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17, 2006

止痛藥研發的歷程

   雖然「痛感」僅是一個人自己腦中的訊息,不是實物,但在身受者而言,這比洪水猛獸為害更烈,所以藥廠對於止痛藥趨之若鶩;研發之餘更不惜動用龐大資金,打別人成果的主意。在一連串始自九十年代的收購行動後,輝瑞(Pfizer)藥廠是最終贏家,取得了一個對付第二型環化加氧酶(Cyclo-Oxygenase II, COX II)的止痛藥,叫Celebrex。可說是無獨有偶,一時瑜亮,如果Celebrex是倚天劍,默克(Merck)藥廠的Vioxx便是屠龍刀,它也是一個對付COX II的止痛藥。不過,世事無完美,默克藥廠在去年11月4日宣布全面停止發售Vioxx,因為有些病人吃了藥後,出現心臟病的徵狀。在另一遁邊廂,輝瑞雖然仍然在售賣Celebrex,但很多醫生都不敢隨便開這藥給病人吃,因為怕出事,自己被拖下水。 

 止痛藥的歷史,可以從一位加蘭(Galen)說起,他是「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學生。是他最先揣摩出,無論痛楚的源頭來自身體哪一部分,所有痛感都是與腦有關。至於第一個止痛的處方,要到了第九世紀才出現,方法是把吸收了毒參茄(Mandrake)、顛茄(Belladonna)、鴉片(Opium)、大麻(Marijuana)和毒芹(Hemlock)各種汁液的海棉,放在病人鼻端,著他深呼吸。

  在1680年,這個複方被Thomas Sydenham簡化,他發明一個叫鴉片酊(Opium Tincture)的止痛藥。Tincture者,藥酒也。這樣又過了一百多年,到了1803年,德國人Friedrich Wilhelm Serturner從鴉片中提取了嗎啡(Morphine)。自始,德國大量生產嗎啡為止痛藥。到了1895年,德國的拜耳(Bayer)藥廠成功改良了嗎啡,造出一種新的化合物,叫二乙醯嗎啡(Diacetylmorphine),又稱海洛英(Heroin)。 

 幾年後,拜耳的科學家再研究出乙酰水楊酸(Acetylsalicylic Acid),也就是阿斯匹靈(Aspirin)。阿斯匹靈之所以能止痛,是在於它可以抑制本文文首所述的環化加氧酶。另一方面,Bernard Brodie和Julius Axelrod從煤焦油中找到一個止痛成分,叫醋胺酚(Acetaminophen),這便是我們很熟悉的必理痛(Panadol)其中主要成分。同年, David Reynolds和John Liebeskind發現可以用直接將電流輸進腦的方法,達到止痛的效果。五年後,Huda Akil證明原來電流的作用,在於能刺激腦組織分泌天然的嗎啡樣,一個叫內啡呔(Endorphin)的止痛物。至此,中國人用針刺止痛、麻醉的原理,昭然若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