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0, 2006

自然界的止痛藥

   痛感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前者例如小孩子被老師打手板,皮膚上的痛感接受體,受到壓力影響,讓鈉離子進入一類叫TRP的離子通道,從而產生痛感。

  至於慢性痛,又叫做神經痛(Neuropathic Pain),主要是因為神經本身受了創傷。這可以是來自壓力,例如脊髓脫臼後壓在神經上;也可以是糖尿病衍生的自體免疫在作祟,攻擊外周神經;或是神經細胞在中風或多樣性硬化下受傷;更可以是潛伏在神經細胞內的病毒突然活躍起來,破壞了神經細胞。

  在止痛方面,急性痛比較容易處理,例如吃兩粒阿斯匹靈。比較麻煩的,是慢性痛。

  在十九世紀有一段時期,歐洲的水瀨(Beaver,學名Castor Fiber)幾乎絕了種,因為獵人發現水瀨的分泌物Castoreum,有止痛及消炎的效果。原來這是因為水瀨一般居住在水邊接近楊柳樹的地方,牠們在咬斷楊柳樹幹,用其建築堤壩時,吞了不少能止痛及消炎的楊柳酸(Salicin)。一位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學者Johann Buchner,在鑽研之下,從楊柳樹皮中提純出楊柳酸,並證實它能止痛。不過,楊柳酸能令人反胃。在德國拜耳的Felix Hoffmann把楊柳酸改良,造出乙酰楊柳酸,稱之為阿斯匹靈(Aspirin),這馬上成為全世界最暢銷抑制急性痛的藥。

  阿斯匹靈止痛的機制,要到九十年代初才被完全弄明白。這要多得一位John Vance,他發現阿斯匹靈可以抑制環化加氧酶,減低細胞製造前列腺PGE2和PGI2的能力。到了九十年代初,學者發現,原來當一個神經訊息從痛感接受體傳到脊髓中的神經細胞本體時,後者會分泌PGI2去刺激一個接駁的神經細胞。阿斯匹靈能抑制PGI2,因此,接駁神經細胞便不會把痛感傳送到腦。

  自然界有另外一個對付慢性痛或神經痛的東西。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希臘人便懂得用罌粟(學名Papaver Somiferum)去止痛。在1803年,德國人Friedrich Wilhelm Serturner從曬乾了罌粟種子的汁(又名鴉片Opium)中提純出它的主要成分,稱之為嗎啡(Morphine)。這個字來自希臘神話中管理夢境的神Morpheus。

  這個鴉片對我們中國國運的影響深遠重大,更直接造就了香港這個名不見經傳小島的命運。到底它是怎樣止痛的,明天續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