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6, 2009

不同而和

  收到一位讀者的信,心中有些悵惘,沉思了好一陣子,良久不能釋然。信中大意指我有些時在本欄中大談「政治」,他說我離題,並表示對此大不以為然。

  我在想,有沒有談「政治」?這可得從三個角度來看。第一是「何謂政治?」試走上維基百科查一查。它大意說:「政治是一個團體進行『集體決策』中的一個過程;也是各種團體或個人,為了各自的利益,所結成的特定關係。一般來說,這個詞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用宏觀的看法,我可說是曾經花過一些篇幅,其中談的東西涉及多個國家以至香港的管治問題。

  第二,為什麼這樣做?幸虧在未收到這位讀者來信之前,我已經說了,不然現在才說,可能會被看作是逼出來的辯詞。我在每一篇文章的開端,往往都有一段引子,內容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因為光是闡述醫藥,不免枯燥,先說一些別的東西,可增加趣味;有的時候,若能想到比較貼切的題材,更可把將要說的醫理和藥理等,先來一個更通俗易明的「類比」。正題好比是白麵包,引子是果醬;放在一起,味道好一些,令讀者更容易入口。在這方面,相信常看本欄的讀者都會同意,在過去一千五百多篇文章的引子中,涉及所謂政治者,只是極少數。

  第三,政治是骯髒東西,可能不少讀者都不愛談政治;在「康和健」的框框內,何必碰它? 我認為這要看文章的具體內容和出發點。例如我談及偉哥,其中牽涉到男人的性趨向及能力,可不是誨淫。另一方面,談偉哥的出發點是要指出它的實效,令各位明白,知所選擇;我既不是為藥廠吹噓,更不是存心與生產商過不去。同樣,在論述「管治」之時,我的出發點是要討論最基本的「群體」利益,相對於群體中每個人的「個體」利益;並不是為某些人吹噓,也不是與某些政黨過不去。因此,不能說我談的東西是「政治」,只是涉及管治而已。

  如果世界上每一個人能獨處自己的山洞中,自給自足,不須與其他人共處,那就完全不需管治;政治之設,也無從說起。但事實上,人類不免需聚居,聚居也不免會帶來交往磨擦;於是有人走出來,想為群居的人建立一個秩序。我想指出的,乃秩序是為民生而立,不應反過來,大家正在好好的生活,硬要將社會套進某一種秩序的模式。無論如何,秩序之設,必須要以「人人能活得好」為大前提;在這前提下,事情有緩急輕重之分。雖然每一個人對緩急輕重的見解,必有差別,不過,在不同的見解下,應以「和」的態度進行解決;除非去到水深火熱的境界,不應探取「鬥」的方式。像身體保健,如果不是顯著有病,何必以猛藥攻之?

Saturday, February 14, 2009

進士與秀才

  一位朋友的女兒,動不動出風疹(又稱蕁麻疹Urticaria或Hives),此外更經常腹痛、大便不正常,因而十分困擾。看來她是感染了一類屬過敏性腸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的狀況。我替她選擇了一些補健食品,吃了之後,兩方面的情況都大有改善。朋友說:「你這個藥真靈,真是藥到病除」。我說:「你錯了,這不是藥,只是補健食品,藥是須有專門藥效的。以西藥而言,一個藥由開始研究直至成功通過審批,要動用數以百計的專業人員,鍥而不捨地集體工作,其中有一定的程序規範、品質要求,經反復驗證,投入不少時間金錢,最後要由政府有關部門審核通過,才能公開出售,才能給病人吃。用中國的科舉制度作比喻,每一個藥都是進士,正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至於補健食品,是一些沒有功名的秀才,無論才學怎樣好,一天未能金榜題名,一天不能做官」。朋友問:「這樣說來,藥應比補健食品好得多,但為什麼我帶女兒看了不少醫生,吃了不少藥,成效都是差強人意?」我說:「因為身體中發生的情況,縱是帶來『不適』,不一定是『病』;另一方面,就算是病,也未必會有現成針對性唾手可得的藥,因為藥廠做的終歸是『生意』,投入了資本,求的是利潤;沒有錢可賺的藥廠不做。因此,不少身體的『不適』,都是無藥可吃。但『無藥可吃』,並不是等同『全無對策』。須知世界上有不少天然東西(也就不是人造的藥),本來對人體就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人類在漫長的進化中,一向在有意無意間,把這些東西吃進肚;這些東西也一向有幫助人的成長,補其不足」。

