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巧反拙
通常我們只是有病時才吃藥,病好了藥也停了。但假使要應付的,不是乾淨俐落的一個病,而是糾纏不清、反來覆去的一種「不適」,又該怎辦?簡單的答案本來也是「好了就停」;不過,如果所謂「好」,只是「暫好」,不旋踵「不適」再現,那麼,一連串斷斷續續的吃、停、吃、停,整體上未免仍屬慢性chronic疾病,吃藥治不了本,但仍須吃以治標,那就產生了一個新問題,也就是:經常吃這藥,會不會產生不良副作用?在藥廠而言,在研發新藥中,如果發覺某一個尚在概念階段的藥在臨床測試時出現問題,自會叫停,否則縱是送檢,藥檢所毫無疑問也會否決申請。不過,假使副作用不是來自藥的單一作用,而是源於「經常服食」的累積效果,那就情況堪虞,防不勝防了。
有一個叫Vioxx的止痛藥,在抑制止痛方面非常有效,令很多醫生認為它比阿斯匹靈更好,因為Vioxx沒有像阿斯匹靈那樣有能引起胃潰瘍的副作用。但後來竟發現這個藥不能長期服用,因為會引起一些心血管方面的嚴重副作用。結果,藥不能繼續出售,藥廠沒有收益之外,還面對大量訴訟。
這真是「禍兮福所伏」,「治療」所帶來的「治癒」,本來是福,卻會引致另一個禍。再舉一例。當部分冠狀動脈閉塞後,醫生會建議病人做一個通波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的手術,簡稱血管形成術(Angioplasty)。所謂通波波,像是「通渠」,是在出現了硬化的狹窄冠狀動脈前方,插入一個尖頭、可充氣的氣囊導管。當導管到達狹窄的部分時,醫生遙控替氣囊充氣,把收窄了的動脈撑開,行動中須來回推動那個充了氣的氣囊。這便出大事,因為來回的動作,擦掉了部分血管壁上的內皮細胞。內皮細胞本來有把關的功能,在正常情況下,不許血液中的血小板凝結。但當部分表面內皮細胞被氣囊擦掉後,血小板「冇王管」,會凝結及分泌一個叫PDGF的生長因子,後者刺激血管壁的平滑肌增生。結果,通了波波後,血管可能會變得更狹窄。另一個弄巧反拙的例子,是給做了化療的癌症患者注射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這樣做之目的,本是想令骨髓製造多一些紅血球。但EPO有一個嚴重的副作用:它可以刺激癌細胞增生(Cancer Bio. Ther. Vol.5 pp.582-585)。再有一例,是用一個叫Tamoxifen的藥來治療乳癌。基本上,Tamoxifen能打擊癌細胞的「雌激素接受體」,以遏止癌細胞生長,但時間一長,癌細胞可能會轉型,叫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之後擴散去也(Mol. Cell Biochem. Vol.289 pp.101-109; Nat. Cell Biol. Vol.8 pp.1398-140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