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沙
所謂「蛇吞象」,當然是誇張的描述。但蛇的確能吞食比牠身體寬度大得多的東西,例如小兔子。在天然環境,諸如野外叢林中,蛇真的把象吞進肚裏的情景當不會發生,反而在都市社會中,一些財技高手,往往能施展這奇功。
在蛇來說,吞噬一般是為了進食。我們身體中也有一些具吞噬作用(Phagocytosis)的機能,屬於一個效率不高、但可以斬草除根消滅侵略者的免疫機制。
發現這吞噬作用機制的經過,可說全憑靈機一觸。在1882年,一位叫Ilya Mechnikov(IM)的俄國學者,在研究海星(Starfish)的時候,發現它們體內有一些很活躍的細胞。出於好奇心,IM隨手拿起一條桔子樹的枝,插入海星的身體中,看看那些細胞怎樣處理這外來的物體。結果,他看到了一個「奇景」,那些細胞拚命去攻擊外敵,並像蛇一樣,試圖吞噬這些比它們更大的物體。翌年IM發表了這個發現;之後,「吞噬作用」立即成為當年很熱門的細菌學中,一個重點研究項目。在1886年,憑細菌研究成就聲名大噪的巴斯德學院(Institut Pasteur),邀請IM加入成為一員。IM在1908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
免疫系統內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和殲滅細胞(Neutrophil),都能把細菌一口捲入細胞內,分泌破壞力極強的氧自由基,例如超氧化物(Superoxide),破壞細菌的蛋白質和遺傳物質;之後,溶酶體注入各種能分解蛋白質和遺傳物質的酶,把細菌消化掉。整個程序,就像用了《鹿鼎記》中海老公公的溶屍粉。
不少人都知道超氧化物對人體的殺傷力。目前很多健康食品的賣點,都是在於說自己能中和一些由吸煙(包括二手煙)或其他渠道引來的超氧化物。很少人會想到,原來這東西並非全然是歹角,身體也有借用它的時候。
在胎兒發育期內,細胞會特別製造超氧化物,幫助內耳建立一個感受重力(Gravity)的機制。原來,在內耳中負責收音毛細胞(Hair Cell)的四周,有一種形狀像沙子,成分也像沙子(含有大量炭酸鈣)的耳沙(Statoconia,又稱為Statolith或Otolith)。在頭部和身體活動之時,這些微粒受重力影響,會對毛細胞的纖毛產生牽拉作用,從而造成我們對重力的感覺。製造耳沙全憑身體中一個叫Noxol的酶,用的恰恰就是超氧化物。在實驗中學者發現,若用基因工程破壞了Noxol,小鼠會完全沒有重力感,像飲醉了酒,東倒西歪,有時更會四腳朝天,蠕動背部來前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