  朋友說:「若是如此,可否不吃藥,只吃補健食品足矣。」我答道:「要看情況。藥是經千錘百鍊造出來的,當然有特效,在緊要關眼,能運轉乾坤,甚至起死回生。再者,吃藥須問醫生,醫生有專業的能力,對病人先作診斷再對症下藥,必要時輔以手術,因此,有病應看醫生,聽醫生的話吃藥,這是不可或缺的。但在一般日子中,若想調理身體某些不適,或者在日常食物以外,吃一些補健(食物補充Dietary Supplement)性質的東西,無可厚非,甚至理所當然。再拿『進士與秀才』做比喻,進士被皇帝欽點,做了縣官,有管治的能力;但一般百姓若發生糾紛,不一定要去縣老爺處擊鼓鳴冤;家族繁雜之事也是官府管不來的,找族中長輩處理可能更好。再者,尚有一些『情況』,例如小孩子需受教育,否則長大後不明事理,這種能力修養,也並非縣老爺的權威可以促成,反而找一個沒有功名的秀才做教師,慢慢地做培養的工作,更為適合。問題是,怎樣去找適當的人選,處理不同的事。吃補健食品,也要有根據,不應只是盲目跟風」。

藍牙

  人心無厭足;可能這也是人類進步原動力之一。以電話為例,今天手拿一個手提電話(移動電話),無論身在世界哪一個角落,理論上都可以馬上聯繫得到。無疑比從前方便得多了,但能否更方便一些?例如,要騰出一隻手拿著電話放在耳邊聽,這有多累,能不能省掉手的勞動?這叫免持聽筒操作hands-free operation。在1994年,愛立信公司開始循這方向研發,目標不但是要省卻手持聽筒,亦期以用無線方式,將電話和其他電腦或通訊配件連起來,達至低功能消耗及低成本的無線通訊連接。在操作技術方面取得成果之後,接著須做的,是設立一套統一標準及規則,俾使各種不同牌子、不同設計的產品,都能管用(此所謂「兼容」)。在1999年,業內的主要生產商成立「興趣小組」,走在一起討論,終於制訂了「藍牙」技術標準。憑這技術,可以把一個有掛勾的耳筒掛在耳朵上,耳筒不須有電線連著手提電話,可以很瀟灑地通話,雙手也能空出來做其他事。

  有人質疑,這東西總得牽涉電波,放在耳邊,也就是貼近腦部,電波會不會對身體產生不良的副作用?跟據美國NIH互聯網的資料,長時間戴著藍牙耳筒可能真的會出問題,問題之一,在於腦的神經細胞,可能會受到氧化式的傷害(Oxidative Damage)。是這樣的,極微弱頻率造成的磁場(Extremely Low Frequency-Multiple Field, ELF-MF),會產生小量氧自由基。若細胞長期受到ELF-MF影響,其內的遺傳物質DNA會受到破壞,出現一種叫8-OH-GUA(8-HydroxyGuanine)的異樣成分(Int. J. Radiat. Biol., Vol.84, pp.789-795)。在2009年1月15日出版的《全環境科學》學報中,一組學者報道說,曾在五十二位工人身上,測量他們在受到ELF-MF影響後體內免疫自然殺手細胞的功能。發現ELF-MF能嚴重干擾工人的免疫能力(Sci. Total Environ., Vol.407, pp.1218-1223)。

  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氧自由基會造成細胞衰老;但沒有人能找到直接解釋細胞衰老的機制。另一方面,雖然衰老了的細胞含有8-OH-GUA,但沒有人能證明,到底是8-OH-GUA促進細胞衰老、抑或8-OH-GUA只是衰老後的一個生物指標。在2009年1月6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中,終於有學者說找到8-OH-GUA能直接造成細胞衰老的證據。他們的實驗證明,如果干擾細胞一個負責清理8-OH-GUA的生物酵素,細胞便會出現各種衰老的特徵(Proc. Natl. Acad. Sci., Vol.106, pp.169-174)。簡單的解釋,是8-OH-GUA會令細胞造出有缺陷的蛋白質。在這方面,另有京都醫學院的研究員做實驗,藉紫外線在皮膚細胞產生大量的8-OH-GUA,之後他們發現,除非細胞能將8-OH-GUA消除,否則皮膚細胞便會衰老(J. Dermatol. Sci., Vol.50, pp.169-176)。

