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30, 2006

  一位從泰國來的同事告訴我,在他家鄉,每年秋收後都舉辦大食會。在眾多的美食中,有一道油炸田鼠。做法是把田鼠先洗乾淨,去了頭、外皮和內臟,撲一些漿粉後,一手執著尾巴,垂直放入一窩沸油內。田鼠炸好後,那條硬直的尾巴便像一支粗的竹籤,身體像燒烤過的香腸,啖啖肉。據他說,比炸雞腿還要美味。

  想像中這個「美食」的形狀,活像神經細胞(Neuron)的樣子。每一個神經細胞,有四、五個短的「天線」(又叫做樹突Dendrite)負責接收訊息;還有一條長形的軸突Axon,負責輸出訊息。假設田鼠的身體是神經細胞,它的雙手雙腳便是樹突,長尾巴則是軸突。

  有些軸突很長,比神經細胞長幾萬倍。因此,若要運送神經傳導物到軸突的尖端,須有一個像輸送帶的機制。在結構上,整條軸突有一束平行的蛋白質(統稱為細胞骨骼Cytoskeleton),一方面令軸突挺直,更重要的,是像一排排路軌,方便細胞運送各種蛋白質到軸突的尖端。

  為了要鞏固這些一排排的路軌,有一種叫Tau的蛋白質,像一條條的橡筋(橡皮圈),負責束住上述的細胞骨骼。不過,若軸突受到氧自由基破壞,Tau蛋白質上會出現很多磷酸鹽,之後,便會失去束縛細胞骨骼的能力,導致整條「輸送帶」東歪西倒,同時,大量與細胞骨骼脫勾的Tau,像路上失事的汽車,嚴重堵塞交通。這便是癡呆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一個典型病理現象。因此,在病理學的角度,癡呆症是一個軸突的物流障礙。

  在全球各色人種中,最少癡呆症病人的國家是印度。原來,印度人習慣吃咖喱,其中一個叫黃薑(Turmeric)的成分含薑黃素(Curcumin), 這是一個強力的抗氧化及消炎的化學分子,能穿越門禁森嚴的血腦屏障,中和氧化物和有氧化毒性的銅離子,除此之外,更能抑制引起發炎的一個細胞轉錄因子 (NF kappa B)。因此,學者相信,薑黃素是一個保護腦組織,減少癡呆症的關鍵成分。

  不過,並不是人人都喜歡吃咖喱。那該怎辦?根據在最近出版,刊在《紐約科學學會年報》上的一篇論文(Ann. NY Acad. Sci. Vol.1056 pp.206-217),我們日常食用的薑(學名Zingiber Officinalis)含有一個叫(Gingerol)的成分,它有齊薑黃素抗氧化和消炎的作用;同時也能穿越血腦屏障。原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毫不起眼、非常大眾化的薑,竟然是一個可以預防癡呆的寶物。

Wednesday, March 29, 2006

防止前列腺癌的食物

  市面上有兩種「補品」,其實對身體有害。第一種是雪蛤膏。它來自青蛙卵巢,含有極高成分的雌激素(Estrogen)。在還未有(雌激素)賀爾蒙取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之前,一些女士停了經後,都熱中服食有雌激素的東西,包括雪蛤膏、新鮮或曬乾了的胎盤,以為可以防止皮膚衰老。現在知道雌激素很容易導致乳癌,連HRT也不是好東西,把雌激素吃進肚中,更是不用說了。第二種誤信的「補品」是牛睪丸。這東西惡形惡相,居然有很多捧場客。吃睪丸的心理原因是壯陽,源自睪丸中含有大量的睪酮(Testosterone),說是可以促進性能力。不過,代價可能是前列腺癌,因為睪酮會被前列腺上皮細胞的還原酶(5『- Reductase),轉變為二氫睪酮(Dihydrotestosterone),後者可令前列腺細胞增生,導致前列腺肥大,之後,惡化成為癌。

