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7, 2008

大苦大寒

  中醫醫術,箇中一定有它的大道理,否則,你告訴我,數千年來中國的病人是怎樣痊癒過來的?西醫當然也有西醫的道理。先看兩者相同的地方。在「醫病」方面,大家都是面對病人,也就是面對一些「身體不適」的人。大家的起步點,都是想知道「不適的原因在哪裏」;這是前半部的工作,叫「診」。之後,想辦法除去「不適」,令病人「適」回來;這是後半部的工作,叫「治」。在「診」與「治」這兩個大前提下,中西醫有分歧。現在單單只說「診」。診是指察看徵驗,也就是取數據。西醫的趨向,是將數據量化,例如要知道一塊布是什麼顏色,西醫的方法,是先做出一套色版,然後發明一個能因應這色版而量度的機器,兩者兼施,可以知道顏色是紅色第20號,不是19號,也不是21號。中醫的做法,則是「形容」(例如「熱」)加上假借(例如「邪」),有他自己的一套,不可說是十分準確,但一代一代傳下去,有一個系統,能心神領會。

  西醫的用詞中也有「熱」,也有所謂「清熱」(Antipyretic);不過,西醫的「熱」,主要是指細菌毒素引發的高燒。中醫的「熱」,包括腸胃的所謂「熱氣」,例如,因吃了高脂的食物而產生一種「燥熱」的感覺。中醫說,黃連可以清熱瀉火;用西醫的術語,則可說是「能降低血液中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肪蛋白LDL)」(Nat. Med., Vol. 10, pp. 1344-1351)。另一個例子,中醫說苦參(學名Sophora Flavescens)的藥性是苦,苦能去燥濕,亦是寒,寒能清熱。西醫則說苦參能降低血中的LDL(Biol. Pharm. Bull., Vol. 31 pp. 73-78),這與《本草經百種錄》不謀而合:「苦入心,寒除火」,故苦參專治心經之火(也就是血中的LDL),與黃連功用相近。黃連的主要成分叫小檗鹼(Berberine,我稱它為黃連素)。至於苦參,它的主要成分叫苦參鹼(Matrine)。在解毒方面,小「毒」如口舌生瘡,施以黃連或苦參,都能藥到病除。至於嚴重的?毒,例如直腸癌,兩者亦能令癌細胞自我毀滅(Apoptosis)(黃連素:Arch. Toxicol., Vol. 81, pp. 719-728;苦參鹼:南方醫科大學學報,Vol. 28, pp. 432-435)。在抗癌方面,有兩種癌比較麻煩,一是能快速擴散的膠質細胞癌(Glioblastoma),另一是能四處流竄的血癌(Leukemia)。前者可以用黃連素(Biol. Pharm. Bull., Vol. 31, pp. 558-562)。至於血癌,有超過十篇研究報告,確定了苦參鹼的抗血癌作用。另一方面,黃連可以對付與肝熱有關的消渴症,也就能消減糖尿(Metabolism, Vol. 57, pp. 712-717)。苦參能「主黃疸」,用現代醫學術語,是可以對付慢性的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Am. J. Chin. Med., Vol. 31, pp. 337-354)。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