聒 噪
有些現象,小孩子都有答案,成年人卻「耍手擰頭」,不知道。舉一個例,日出時雞啼,而且啼的只是雄雞,為什麼?這可不是個別地區的問題,因為全世界飼養的雞都是如此,牠們可沒有互相接觸,更沒有通訊,如何「約定俗成」?小孩子知道答案,因為中外都有童話故事解釋,但小孩長大之後,再也不相信。
雞當然也屬禽鳥類,只是不大會飛;麻雀能飛,卻不會走,只能跳:又是一個難解之謎。各禽鳥之間,「方言」可能比人類中更多。相傳公冶長能聽得懂鳥語,敢情只限於他家鄉的鳥,若遣他往南美洲雨林,想必先要找靈格風惡補一番。每天早晨攜著雀籠去歎茶者,能否知道那些「畫眉」、「相思」想表達些什麼?其中有沒有一些比較深藏不露,大智若愚的,只聽不講?對此科學家有所保留。
因為鳥類聽覺系統的音域非常有限,頂多只能去到11kHz。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在內,可以收到高達200kHz的高音。其中主要原因,是因為鳥類的耳朵只有內毛髮細胞(Inner Hair Cell),至於人的耳朵,除了內毛髮細胞,還有外毛髮細胞,後者含有一個叫Prestin的蛋白質,能將細胞拉緊和放鬆。於是,只要稍有風吹草動,Prestin會把音量低但音域高的嘶嘶風聲放大。所以,若外毛髮細胞基於某種原因令Prestin增加了,從好處想,此人大可成為「十兄弟」的「順風耳」;但從壞處想,會有耳鳴(Tinnitus)之虞。耳鳴的成因還有很多,例如可來自血管瘤,因此而導致的耳鳴叫Pulsatile Tinnitus。
外毛髮細胞是擴聲器(Amplifier),能放大空氣的震動;內毛髮細胞則負責把空氣的震動轉為一束電流,傳達到腦,成為「聲音」。內毛髮細胞其實只是一個「中介者」。在它頂部的纖毛(Cilia)(又叫髮束〔Hair Bundle〕),在受到氣流觸動後,會「揭」開細胞表面的離子通道(Ion Channel),像打開了一扇窗,讓外面的鈣離子進入細胞;之後,鈣離子刺激細胞,在另一端(細胞的底部)分泌一個叫谷胺酸鹽(Glutamate)的神經傳導物,進一步刺激在內毛髮細胞旁的聽覺神經。這一連串的步驟,說時遲那時快,在幾十分之一秒內搞掂。
魚、鳥和一些兩棲動物,可以隨時隨地補充死去了的內毛髮細胞,但所有哺乳類動物卻已完全失去了這能力。更值得擔心的是有不少藥物具副作用能令內毛髮細胞死亡,這包括一些抗生素(例如紅黴素〔Erythromycin〕)、化療藥(例如Methotrexate、Cisplatin、Vincrinstin)、利尿藥(例如Furosemide)。目前研究改善聽覺的重點,是想辦法開源,令一些非內耳毛髮細胞轉型(Differentiation)。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