  我向各位介紹幾種可以防止前列腺癌的健康食品,全部都有臨床數據證明有效。第一種是維他命E(『-Tocopherol)。曾有一個叫ATBC (Alpha-Tocopherol Beta-Carotene)的雙盲測試,有二萬九千一百三十三名五十歲至七十歲吸煙男士參與,其中接受了維他命E者,在測試期患上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比較那些沒有接受維他命E的對照組,少了三分之一。在另外一個叫CARET(Carotene And Efficacy Trial)的測試中,結果顯示血清中的維他命E愈低,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愈高。那麽,要吃多少維他命E?答案是每天五十毫克。

  第二種可以防止前列腺癌的健康食品,是一種叫硒(Selenium)的礦物質。在一個包括一千三百一十二名男士,叫NPCT(Nutritional Prevention of Cancer Trial)的測試中,接受測試者每天吃零點二毫克的硒,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可以降低67%。穀片、魚、牛奶。市面的多種維他命丸,都含有至少0.2毫克的硒。

  第三種防前列腺癌的東西是維他命D。這是因為維他命D能抑制前列腺癌細胞的增生。其他可以抑制前列腺癌細胞的健康食品是番茄中的茄紅素(Lycopene)、豆漿、豆腐和綠茶。

  順帶一提。前幾天〈蕎麥〉一文中說蕎麥不是麥,屬灌木。有數位熱心讀者來函說這是錯了。我沒有親眼看過蕎麥生長時的樣子,不過,一般記載都說它是 bush或shrub,中文譯作灌木。「灌木」一詞,原來很高古,《詩經.爾雅》:「木族生為灌」。《辭源》:「叢生之木也。……今通稱枝幹低小近地者曰灌木。」

Tuesday, March 28, 2006

戲法人人有

   我認識一個人。過去約十年來一直盤算怎樣辦一份報紙。怎麽說?報紙這行業,全世界都在走下坡,而且投資大,消耗快,這樣的生意怎能碰?他卻另有看法:報紙好比商店,商店提供商品的交流,報紙提供資訊的交流,無論其現況如何不濟,總不會消失;問題的癥結在於「變」。沒有任何商品(或商業行為)可以絲毫不變(不進步)而持久的。今天的報紙,輸在被傳統所囿,趑趄不前。你說:難道這麽顯淺的道理,辦報的不知道嗎,要這外行人來饒舌?正是。愈內行者愈有揮不去的成見和情意結。今天一般報紙譁眾取寵,廣告喧賓奪主,雖是變,但只是變戲法,並非改進;每天四十多張紙,或是免費報,走的都是魔道。

  戲法人人有,巧妙各不同。在八十年代,差不多所有稍具規模的化工廠,都想變身投資在藥物研究,因為在各種化學製品中,藥的利潤最豐厚:一噸一噸地生產,一粒一粒地出售,簡直是富貴迫人來。能成功嗎?不是看起來那麽簡單,不少化工廠的藥物部,最終揮霍掉化工部辛辛苦苦賺來的利潤,黯然引退。

  另一種變身遊戲,是各大學院和教授主導。他們跳出象牙塔,加入創業者的行列。幸運者,在科技泡沫瘋狂膨脹時,迅速鞏固了一些生物科技的橋頭堡。比方,現在登上全球第一大生物科技公司寶座的Genentech、屈居第二的Amgen、及幾年前被Amgen收購的Immunex,都是由一小撮有創業衝勁的大教授,從無中生有發展出來的局面。除了這類高姿態的生物科技公司,還有一些獨具慧眼的小公司,往往能憑著一個獨特的概念脫穎而出。例如,一間叫 Sepracor的公司,從一些舊藥中找出其弊端,提純出更有療效的成分,以專利藥上市。另個例子是一間叫Vertex的生物科技小店。它的特色是用超級電腦設計新藥。於是,當其他藥廠需要僱用數百名化學專家夜以繼日去合成一些概念藥時,Vertex的專家好整以暇,用超級電腦分析每一個生物催化劑(又稱為酶,Enzyme)的功能區,從而計算出一個接近完美的化學結構;所費者只是超級電腦的租金和電費。