Friday, February 13, 2009

等多八個月

  有一句說話:You canno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狗學不會新把戲。是不是年紀大的狗智力減退了,動作遲鈍了,因此無論你怎樣用心教,牠就是學不會?相信這都有影響,尤其因為在狗而言,所謂「把戲」,都是一些有關身體操作及體能方面的活動,年紀衰老後,活動能力肯定走下坡。但這句話若用在比喻人,可會另有別的意義。以電腦為例,有小部分老人家到今天仍不懂電腦,也不想學。這並非基於體力問題,亦不應是智力不足,更大的原因是心理方面的抗拒,怕煩,或者乾脆是「沒有電腦我也活得好好的」這種頑固思想。還有另一個原因,真的是源自「力有不逮」,因為多年來的思想保持一個範式,日子有功,已是僵化了,再也扭轉不過來,你要他跳出框框,作另類思考,談何容易?在電腦的操作方面,這現象最明顯。年紀愈輕的,對電腦愈親切,就像我們用手拿東西,十分自然,唾手可得,輕而易舉,毫無困難。年輕一代,從小已是生長於到處有電腦的環境中,早已適應了這氣候,融入了這種「人」與「物」兼容的境界,不像一些「上代人」,與電腦格格不入。

  不過,有一種新科技產品絕少老人不懂得用,或抗拒不用,此乃手提電話,亦稱移動電話,日本人稱之攜帶電話。老人家對這東西最普遍的劣評,只是「功能太多太複雜了」,有人說:「只要給我打通電話就夠了,最好是按鈕大一些,能看得清楚,也不會按錯;什麼攝影、遊戲、互聯網,通通不要。」另有些人想到壞的方面:「人人都用無線的電話,電波飛來飛去,到處都是,我們生活於其中,健康會不會受影響?再者,聽電話時電波盤旋在腦邊,會不會做成傷害?」

  世界衛生組織WHO承認「電磁場」確實有影響環境,但認為以現在的頻率水平而言,不致於惡性地影響人體。何謂電磁場?流動的電叫「電流」,我們天天在用;靜止的電產生「靜電場」及「靜磁場」。統稱的電磁場,具一種隱性的能量,能與電產生作用。電磁場其實是自然環境現象之一,正如地心吸力亦是;只是人為的電波操作,令其程度更嚴重了。我們與電波接觸,在所不免,電波甚至可以來自微波爐、光管、遙控器等。英國的Health Protection Agency指出,一個人處於高電磁場的環境中,例如城市中的Wi-Fi熱點(即是可以無線上網的地方),逗留十二個月,其所受電磁場的影響,只等於聽二十分鐘手提電話。

  然則聽手提電話是不是有害?WHO在這問題上的研究報告,要待10月才開始公布;但多國政府都勸喻國民少用手提電話,以及使用不須手持的(hands free)。但上個月已有報告說連手持的也會產生氧化式的傷害。明天再續。

Thursday, February 12, 2009

手提電話有害?

  自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突飛猛進,至今更是一日千里,每天都有新發明;有理論性的,也有實用的,有寸進,也有突破。在這過程中,每一樣新的事物,都須有一個名稱。以通訊而言,最先有「電話」,這中文名詞與英文的原字telephone並不完全符合。因為tele與phone源自希臘文,本意指「遙遠」與「發聲」,雖然其中有利用到電力,但英文原字強調「距離」,把「電」的角色隱藏了;中文名稱則傾向表彰電的功能。之後發明了telegraph,乃是「遙遠的書寫」,傳的不是聲音,而是「文字的訊號」。最初「傳」的操作,須依賴電線,及後想出了新方法,直接發—收電波,也就摒除了電線,是為「無線電」wireless。這裏用的字,中英文兩者其實都不大對。英文全名應是wireless telegraphy,不應只述其「無線」;中文則應是「無線電訊號的遙遠傳送」。接著,電波的發放—接收技術,日新月異,如百花齊放;表表者有收音機、雷達、無線電視。這三個名稱,代表了三種不同的稱謂方式。雷達的本字RADAR並不是英文,而是所謂「首字母縮略字」acronym,來自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電波的偵察與測距)的首字母;中文則是音譯,不是意譯。「電視」一詞也犯了「與英文原字不符」的毛病,因為原字television的解釋是「遙遠的視像」。至於「收音機」,這個名稱既不切合英文原字(radio本來的意思是「電波的傳送」),亦將這機器的功能說錯了,因為收來的只是電波,不是「音」,只是電波能被這台機轉變成聲音而已。細看這些五花八門的命名方式,饒有趣味。

