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膽
我有一個想法,中國人拿熊掌入饌,把它列為滿漢全席的佳餚之一,視之為美味,乃「美麗的誤會」。誤會來自《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為什麼拿魚與熊掌相比?兩者其實「冇得比」,因為「魚」是生物的一類,海中河中都有,數以億萬計;「熊」只是動物中之一種,而且並不常見,要能捕捉到一隻熊,才可取得兩隻掌(腳掌應不算)。前者易得,後者難求;兩者之間應該如何取捨,是「不在話下」。孟子原意,大有可能只是想比較牠們各自「罕有的程度」,而不是想取兩樣同類的東西相比;換言之,在這個譬喻中,取熊掌為例,並非視之為食物,更不是說它美味。不然的話,孟子大可說:「魚,我所欲也;肉,亦我所欲也。」
熊掌的味道存疑,但熊膽的好處則顯見。熊膽能化解肝熱。為什麼要用熊的膽,難道人體中的天然膽汁不足嗎?沒錯。熊膽的膽汁(其實應該叫膽酸〔Bile Acid〕才正確)中,主要成分叫URSO熊的Deoxy脫氧Cholic Acid膽酸(UDCA)。人的膽汁中,只有百分之二是UDCA。但要吃這東西治病,不必殺掉一頭熊,因為有人工合成的UDCA叫Ursodiol;這是一個對付肝硬化的藥。UDCA能保護細胞內的粒線體,從而抑制細胞自滅(Cell Death Differ. Vol.6, pp.842-854)。
要解釋,須從糖尿病說起。糖尿病的病理徵狀,叫胰島素抗拒(Insulin Resistance)。簡單說,胰島素負責刺激細胞,令細胞在其表面安排一個吸收血糖的「勾」,又叫接受體,把血糖拖入細胞內。肌肉細胞將吸收了的血糖燃燒為能量,脂肪細胞則將吸入的血糖「濃縮」為脂肪,儲存下來。不過,一旦脂肪細胞所有的儲存空間都塞滿了,脂肪細胞會分泌抵抗素(Resistin),抗拒胰島素的作用。抵抗素在血管中循環到肌肉,同時令肌肉細胞也抗拒胰島素。結果,沒有胰島素的「慫恿」,細胞不去「收貨」(吸收血中的糖分),血糖分量高企;但另一方面,肌肉細胞卻「缺糧」。這個時候,脂肪細胞自告奮勇,把儲存的脂肪分解成為一種可以代替血糖的物質,讓細胞能夠取之,再燃燒成為能量。這物質叫脂肪酸Fatty Acid。這個權宜之計,原來竟是「飲鴆止渴」,最終會是害了肝細胞。因為能量的來源,若由正常的糖,改為不應常用的脂肪,會導致「失常措施」。肝可不知道這是失常的措施,反而會適應環境,開始以脂肪酸作為首選的能量原料。但在燃燒脂肪酸的過往中,會產生大量的氧自由基,破壞細胞內的能源火爐(粒線體 Mitochondria)。粒線體一旦受重傷,會漏出一個細胞色素C(Cytochrome C),令細胞自我毀滅(Apoptosis),也就是自殺。因此,糖尿病人的肝損傷指標會升高,表示肝受傷了。下一步,便是肝硬化(Cirrh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