  尚有另一種戲法,著眼者是藥的物流。一間叫Emisphere的公司有一個獨門秘方,能夠令一些本來不能口服的蛋白質藥,安全穿過(酸度達到漒水般的)胃液,又能幫助小腸吸收這些蛋白質。這秘方像是可口可樂的配方,不能公之於世(專利登記),以免被人「抄橋」。大藥廠眼紅之餘,只能求其次,紛紛與Emisphere簽署合作協議,務求可以把胰島素、降血鈣素Calcitonin(抑制拆骨細胞,防止骨質疏鬆)這些只能注射的藥,改為口服藥。

Monday, March 27, 2006

頡頏物

  武俠小說中經常提到所謂「火摺子」,描說它的功能幾可比得上打火機。一般讀者看得多,也就受落了;其實是否真有其物,大有疑問。另一個小說裏經常出現,現實中則付之闕如的物體,是百合匙。這東西不可能神奇到逢鎖必能開,充其量,可能是先有某一類結構相似的鎖,憑其相同點,設計出一條能夠針對這特有構造的鑰匙而已;換言之,不是「百合」,只是有數的「幾合」。

  細胞也有像鎖與鑰匙的結構,而且是很多很多不一樣的鎖,分別適用於不同的訊息(鑰),統稱為配體(Ligand)和接受體(Receptor)。細胞有多少種接受體?數以百萬計。例如,免疫系統中的淋巴細胞藉之能夠分辨「我」和「非我」;而「非我」中,又能認出各種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一位名叫利根川進(Susumu Tonegawa)的日籍免疫學家,在1987年拿到了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正是因為他發現了免疫系統辨認千萬種不同物質(叫抗原, Antigen)的機制。

  身體內的組織,利用不同的化學物,各自透過相對的接受體,傳遞訊息。例如,在肺腔的肥大細胞(Mast Cell)會分泌組織胺(Histamine),經氣管中平滑肌細胞上的接受體,令平滑肌收縮。藥廠從而想到,可以造一些形狀有些像組織胺的化學物,佔據著平滑肌細胞表面的組織胺接受體,就好像用一條假的鑰匙,塞在匙孔中,令到真的鑰匙進不去。這樣,在哮喘發作時,即使肥大細胞拚命分泌組織胺,也起不了作用,因為氣管上的平滑肌不會收縮,病人也就不會呼吸不順。這一種假的鑰匙,統稱為接受體頡頏物(Receptor Antagonist)。

  這裏可有一個難題。身體有時會用同一種訊息(配體),針對不同情況,發出不一樣的命令。再以組織胺為例。肺腔中的組織胺能夠引發哮喘;胃腔的組織胺則可以促使胃酸分泌;神經系統用組織胺作為神經細胞之間的神經傳導物;嗜酸性細胞(Eosinophil)受到組織胺刺激後,分泌白三烯 (Leucotriene),引發一種可以致命的後期哮喘(Late Phase Asthma)。也就是說,身體只用一種配體(組織胺),透過四種稍稍不同的接受體,分別稱為H1、H2、H3和H4,能達致四種不同的功能。這就好像上述的「幾合匙」。

  如果藥廠「照版煮碗」造出假匙(頡頏物),其功能遍達H1、H2、H3及H4,會出現另一些問題。比方,雖然一方面抑制了哮喘,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胃酸,引致消化不良。因此,在這例子中,藥廠必須仔細分析這四種接受體,找出每一種的特徵,從而設計出針對性的頡頏物。

Saturday, March 25, 2006

瘧隱藥現

  有一個急性傳染病,每年令至少一百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小孩)死亡,你能猜到是什麽病嗎?答案是瘧疾(Malaria)。這病有一個特效藥,叫青蒿素 (Artemisinin);但經過多年的抗疾大戰,瘧疾寄生蟲已識破玄機,建立了抗藥能力。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瘧疾總監Arata Kochi呼籲全面停用單方青蒿素,改用包含青蒿素的改良版奎寧(Quinne,金雞納霜),例如氯奎寧(Chloroquine)的複方,以減低寄生蟲衍生抗青蒿素的能力。

