脂瘦身之功(Brain Res. Vol.1020 pp.1-11)。

  有什麼方法可以從累積脂肪(Adipogenesis)轉為「消脂」?關鍵在於一個蛋白質,叫PGC-1 alpha(全名是PPAR gamma Coacticator-1 alpha),它可以幫助(脂肪和肌肉細胞內的)粒線體,令其燃燒脂肪能力提高(Trends Cell Biol . Vol.17 pp.292-301)。其實,細胞本來已含有PGC-1 alpha,但不多,因為有一個乙醯酶(Acetylase)會將其廢掉。葡萄中的黃酮Resveratrol,能夠干擾乙醯酶 (Cell Vol.127 pp.1109-1122)。於是,負負得正,吃葡提子素(Grape Seed Ex tract),可以幫助消脂。

Saturday, December 29, 2007

倒米的蛋白質

  有一次我下班回家途中,在一個十字路口,遇到橫向的一位醉酒駕駛者衝紅燈。眼看他的車子剎那間便會攔腰撞上我的車,我在電光火石之際,當機立斷,趕快把車扭轉,用車屁股硬接那一擊。汽車雖是報廢了,但我卻絲毫無損, 還可以下車視察損毀。以紫微斗數來解釋,那天我應該是天梁星高照,化險為夷。

  能「化險」當然好,更好的是無險須化。我每天囉囉唆唆地給各位讀者灌輸保健知識,就是想大家能及時預先避免將來有可能罹患的疾病。如果有一天不幸患上了,大多數都有藥可治;不過,如果能夠一早趨吉避凶,不是更好嗎?

  但縱是依足了各種保健的要求,仍請大家不要心存僥幸。有一位讀者,本來被痛風折磨得吃什麼都膽戰心驚,後來我提議他服食桑酮(Morin),痛風消失了,他以為取得了免死金牌,肆無忌憚,大吃高嘌呤的食物。不久前他問我,為什麼桑酮不靈了。尚有另一位讀者,一方面吃我介紹可以降血糖的保健食物,同時大啖糖水。對著他們,我只能苦笑。

  可以這樣說,糖尿病是萬病之源。首要原因,是糖尿病在全身各部分都可以引出發炎。當血管壁日日夜夜浸在「糖水」中,便會多了一層「糖衣」,從而被免疫細胞誤會是外來的侵略者,加以迎頭痛擊。結果,全身的血管無一幸免,弄出一個可大可小的血管炎(Vasculitis)。後果可以慢慢令視網膜衰竭,或透過血管硬化,出現中風(心血管閉塞)、心臟病(冠狀動脈閉塞)或腎衰竭(腎動脈閉塞 )。

  血糖過高,自然會刺激胰細胞分泌胰島素。胰島素本身不會令糖份「蒸發 」,但可以暫時解決血糖過高的危機,方法是催促脂肪細胞「收容」血糖,及將血糖轉成脂肪,方便儲存。不過,脂肪細胞最終不免擠滿了脂肪。到這時候,脂肪細胞便「詐形」或「反抗」,分泌瘤腫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叫脂肪細胞、肌肉細胞抗拒胰島素,形成一個典型的糖尿病狀態。

  血糖高漲後,脂肪細胞會趕快分泌滿足素(Leptin),後者刺激巨噬細胞,分泌IL-1和IL-18(J. Vet. Med. Sci Vol.69 pp.509-514)。原來,這是身體的最後一度板斧,希望尚能力挽狂瀾,避免演變出糖尿病。在今年6月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一組屬於大名鼎鼎Scripps研究院的學者報道,發現IL-18 是一個很重要令人失去胃口(Anorectic)的蛋白質(Proc. Natl. Acad. Sci. US A Vol.104 pp.11097-11102)。