  電話的概念,早在十九世紀中已有公開發表;至於電話機,於1870年代才有最雛型的實物造出來。在其後的百多年,電話主要依賴電線做媒介;期內只有短距離的無線裝置,例如室內的無繩電話(Cordless telephone)和室外的無線對講機(Walkie-talkie)。一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才有一位任職於摩托羅拉的研究員,首先造出拿著到處走動時仍能發放及接收聲音的電話。香港人叫這東西做「手提電話」,這名詞有點「以全概偏」,絕大多數電話都須「手提」(不然的話,難道「腳提」?)。不過香港人加諸於這個新發明的另一名稱,卻能發揚光大,另闢蹊徑,自成一家,此乃「大哥大」,現在另有其獨特的含意。回說手提電話,國內稱之為「移動電話」,可能因外國有人叫它mobile telephone。在美國,卻另有一個較普遍的名稱cellular telephone,因須有收發站之設置,才能構成電波傳送的網絡;每人手上拿著的電話,都是經這網絡互通的。收發站是cell sites,電話也就是cell phone了。說了半天尚未到題,明天繼續。

Wednesday, February 11, 2009

細胞的感覺

  我們一般所說的「五感」,來自眼、耳、舌、鼻、皮膚,也就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其實人體尚有多種另類感覺,是在這五個感應能力以外的。首先是平衡和速度感,這是整個身體所處位置帶來的意識。我們不須睜開眼睛,也能知道自己是處於「靜止不動」還是「在動」的狀況,不在動的時候是站著還是臥著,在動的時候是否能保持平衡;我們亦能在被外物移動時(例如在地鐵車廂),有所感覺。其次是方位的意識,最簡單的例子是扣鈕。正常的人,扣鈕時不需看著做。一隻手指摸到鈕門,另一隻手指把鈕子朝鈕門方向推進去。不要以為這種方位的感覺是理所當然,一些弱智者就是做不到。除上述這些,還有人認為痛覺應自成一家,不屬觸覺的一種,因為有些痛覺的形成,不一定需有類似皮膚與外物的接觸;也有人認為溫度(冷熱)的感覺也不應歸納於其他任何一種。

  我們將這些林林總總不同的感覺分門別類,主要分的是感受的媒介,例如眼耳口鼻。究其實,歸根結柢,最終帶來感覺的,都是神經細胞在腦中的作用,視覺如是,聽覺如是,其餘也如是。當然在腦中有不同的部分各司其職,但原理則一。這種作用帶來「施」與「受」、「因」與「果」的互動;再者,施受因果之交替沿革,往往是連綿的。佛家把這些感覺和各種感覺帶來的效果,再伸展開去,稱之為五蘊。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從物質現象,到受感,以致心中浮現的相,再而產生的相應行為,最高境界是能有所識別,知善惡。

  在細胞的層面,所謂「色」與「受」,取決於一些類似插頭與插座的結構;用另一個比喻說明,像是鑰匙與鎖。這兩種組合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也就是:單獨一部分沒有什麼用途,但兩者若是遇上了,能進入一個新的層次。例如免疫細胞屬「受」的一方,因為身上有一些結構(叫「接受體」或簡稱「受體」Receptor),扮演插座或鎖這類角色;相對的另一方(例如闖進身體的細菌),則有另一種結構,像是插頭或鑰匙,泛稱「接合子」或「配體」Ligand。各種免疫細胞的表面,有不下十一種受體,統稱TLR(全名Toll-Like Receptor),負責接納(也就是能夠辨別)十一類「非我」的配體;後者來自「外來客」,換言之,是一些身體中本來沒有的東西。我們把這些TLR分門別類,各賦以一個記號,例如TLR2、TLR3和TLR4,分別能辨認出真菌、病毒和細菌。以真菌為例,當一個人服用了靈芝、雲芝、蟲草這些真菌,來自它們細胞壁上的聚糖(配體),會被免疫細胞上的TLR2(受體)兜截。配體與受體一旦互觸,細胞就能「感覺」到對方的存在,因為有一個生物訊息,經由細胞表面的受體,傳入細胞核。