  蚊子(學名Aedes Aegypti)有一套十分厲害的本領,方便它吸食血液,同時傳播瘧疾寄生蟲。首先,蚊子的身體很輕盈,「手長腳長」,除了有一條很細很尖的吸管,它還有四道板斧,可以不動聲色,飛降到皮膚上,安然飽餐一頓。第一道板斧,是在穿透了血管後,能立即分泌一個叫Aryrase的酶,破壞可以促使血小板凝結的 ADP(見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92 pp.694-698),之後進一步分泌Sialokinin,把血管舒張,吸啜血液,毫不費力(見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91 pp.138-142)。萬一血液還在凝結,蚊子的「口水」可以抑制獵物體內的凝血因子Factor Xa(J. Biol. Chem. Vol.273 pp.20802-20809);最後甚至連凝血酶(Thrombin)也一併廢掉(Biochim Biophys. Acta Vol.1381 pp.227-233)。正當蚊子高高興興地吸食血液時,寄居在蚊子口水腺內的瘧疾寄生蟲,乘機竄進人的血管,再閃身去到肝及紅血球。

   除了蚊子的口水有防止血小板凝結的Apyrase外,原來水蛭和蝙蝠的口水也有天然的薄血成分。從這個蛋白質的結構,學者發現在人的淋巴細胞表面,有一個編號CD39的蛋白質,也具Apyrase的作用。於是,Amgen藥廠的科研人員,用生物科技的方法,複製CD39,作為一個薄血的概念藥。

   有一種小昆蟲叫tick,形狀好像是極小身型的蜘蛛,中文名字是壁虱,寄居人類及其他動物身上,吸血為生。它能長期躲在毛髮內,大肆活動但不會引起痕癢,令戶主全然不覺。為什麽有此能耐?原來它的口水中有一種可以抑制皮膚敏感和發炎的成分。這個編號rEV131的蛋白質,是一位在英國自然環境研究院(NERC)的Patrick Nuttall在二十年前意外發現的。rEV131能夠黏附在組織胺(Histamine)上,令後者無法接觸組織胺接受體。現在,NREC把rEV131的發展權,賣給了Evolutec公司。Evolutec在去年9月公布,針對季節性敏感鼻炎(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也就是花粉熱(Hay Fever),在一百一十二位病人身上做了一個第二輪的臨床測試,效果令人鼓舞。

Thursday, March 23, 2006

進退兩難

  「交通」這個詞,最先應是指一些道路「相交」而「通達」的情形,例如〈桃花源記〉:「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在今天,「交通」蛻變成為「交往」能「貫通」的意思;當我們形容兩地之間來往不易時,說的是「交通不方便」。但在英語而言,traffic一字雖然亦與路有關,但描寫的卻是路上發生的「物體移動狀況」。因此,小時候讀英語時,老師再三叮囑,不可說traffic is not convenient,只能說traffic is heavy,也就是,往來的物體(人、車)多了,交通因而很「稠」;但兩者意思所指,其實並不一樣。這是兩種文字與語法不能同時配合的典型例子。

  人體中的交通,可真的是很稠,尤其是在血管中,熙來攘往不絕。身體內的每一條血管,都靠單層的一層內皮細胞,維持血管的張力(Vascular Tone);虧得它,血管才不致塌下來。具體上,內皮細胞憑分泌一氧化氮,令血管舒張。另一方面,內皮細胞不斷分泌「前列腺素I2」(Prostaglandin I2),以抑制血小板凝結。

  很多人都知道,血管若不暢通,可以動手術「通波波」。但這個「通」的動作,可傷及血管壁上的上皮細胞,促使血小板凝結及分泌一種叫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後者能刺激血管壁的平滑肌增生,從而令血管愈來愈窄。權宜之計,是在「通波波」的地方,安置一段金屬管子,叫Stent,把塌下了的血管撑開,同時給病人注射防止血小板凝結的薄血藥。