Friday, December 28, 2007

由發炎到癌變

  香港從前有一位著名作家,現在早已封筆多年,作品以奇情取勝,內容從武俠到科幻都有。我有一個朋友,只愛其武俠小說,從來不沾手他的科幻小說。我問他為什麼厚此薄彼。他說,曾經拿起過這作者一本科幻短篇,第一個故事的開首,敍述一條鯨魚在生卵,他馬上看不下去,因為鯨魚屬胎生,哪有鯨魚蛋這回事?我說,你看小說,不能完全賦以常理,在小說情節中,不要說鯨魚生蛋,人生蛋也發生過。不信?且看《封神演義》:「兩個侍兒,慌忙前來:『啟老爺:夫人生下一個妖精來了!』李靖聽說,急忙來至香房,手執寶劍,只見房裏一團紅氣,滿屋異香。有一肉毬,滴溜溜圓轉如輪。李靖大驚,望肉毬上一劍砍去,劃然有聲。分開肉毬,跳出一個小孩兒來,滿地紅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鐲,肚腹上圍著一塊紅綾,金光射目。」這是誰?哪吒是也;肉毬,不就是蛋嗎?

  卵生(Oviparous)和胎生相較,肯定卵生比胎生安全,至少,卵生不會涉及乳房的乳小泡增生(Alveologenesis),因此也就不會有乳癌。乳癌的成因包括遺傳。具體的失誤,是在於一個可以抑制黃體酮(Progesterone)的抗癌基因BRCA失靈,令黃體酮挑起乳小泡細胞增生,之後便癌變。癌本身並不可怕,假如只是「生於斯,長於斯」,無異sitting duck,坐以待斃,斃之可也;可怕者在於它能擴散(Metastasis)。令其擴散的罪魁禍首之一,乃雌激素(Estrogen),它會透過細胞內的接受體,控制一大堆基因,導致癌細胞出走,學術名稱是(Epithelial Mesanchymal Transition, EMT)。

  但雌激素並非完全一無是處。比方,雌激素能抑制(引起骨質疏鬆的)破骨細胞(Osteoclast),又會促進造骨細胞(Osteoblast)分泌一個叫Osteoprotegerin(OPG)的蛋白質。OPG像一塊海棉,將破骨細胞分泌的一個拆骨訊息(全名是Receptor Activator of NF kappa B Ligand)吸走。現在,一組美國學者發現了雌激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它可以大大減低肝和直腸細胞癌變。

  肝癌和結腸癌有一個共通點,兩者均有發炎的先兆。發炎的作用之一,是修補身體破損的部分;但若修補過了火,細胞的增生會失控,因而癌變,再而擴散(EMT)。是什麼東西令發炎修補過火?答案是白介素六(Interleukin-6,IL-6)。雌激素的抗癌作用,在於它能抑制IL-6(Science Vol.317 pp.124-127)。那麼,為什麼雌激素補充療法(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被認為十分危險?因為若用了過量的動物雌激素,雖然可以防止肝及結腸癌,但會大大增加乳癌的機率,顧此失彼;兩全其美的方法,是改用植物雌激素。

Thursday, December 27, 2007

翻天覆地

  有些東西本來全屬一類,一個字可以概括,但在演進之中,衍生出很多不同的字,分得愈來愈細,例如玉,有珢珮璫璞等,各有分別。有些字卻剛剛相反,一字多義,彼此大相逕庭,例如「罪」字,隨手拈來,有四種意思。一是過失(fault),例如「罪在朕躬」;二是宗教中所述者,英文為sin,犯了只須「告解」,一切從寬;三是法律上的罪行(crime),可大可少,甚至「一次足以致命 」;最後還有所謂「七宗罪」,指饕餮、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英文是vice,乃德行(virtue)的相反而已,只屬「失德」的行為。嚴格而言,七宗罪的原動力來自人類天性,本來無可厚非,只是過分了,逾越了應有的尺度,所以「衛道者」大加鞭韃。例如淫慾,沒有什麼大不了,所謂「食色性也」,人類的延續,全賴淫慾。