Tuesday, February 10, 2009

護眼的健康食品

  有一位長輩一向十分喜歡搓麻將,最近完全「戒掉」。是「賭仔回頭」嗎?當然不是。他搓麻將都只是低注碼,不算是賭仔,也不為賭博,只為娛樂消遣,所謂「衛生麻雀」而已。其實他寓健身於麻將,為的是鍛鍊腦部思考,雙手也可趁機會運動一番。他現在之所以放棄,究其原因,非不為也,是不能也。因為眼睛已無法看清楚,他用盡眼力,卻連二萬與三萬都分不開。為什麼會這樣,當然不免與年紀衰老有關,看來他是開始有白內障。白內障的毛病出在眼球中的一片晶體,成因很簡單,以玻璃為喻,時間長了不免變得混濁,晶體也會因年老令透明度愈來愈低,也就是愈來愈不透光;光線去不到眼球後部的神經細胞,光的訊息無法傳到腦,視力也就差了。長此以往,如果不施以對策,可會引致全盲。

  另一個常見的眼疾是青光眼。青光眼主要的徵狀之一,見於眼球中液體的壓力度數,我們稱之為眼壓。眼房中有「水」,流動時須有去水道(Trabecular Meshwork);若去水道不暢通,水逼在眼房中,眼壓自會增高。目前治療高眼壓的方法,主要是用藥,例如Xalatan、Lumigan和 Travatan(科學名稱分別是Latanoprost、Bimatoprost和Travoprost),也有用手術的。不過,眼壓不同血壓,一般公認正常眼壓是7-22 mmHg,但沒有一個所謂危險的眼壓度數。雖然過高的「眼壓」是青光眼病徵之一,但大多數眼壓高於22 mmHg的人不一定會有青光眼;另一方面,一些因青光眼而失明者,他們的眼壓也可以是近乎正常。那麼,什麼才是最能顯示青光眼病情的指標?答案是氧自由基。若眼血流動(Ocular Blood Flow)減慢,會刺激視覺神經旁的星形細胞製造過氧化物Superoxide,這是一種氧自由基,能令視覺神經受傷(Mol. Vis., Vol.14, pp.224-233)。

  曾有日本廣島大學的學者發現,患上唐氏綜合症(Down's Syndrome)者,罹患青光眼的比例比正常人高(JPN. J. Ophthalmol., Vol. 50, pp.274-276);此外,老人癡呆病人也如是(J. Neurophthalmol., Vol.26, pp.18-24)。兩者關連之處,在於澱粉樣蛋白(Beta Amyloid)。一組在倫敦大學眼科學院的學者,發現在青光眼眼球內的「視網膜細胞」Retinal Ganglion Cell趨向自滅,其中有相當多的澱粉樣蛋白;若抑制了一個促使澱粉樣蛋白生成的酵素(叫Beta Secretase),就能阻止青光眼引發的視網膜病變(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104, pp.13444-13449)。有一個補健食品,可以減低澱粉樣蛋白,防止青光眼引發視網膜病變。此乃昨天所述,可以替皮膚抗氧化抗衰老的硫辛酸(Neurobiol. Aging, Vol.28, pp.213-225;Vestn. Oftalmol., Vol.111, pp.6-8)。

Monday, February 09, 2009

美肌

  有一位朋友退休多年,年輕時在片場工作,當時的大明星,他大多數都見過。我告訴他我小時候看粵語片,芸芸女明星中,認為最漂亮的是白燕。他問我有沒有見過真人,我說沒有。他說:「白燕美是美了,但牙肉生得比較深色,是容貌上的一個缺點;在銀幕上,因為是黑白電影,顯示不出來,反而令人看上去有明眸皓齒的感覺」。有另一位女明星,出身是香港小姐,好像拿的是亞軍。我在電視上看她,平平無奇,只是人生得高,五官配合,眼大大,有些粗線條的樣子。有一天在飛機上碰到她,當時我正從普通艙往飛機前方的出路走,她則是剛由商務機艙步出,迎面而遇,可真是驚為天人。她的面孔身段配搭得宜不在話下,風采姿態,端莊大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從她的臉,可見皮膚白皙嫩滑,冰肌玉骨,神采飛揚,像是一塊珍貴的玉石。

  美麗女子取勝之處,不應只是容貌出眾,配搭得宜,更須有如玉般的體質。外國女子一般「粗手粗腳」,少女時像盛開的花,很快便露出老態,尤其是在皮膚,少有好像《詩經.碩人》中描述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試想想,手指像一根根葱白,凝乳般的皮膚,細長潤澤的頸項,牙齒像一排整齊的瓜子肉,額頭方正飽滿,眉毛一梭梭,有條不紊,這都不只是外形的美,更有內在的佳質;於是笑起來有靈氣,顯現女兒嬌態,眼波到處,令人神為之牽。不少中國女子,往往縱是年過半百,皮膚也光潔柔滑,不會有像蛇皮般的皺紋。但少女若想要避免老來之時變成乾枯瘦癟,須長時間保養;護膚應由年輕時做起,持久地做一些起碼的基本護理,才能日子有功。還有,化妝時要選擇平和的用品,持之以恆,不可急功近利,更須適可而止,若是為了一時的艷麗顏色,做得過分,反而會弄傷自己。