  約有半數病人在通了波波後的六個月內,血管比前更狹窄。應變辦法之一,是改良那段金屬管子,在上面過膠(Polymer),再在膠面黏上一些藥物,以抑制血管的平滑肌增生。這卻可令情況更壞,因為那些過膠的物質,能引起血管發炎。更先進的方法,是重新設計金屬管子,改放一層二膦酸鹽 (Bisphosphonate),一面貼著金屬,另一面黏著抑制血管增生的藥。但種種辦法,都不會令受了傷的血管重新長出一層內皮細胞。這才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原來,內皮細胞的前身是骨髓內的幹細胞。因此,對症下藥,須刺激骨髓細胞增生。怎樣做?可用一種叫G-CSF的介素。在通波波之前後注射,可以抑制手術後血管再堵塞的情況。不過,這個G-CSF也可以增加殲滅細胞(Neutrophil)的數量,挑起身體的免疫反應,去攻擊通波波後留在身體內的金屬管。

  這便真的是進退兩難。早知如此,便根本不要考慮去「通波波」。再推前,早知如此,就要愛惜身體,戒絕吸煙、不暴飲暴食。

Wednesday, March 22, 2006

蕎麥

  小時候,好像聽說過有元朗絲苗米,但記憶所及,去新界旅行時田裏見的只有菜,從未見過稻米。至於麥,是更不用說了;蕎麥又如何?蕎麥(Buckwheat)原來並不是稻,更不是麥。蕎麥是一種灌木。它的果子形狀很像櫸樹(Beech)的硬殼果(有點像栗子)。日本人喜歡吃蕎麥造的麵,叫Soba;猶太人用蕎麥粉造一種像冬甩的硬圈餅,叫Bagel;德國人用蕎麥來釀酒;美國人則用它來造糕點。

  蕎麥除了含有大量的纖維、維他命B、鉀和磷,還有三大類非常保健的成分。首先,蕎麥有齊八種人體不能合成的胺基酸,這些就是亮胺酸 (Leucine)、異亮胺酸(Isoleucine)、賴胺酸(Lysine)、蛋胺酸(Methionine)、苯丙胺酸 (Phenylalanine)、蘇胺酸(Threonine)、色胺酸(Tryptophen)和纈胺酸(Valine)。除此之外,蕎麥含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黃酮,叫芸香苷(Rutin),它與洋蔥、西芹的主要成分櫟皮酮(Quercetin)同屬一類。至於第三類保健成分,是糖尿病者的救星,一種可以代替胰島素的東西,正式的名稱叫D-Chiro-Inositol(DCI),簡稱肌醇(Inositol)。在大鼠、猴子和人的身體中,DCI能迅速降低高企的血糖(Hyperglycemia),因為在胰島素分泌的過程中,DCI是一個下游訊息。因此,若一連八星期每天口服一千二百毫克DCI,不但可幫助一些會抗拒胰島素作用的糖尿病人,令其血糖和三酸甘油脂下降,對患有卵巢多囊綜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而不能排卵的婦女,更曾有恢復排卵個案(New England J. Medicine Vol.340 pp.1314-1320)。

  其實,DCI的保健效用,大大不止於治療糖尿病。原來,很多病症(包括糖尿病)對血管壁上的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都會產生不良影響。本來,內皮細胞分泌的「前列腺素 I2」(Prostaglandin I2),是一種非常重要,能防止血液凝結的因子;內皮細胞又能分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來舒緩血管。因此,若內皮細胞受損,會衍生多種病症,包括中風、高血壓、心臟病和性無能。在最近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中,一組在 Allomed藥廠的學者報道,他們聯同賓夕凡尼亞州大學醫學院的醫生做的實驗,證明DCI能夠中和氧自由基,從而保護血管的內皮細胞。否則,血糖過多, 會引出一種叫高等糖基化終結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 AGE),廢掉內皮細胞的所有功能;另一方面,吸煙(包括二手煙)也會透過煙中的氧自由基,令內皮細胞受傷。

  吃一碗蕎麥麵竟然可以有齊降血糖、降三酸甘油脂、降血壓、防止中風及防止心臟病的功效。這是否可以列入為超級保健食品?