  淫慾催使男女交配,造出下一代;藉著交配,「種」的質素逐漸提升,變得更好,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好」的意思,是更能適應環境;當然也有將缺點遺傳給下一代的。人類自有文明,插手管天然的事物,包括干擾自然法則,以滿足自己的需求,例如「優生學」,又例如種植中的「接枝法」,或將西瓜做到無核,是優在利己,往往是「損物利己」。缺陷的遺傳,道理一樣,可能上天在其中自有深意,只是不為人接納而已。

  若要解釋為什麼傳宗接代需要兩性交配,原因可能來自環境造成的壓力,選擇有性繁殖(Sexual Reproduction),大可以藉著「去蕪存菁」,改良品種也。

  隨著科技的進步,至少在動物實驗模型上,科學家已經可以隨心所欲,切去某一個遺傳訊息(基因〔Gene〕),所謂Knock-out,或增加某一個基因,所謂Knock-in;基因治療,不再只是夢想。另一方面,一個本來是純學術的幹細胞概念,給醫生和病人多一線希望,想像可以從器官移植,進展成為器官種植,像古時的人,由狩獵轉作畜收。理論上,透過基因治療和幹細胞,大可不需依賴兩性繁殖。

  動物中早已有無性繁殖的例子。有至少四種蜥蝪,比方一種巨型的蜥龍(Komodo Dragon),雌性可以選擇有性或無性繁殖(後者叫Parthenogenesis)。有 一間生物科技公司Lifeline Cell Technology,在沒有精子的協助下,成功將人的卵子孵化,得來的胚細胞,能夠成為幹細胞,更能慢慢分化為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Ectoderm、Mesoderm和Endoderm)(Cloning Stem Cells Vol.9 pp.1-18) 。本來,那些研究人員只是想用無性的方法獲得幹細胞,以避免觸犯衛道者,但帶來的震撼後果,大可能是翻天覆地的。

Monday, December 24, 2007

小寶寶的第一餐

  慶祝生日,相信全屬洋文化。中國習俗,有慶祝小兒滿月、百日、周歲,但可喜可賀者,應只是「能養得大」,不致夭折而已,出發點不在於孩子喜樂。《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其中只管著做人的階段,沒有現代一般人「今天我生日,我大晒」的思想。有人說,生日不應慶祝,要向母親賠罪才恰當,旨哉斯言。母親為了孩子,付出者何只十月懷胎。體態變化不在說,單單是為了要準備小寶寶出生後的第一餐,須動用黃體酮(Progesterone)、催乳激素(Prolactin)、催產素(Oxytocin)、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眾多的功能蛋白質,尤其是黃體酮,分量增高後,造成隱患,大可以在將來引致乳腺癌變,正如《詩經》中所述,不但是「生我劬勞」,更是「生我勞瘁」。一些外國人首重「人權」,倫理次之,若非尚有「血濃於水」的想法,以及節日中一家團聚的習俗,人與人之間,定必然走向「一盤散沙」之路。

  先從排卵說起。卵巢排卵後,為了幫助子宮迎接受了精的卵子,卵巢內的黃色孕激素分泌體(Corpus Luteum)分泌黃體酮,使子宮內膜增生及充血。若是真的懷了孕,胎盤會繼續分泌黃體酮,刺激乳腺內乳小泡的上皮細胞增生。同時,大腦的垂體前葉部分,開始分泌催乳激素,刺激乳小泡上皮細胞製造乳汁。同時間,黃體酮會抑制乳汁的分泌,以免將其白白浪費了。

  小寶寶出生時,順便把被窩(胎盤)也帶出來。本來有黃體酮閘住乳汁的分泌,這情況隨著胎盤的離去而消失;母親於是能供應乳汁。當寶寶含著乳頭時,一個幸福的感覺令母親大腦的重體後葉部分分泌催產素,後者令乳腺內的平滑肌收縮。於是,乳汁便能「射」進寶寶口中。乳腺在製造乳汁時,也一併分泌轉化生長因子(TGF)。寶寶的腸胃不會對乳汁產生敏感,全靠TGF去抑制駐守在腸腔內的免疫細胞。另一方面,TGF會令乳腺細胞自滅,乳腺萎縮(Involution)。

