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8, 2006

戲法人人有

   我認識一個人。過去約十年來一直盤算怎樣辦一份報紙。怎麽說?報紙這行業,全世界都在走下坡,而且投資大,消耗快,這樣的生意怎能碰?他卻另有看法:報紙好比商店,商店提供商品的交流,報紙提供資訊的交流,無論其現況如何不濟,總不會消失;問題的癥結在於「變」。沒有任何商品(或商業行為)可以絲毫不變(不進步)而持久的。今天的報紙,輸在被傳統所囿,趑趄不前。你說:難道這麽顯淺的道理,辦報的不知道嗎,要這外行人來饒舌?正是。愈內行者愈有揮不去的成見和情意結。今天一般報紙譁眾取寵,廣告喧賓奪主,雖是變,但只是變戲法,並非改進;每天四十多張紙,或是免費報,走的都是魔道。

  戲法人人有,巧妙各不同。在八十年代,差不多所有稍具規模的化工廠,都想變身投資在藥物研究,因為在各種化學製品中,藥的利潤最豐厚:一噸一噸地生產,一粒一粒地出售,簡直是富貴迫人來。能成功嗎?不是看起來那麽簡單,不少化工廠的藥物部,最終揮霍掉化工部辛辛苦苦賺來的利潤,黯然引退。

  另一種變身遊戲,是各大學院和教授主導。他們跳出象牙塔,加入創業者的行列。幸運者,在科技泡沫瘋狂膨脹時,迅速鞏固了一些生物科技的橋頭堡。比方,現在登上全球第一大生物科技公司寶座的Genentech、屈居第二的Amgen、及幾年前被Amgen收購的Immunex,都是由一小撮有創業衝勁的大教授,從無中生有發展出來的局面。除了這類高姿態的生物科技公司,還有一些獨具慧眼的小公司,往往能憑著一個獨特的概念脫穎而出。例如,一間叫 Sepracor的公司,從一些舊藥中找出其弊端,提純出更有療效的成分,以專利藥上市。另個例子是一間叫Vertex的生物科技小店。它的特色是用超級電腦設計新藥。於是,當其他藥廠需要僱用數百名化學專家夜以繼日去合成一些概念藥時,Vertex的專家好整以暇,用超級電腦分析每一個生物催化劑(又稱為酶,Enzyme)的功能區,從而計算出一個接近完美的化學結構;所費者只是超級電腦的租金和電費。

  尚有另一種戲法,著眼者是藥的物流。一間叫Emisphere的公司有一個獨門秘方,能夠令一些本來不能口服的蛋白質藥,安全穿過(酸度達到漒水般的)胃液,又能幫助小腸吸收這些蛋白質。這秘方像是可口可樂的配方,不能公之於世(專利登記),以免被人「抄橋」。大藥廠眼紅之餘,只能求其次,紛紛與Emisphere簽署合作協議,務求可以把胰島素、降血鈣素Calcitonin(抑制拆骨細胞,防止骨質疏鬆)這些只能注射的藥,改為口服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