  坊間有一種據說能護膚的「保健」食品,其中成分包括神經醯胺。銷售商說它能幫助皮膚築起一道屏障,用意本是防止其中水分流失,但卻會殺死角質細胞,造出一層死皮,令皮膚變得更粗。若要皮膚嫩滑,可求助於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因它能抗氧化,又會延慢細胞衰老的過程(Br. J. Dermatol., Vol.149, pp.841-849)。硫辛酸本來是補健食品,用以口服;在天然食物中,來自肉類,植物方面則以菠菜及西蘭花含量較豐。如果要令它直接去到皮膚,可取其提純精華,與普通護膚品適量配合使用。我當然不懂得化妝,但循科學家研究出來的理論,曾替一些女士建議配搭方法,聽她們說甚有功效。此外,大豆中的異黃酮,含有植物雌激素Genistein,這亦是一個很普通的補健食品,只是純度高的價錢比較貴,也可用來自己配製一個美白的化妝品;雙管齊下,效果應更好。

Friday, February 06, 2009

看個清楚

  曾有讀者對我說,看「康和健」文章有時頗為吃力,因為其中一些學術上的解釋,牽涉到專有名詞,而且錯綜複雜,不容易明白。我很了解這種心情,但為了令各位能徹底地知道一些現象的成因,我往往須將內裏的來龍去脈剖現出來,給大家看個清楚,在所難免。請各位耐著一點點性兒看,其實並不深奧。

  早兩天的話題,圍繞著「風疹」與「過敏性腸症候群」。這兩種情況,都與肥大細胞(Mast Cell)有關。從一個病理的角度說明,具體「出事」之源,來自類胰蛋白酶(Tryptase)及組織胺(Histamine)。今天我們走近一些,仔細看看。

  肥大細胞乃是免疫系統內各類細胞的一種;在免疫系統這個「人體防禦軍」內,它是一個兵士。這個兵的裝備,包括所謂「細粒」granule,也就是一些「囊泡」vesical,內裏分別藏有各式各樣的物體,在適當時間可以分泌出來應用。

  類胰蛋白酶是分泌物的一種,當它走出來,再附上皮膚神經細胞上的「蛋白酶提動接受體」(Proteinase Activated Receptor, PAR)之時,會促使神經細胞分泌一種叫Endovanilloid的神經傳導物,造成痕癢的感覺(Ann. Acad. Med. Singapore, Vol.36, pp.788-792)。順便一提,傷口復原時我們感受到的局部痕癢感覺,也是源自PAR。因為復原時有「凝血酶」參與「重建工程」,凝血酶刺激PAR,目的是挑起痕癢的感覺,令傷者多點注意受了傷的部位。是什麼東西促使肥大細胞分泌類胰蛋白酶的?答案包括酒精(Dermatology, Vol.197, pp.181-182)、紫外線(Br. J. Dermatol., 2008年9月15日電子優先版)、溫度的突變(Exp. Dermatol., Vol.10, pp.246-255),以及情緒方面的壓力(Psychother. Psychosom., Vol.60, pp.168-176)。肥大細胞在身體多處「駐守」,包括腸壁。在腸壁上的肥大細胞,若分泌了類胰蛋白酶,這些酶會黏在腸壁平滑肌和腸細胞的PAR上,一方面令平滑肌收縮(抽搐),另一方面,令腸細胞分泌水分,於是就會造成腸絞痛及急性肚瀉(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Vol.12, pp.95-102)。

  組織胺是化學傳導物質,亦存於肥大細胞,它能直接令微絲血管舒張。當皮膚中的微絲血管舒張,血液中的紅白血球及水便會滲到皮膚(J. Dermatol., Vol.23, pp.735-740);但皮膚困著水分,不給它走,水分在皮膚中形成水泡,刺激皮膚中的神經,帶來痕癢。風疹患者忍不住用手去抓,抓破了的皮膚令被困的水分可以慢慢滲走,於是「止痕」。另一方面,分泌在腸壁中的組織胺會刺激腸壁分泌水分,從而導致肚瀉(Arch. Pathol. Lab. Med., Vol.130, pp.362-367)。

