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7, 2008

心與腦

  不論是中外,舉凡牽涉到感情的事物,都不約而同出動「心」來形容。中文有「傷心」、「痛心」;英文有broken-hearted、heartache。心臟其實只是一個泵,不會思想;情感是感覺的一種,屬腦中的活動,本身與心臟無關。但這(腦中的)活動,能直接影響血液的運行,尤其是運行的速度,能產生「肉體上」physical的衝擊,令心臟有感覺(感到傷、感到痛);另一方面,腦中的活動也須有動力,動力來自養分,養分來自血液。因此,思想要動用心與腦,缺一不可。中國的文字早有清楚闡述,請看「思」這個字,下面是心,上面是「囟」(不是「田」,寫成「田」的樣子,是隸書之後才有的變體)。「囟」是什麼?乃初生嬰兒的頭頂前部,廣東人叫「腦筍」中的「筍」字,正寫就是「囟」。

  記憶類似骨骼生長,是一個不停在拆、不停在建的系統。在「建」方面,哥倫比亞大學的Eric Kandel在2000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因為他發現記憶的建立,涉及蛋白質合成。不過,記憶本身並非一「舊」蛋白質,而是神經細胞之間建立的一個網路。當一段記憶須「重組」之時,涉及的除了神經細胞,還有膠質細胞(Glial Cells)。膠質細胞的功能之一,是幫助神經細胞回收已分泌了的神經傳導物;功能之二,是提供一個架構,撑起整個神經系統及個別的記憶網絡。所以,一個健全的記憶機制,須包括神經細胞網絡(軟件)和膠質細胞(硬件)。除此之外,還須有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在這方面,學者發現膠質細胞需要一個乙型澱粉樣蛋白(Beta-Amyloid),用以處理記憶重組(Drugs Aging, Vol. 21, pp. 621-630)。Beta-Amyloid從何而來?來自神經及膠質細胞中的一個前乙型澱粉樣蛋白(APP;全名叫Amyloid Protein Precursor)。

  可是,當一個人年紀漸長,不斷受到環境中的氧自由基攻擊,他這個(由APP轉為Beta-Amyloid)的工序會出錯,造出錯體的乙型澱粉樣蛋白。此乃垃圾,本來會被神經及膠質細胞藉一個細胞內部的垃圾處理系統(叫溶蛋白酶體),馬上消化掉(也就是所謂自噬Autophagy)。但自噬與否,關鍵在於一個叫Beclin的蛋白質。一旦Beclin失去了功能,大量垃圾堵塞在神經系統內,可會引致記憶力衰退,及神經細胞自滅,這便是典型老人癡呆症(Alzheimer's Disease)的病徵(J. Clin. Invest., 2008, May 22,電子優先版)。若要防患未然,可以服用補健食品,在「抗氧化」方面,替自己身體補充一般食物之不足。有一個非常安全、非常強力的抗氧化補健食品,叫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 Cysteine),可以用以防止老人癡呆(Biol. Chem., Vol. 388, pp. 979-983)。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