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5, 2007

第一次長征

  要生孩子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從前醫術不足,要成功把孩子生下來,母親冒極大風險。到今天,接生有專職產科醫生,一般都不須太擔心;但生與育之先,必要能成孕,在這環節,免不了聽天由命。在現實社會中,不孕的機會其實相當高。最普遍的不孕原因,是由於男方的精子有問題。一組丹麥學者做了一個研究,在十八歲的志願參與測試者中,發現竟然每五人中便有一人的精子不健康,造不出小孩(Hum. Reprod. Vol.15 pp.366-372)。這種情況,醫學上稱為次生育力(Sub-Fertility)。

  一個精子身負重任,要在有限的能量供應下,游過子宮這「汪洋大海」,希望可以把它攜帶的遺傳物質,送達從輸卵管姍姍而來的卵子。我們不妨「逐格」看看精子們這個艱辛的旅程。精子的「腳」,是一條比它身體長五、六倍的鞭毛,叫Flagellum。性交射精後,精子去到福地,如魚得水,馬上進一步活躍起來。在子宮頸黏液的刺激下,鞭毛內的粒線體像汽車引擎,立即「撻著」,燃燒的是儲存在精子內的膽固醇,將其化為能量,推動鞭毛向前,開始長征。一路進發時,前面並非康莊大道,精子須不停「執生」,靠敏捷的身手,左閃右避,轉彎打滾,像耍雜技,目的是不要迎面撞上駐守在子宮內的白血球。在女方身體中的白血球而言,這是一個拚命「抗敵」的時刻。試想想,突然之間,數以百千萬計的精子湧入子宮,全是像外星人的侵略者,白血球「看」到它們,怎能不奮勇殺敵?精子縱是蜂擁而上,數目怎樣也比不上白血球,須以一敵百。這個像電影《碧血長天》的搶灘行動,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戰。精子冒死前進,找尋它的烏托邦,才可以把自己的「種」延續下去。若以平均每一次射出四千萬個精子計算,能夠從子宮頸游過生死海(子宮)到達彼岸者,碩果僅存,可能只是兩個位甚至單位數目,生存機會低至千萬分之一。精子若能遠遠走近,開始感受到卵子分泌的趨向素(Chemokine),會更發狂地製造能量,爭先恐後進入卵子外圍的Zona Pellucida。在那裏,受到了黃體素(Progesterone)的刺激後,精子打開前蓋(Acrosome),好讓精子內膜能溶入卵子的內膜(Oolemma)。到此,大功告成,另一道輪迴開始。在自然的生育過程中,這是必然現象,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從一個強而有力、死裏逃生的精子衍生出來。追溯上去,全靠父親充分賦予各種元素,尤其是鈣質,雨露勻施,支持精子們在漫漫路上,能用粒線體不停地生產能量,奮力前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