Thursday, February 05, 2009

知所選擇

  昨天談到一位年輕女子動不動出風疹,又經常有「過敏性腸症候群」的症狀,她一心想找方法,希望能令自己脫離這些煩惱,最好是可以做到防患於未然。去看醫生,只能在「發生後」才去,而且往往不看醫生也沒有什麼大礙。從醫生處,拿不到特效藥能在「發生前」將病魔擋駕;另一方面,縱是有這種藥,也不想吃,因為會替身體帶來對藥物的依賴性,哪可以叫自己在完全「冇病冇痛」的情況下,天天服藥?後來她吃了一些補健食品,情況竟大有起色。這並不表示補健食品比藥更好,只是人體的機能,實在是太複雜了,有不少「不適」的現象,不算是什麼大病。在她這種情況而言,適當的補健食品能替身體做一般性的調理,效果更佳。

  但必須注意的,是「適當」這兩個字。去看醫生,由醫生開藥方,不用多想,跟著他的指示服藥可也。但是,吃補健食品應如向取捨?吃什麼、要吃多少、怎樣吃,都得靠自己判斷。商人找來「代言人」,目的是宣傳商品;你聽了,可不能照單全收。這不是因為懷疑他們說話的真實性,他們應不致於撒謊;但一句「我吃了之後效果很好」,其中有多少分量?「單一的個案」能有多少代表性?這些都是必須加以考慮的,否則只是盲目跟風。但一般人沒有專業知識,沒有能力判斷,該怎麼辦?簡單的做法,是向醫生、營養師等專業人士請教;更好的對策,是自己想辦法弄個明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做出適當的選擇。

  就以上述「風疹」與「過敏性腸症候群」為例,成因在哪裏?兩者有沒有共通點?有。這兩種情況,都與肥大細胞(Mast Cell)有關。再具體地從一個病理的角度說明,「出事」之源,來自類胰蛋白酶(Tryptase)及組織胺(Histamine)。你不要被這些專有名詞嚇唬了,因為若要明白其中來龍去脈,並不一定須鑽研一些十分艱深的學問。舉一個例,你想看電視,有現成的一部電視機放在面前,只要連接上電源,把開關掣一按就成了,看來一點困難也沒有。但你可曾想過,這個有關「電」的操作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二百多年前的人,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現在世界上也有一些地方是沒有電力供應的。如果你要告訴一個從來沒有體驗過「用電」的人如何開動一部電視機,最簡單的方法,是教他把插頭放入插座,不用多講一句說話;他會覺得很神奇,但不會了解其中操作。按道理,他應該知道多一些才對,因為若是有「電」的概念,他不但能操控電視機,也能使用其他電器;另一方面,也懂得用電時如何趨吉避凶。在了解「電」的過程中,他會碰到很多專有名詞,但不應該為了這些看似深奧的字,望而卻步;要明白,其實並不難。有關肥大細胞等等,明天再續。

Tuesday, February 03, 2009

善有善報

  昨天提到慈善機構及其行政費,因為想要談及一些有關眼疾的志願團體。一般提供慈善服務的,善款以外,總得有行政方面的支出。根據去年10月的公開資料,全世界排第二名捐款最多的比爾蓋茨夫婦(第一名是畢非德),其基金共有僱員六百八十六名,他們當然須有薪酬。這些行政費用,所費不貲。以蓋茨而言,所有支出可以由他獨力承擔,用香港人的說法,只是「左袋右袋」之分而已。但絕大多數其他機構,須在籌募得來的款項中,撥一部分作為「經費」;剩下來的才真的能去到受惠者的手中。經費包括三類:第一類是上述這些薪金、處所等日常支出,第二類是籌募活動的支出,例如廣告費,第三類是直接成本,例如派米,須僱用車輛運輸。

  有一個世界性的慈善機構,服務對象是盲人及眼疾患者,以一架飛機作為飛行醫院,往世界多處做醫療服務,來年的行程遍及七處,乃寮國、多明尼加共和國、秘魯、敘利亞、肯雅、印度及孟加拉(從前曾往中國)。他們用於第一類的行政支出,佔善款收入的3.6%;第二類的籌募支出是10.6%;剩下的用在服務本身,飛行醫療隊成本應在其內。在2007年,籌得善款1800萬美元,在全球十六國家推行工作,主要為大約十四萬人施行了眼科手術。香港另有熱心團體在1997年從國際獅子會基金取得1500萬美元,之後五年內,在中國與衛生部合作推行「視覺第一中國行動」第一期,完成白內障手術共約一百二十萬宗,平均每年有二十四萬人受惠。之後再接再厲,取得第二筆1500萬美元,其中六十多萬用於香港,為二千五百名白內障病人做手術。香港有多少白內障病人?根據醫管局資料,在公立醫院輪候的約為五萬人,輪候時間是三年。獅子會的捐款,用於為病人往私家醫生求助,參與的醫生大幅降低收費,甚至免費,獅子會資助每名病人2000港元。醫管局開展「耀眼行動」,去年為首批(四千人)提供定額資助,不足之數自付,令他們可找私家醫生做白內障手術,不用排隊輪候。