  所以母親必須定時把乳房內的乳汁泵出,一方面是騰出空間繼續製造及儲存寶寶的食物,同時也將那些可令乳腺萎縮的TGF排出。一旦乳小泡中空後,催乳激素再發功,刺激乳小泡的上皮細胞,製造多一些乳汁。

  母親的身體花這麼多工夫,都是為了寶寶的益處。所以母乳是嬰兒的最佳食物,起碼在初生的階段,不要浪費、辜負了母親這天賦的禮物。在乳牛而言,催乳的工作是由生長賀爾蒙負責,與人體的操作大相逕庭。若馬上把牛乳給寶寶進食,絕非上策。

Saturday, December 22, 2007

肝病患者莫吃蟹

  在血管硬化(Atherosclerosis)的研究方面,加州大學的Daniel Steinberg(DS)和華盛頓大學的Russell Ross(RS),都屬學壇泰斗,一時瑜亮。DS曾提出一個泡沫細胞假設(Foam Cell Hypothesis)。什麼是泡沫細胞?當我們吸入了二手煙或汽車廢氣,其中的氧自由基會滲進血液,又會氧化血液內的膽固醇(正式的名稱叫低密度脂肪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氧化了的LDL(又稱OLDL),會被血管內壁的內皮細胞掃入血管壁;之後,輪到血液中的巨噬細胞「做嘢」。它們首先趕快鑽入血管壁;之後,憑自己表面的「清道夫」接受體(Scavenger Receptor),一口吞掉OLDL。不過,由於OLDL中含有太多膽固醇,巨噬細胞一時三刻消化不了,細胞內便屯積了「一舊舊」的膽固醇。在顯微鏡下,這些「肥騰騰」的巨噬細胞看似充滿了泡沫,故稱為泡沫細胞。DS認為,泡沫細胞是血管硬化的根源。

  在另一邊廂,RS提出了一個叫損傷反應假設(Response -To-Injury Hypothesis)。他認為,血管硬化是由於血管壁受了傷,之後血小板在受傷處凝結及釋放血小板生長因子(PDGF),後者令血管壁中的平滑肌增生,最後完全堵塞了血管。

  上述這兩個假設,都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會出現血管硬化,因為單單泡沫細胞不足以令血管硬化及堵塞,另一方面,血管硬化也可以出現在完全沒有受傷的血管中。我在九十年代曾提出了一個細胞素假設(Cytokine Hypothesis)。這假設建基於一個現象,當巨噬細胞「一啖吞入」OLDL之際,OLDL會刺激巨噬細胞分泌白介素一(IL-1),後者令血管壁的平滑肌細胞分泌血小板生長因子(PDGF),促使平滑肌細胞增生,最後堵塞了血管。可以說,「細胞素假設」是把「泡沫細胞假設」和「損傷反應假設」融會貫通,具兩者之長(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Vol.10 pp.1207-1209)。

  巨噬細胞上的「清道夫」接受體,主要作用本是去掃走油溶性的物質;在肝的星形細胞(Stellate Cell)上,也有這一種接受體。後者「接受」的功能, 包括「攬住」蟹黃中的卵黃原(Vitellogenin)(J. Mol. Biol. Vol.283 pp.837 -862);之後,卵黃原會刺激星形細胞分泌纖維連結素(Fibronectin)及膠質(Collagen),把肝「撑」硬(Hepatology Vol.34 pp.729-737),也就是令肝趨向硬化(Cirrhosis)。硬化了的肝,會完全失去功能。因此,患了肝病的病人,實在不適宜吃蟹黃(尤其是黃油蟹),否則,輕則因肝硬化而失去肝功能;嚴重時,更會因肝功能嚴重下滑而馬上昏迷。順便一提,所有肝癌,都是源自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