  香港獅子會早於1962年成立眼庫,多年來的主要工作,是推動眼角膜捐贈,捐贈者大多數來自斯里蘭卡,因為當地人基於宗教信仰,十分熱中在去世後捐出眼角膜。角膜經空運來港,同時間安排眼科醫生等候,一抵步馬上為病人做手術。眼庫於2000年納入醫管局網絡,但獅子會仍然有參與及提供人力與金錢襄助。至於世界獅子總會,始自1925年,受著名的殘瘴(盲人)教育家海倫凱勒的驅使,要致力擔任全世界眼疾人士「對抗黑暗的武士」。現在這方面的工作,由防盲教育開始,以至治療,例如青光眼及一些源自年邁的視覺衰老和併發症等,是大幅及全面的;除此以外,也提供醫療人員培訓及醫療器具等。

Monday, February 02, 2009

伸手助人

  年初四,銀行中難得的靜,與早幾天前歲晚擁擠的情況,有強烈對比。我在櫃枱前辦手續,旁邊櫃枱來了一位老人家,穿得樸素,很勞苦的樣子,像是幹粗活的。她打開手中的袋子,取出一疊舊鈔票,都是小面額,數了半天,分出大半,把剩下的小半放回手袋裏;再翻了一會,拿出一張剪報,遞給櫃枱後的小姐看,同時問:「我想給他們五百元,你們銀行有沒有專門收捐款的賬戶?」小姐說:「直接的沒有,但這報館有一個一般善款戶口,可以託他們轉交」。老婦說:「那就麻煩你替我辦一辦」;小姐於是把鈔票接過去。我看著頗為感動。這位老人家不像富有,她那些一張張小鈔票,大有可能得來不易,但她拿出其中大半,一點不遲疑;剪報上面報道的,敢情是不久前發生的一宗嚴重車禍。

  做善事也得有機制,在這方面,香港可算是頗有效率,銀行作為中介角色,提供方便渠道,一般市民也懂得循著走。在這宗事件中,相信銀行和報館都沒有收取酬金,善款能全部直接去到受惠者的手中。但有不少慈善機構,僱有專職辦事人員,行政支出在所不免。美國有一個網站,將一些知名的慈善團體分門別類,同時作出評估,想做善事卻無所適從的人,可以從中取資訊以作選擇。他們評估的準繩之一,在於行政支出佔善款收入的百分比。其中表現最佳的,行政費可以低至不到1%;最差的一個,竟達77%;換言之,你給他一百元,實惠只有二十三元。取一個例子,比較知名的美國紅十字會,行政支出是6.5%;但這數目並不絕對,因為尚有「籌款支出」4.1%。我的猜想,一般籌款事宜由機構職員處理,他們的薪酬自屬行政支出;但若將部分工作外判,承辦外判工作者收取的酬金,當會是「籌款支出」,無形中可以將「行政支出」拉低,於是用作施賑的部分,只有不到九成。尤有甚者,在上述兩者之外,尚有「企劃項目支出」project expenses,除善款外尚有另一套使費。以四川地震賑災為例,特別為這項目刊登廣告的費用、專人赴災場的交通費、以致運輸物資的物流支出等,都應列作「企劃項目支出」,於是再度削減善款。又例如香港的一些電視籌款節目,其中電視台製作費不菲(雖然藝員往往沒有另取酬金)。

  不過話得說回來,朝廷不使餓兵,慈善機構的服務人員也要吃飯,不可能叫他們獻身白做。但要注意不可以出現所謂「妹仔大過主人婆」的現象,例如上述行政費達77%的情況。另一方面,不應喧賓奪主,將慈善工作變成生意經,為其中工作人員的生計而設,正如外國人說的,本應是「狗擺尾」,卻變成「尾擺狗」wag the dog。這些道理,人人都懂;比較不容易做到的,是如何分辨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