Wednesday, March 15, 2006

糖尿病與柏金遜症

  小時候在除夕的年夜飯中,少不了一個燒炭的暖煱,這與廣東人的「打邊爐」可不一樣,食物都是預先煮熟了的,放在煱裏,下面燒炭,經中間一根高高的煙囪透氣。用扇去撥旺炭火的工作,是我的神聖任務。千萬不要看輕這份差事,其中頗有學問。若搧撥得太急,會有燒得通紅的炭粒到處飛散。

  在人體中,細胞內的粒線體製造能量分子(ATP),也像是在用炭爐。為什麽?因為它在運作時,會「飛」出一些氧自由基,可以造成破壞。幸好,粒線體內有幾種能夠中和氧自由基的酶,否則粒線體被氧自由基破壞後,細胞也就自滅了。

  有一個病叫柏金遜症(Parkinson's Disease, PD),罹病者大腦內的多巴胺神經細胞(Dopaminergic, DA)紛紛自滅。不過,奇怪是,出了問題的DA,只是集中在一處,叫黑質區;在黑質區外的DA,則安然無恙。為什麽?

  必須要岔開一筆,先稍稍解釋胰島素分泌的機制。當血中的葡萄糖分量上升後,胰臟乙型細胞表面的葡萄糖接受體,會把血糖拖入細胞,扔進焚化爐(粒線體)燃燒,製成一些帶能量的ATP。當乙型細胞累積了很多ATP後,ATP會抑制細胞表面的一個鉀離子通道(叫K/ATP),不讓帶正電的鉀離子進入細胞。這樣一來,會促使帶正電的鈣離子湧入細胞。這些鈣離子的作用,能協助細胞內一些(盛滿了胰島素)的小囊,與細胞膜溶合,從而將胰島素分泌了出來。

  約在四十年前,有一份刊登在丹麥醫學雜誌的報告(Dan. Med. Bull. Vol.12, pp.181-184),提及一個叫Tolbutamide的糖尿病藥,這本來用以醫治糖尿病的藥,在一個小型的柏金遜症的臨床測試上,竟然好像有些療效。不過,藥廠並沒有進一步去做大型測試,以確定它抗柏金遜症的作用。四十年後,一組德國的學者,發現原來一些對粒線體有毒性的物質(例如,一個能引起柏金遜症,叫MPP+的氧化物),能利用K/ATP通道進入細胞。Tolbutamide之所以對某些柏金遜症的病人有幫助,是在於它能鎖上K/ATP通道,不讓它傷害DA。至於那些已失去所有DA細胞的病人,鎖上K/ATP已無補於事了。

  大腦黑質區外面DA細胞的粒線體,有特別多一種叫UCP的酶。UCP酶能中止粒線體把能量存放在ATP,改之釋放為熱能。停止製造ATP後,不但少了一些「飛」出來的氧自由基,更令抗氧化酶專心去中和MPP+的毒性。從而能醫治一些患有輕微柏金遜症的病人。

Tuesday, March 14, 2006

中年發福

  不少社會知名人士,在成名之後,都成了他們小時候就讀學校的炫耀物。校長拿著某年發黃了的校刊,翻到一張團體照片,指著其中一個模糊的面孔說:「這就是某某」。照片中一張張稚氣的臉,只有一丁點大,用足眼力,看來差不了多少,大都是茫然直望,很規矩聽話的樣子。名人的模樣也不例外,隱隱地有今天的輪 廓,但顯然瘦削得多。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經過多年成長,免不了中年發福。

  中年發福的最佳例子,是已去世的著名歌星法蘭仙納杜拉(Frank Sinatra)。此君年輕時的綽號是「瘦皮猴」。你看他晚年面團團的樣子,何瘦之有?

  身體本來有一個很巧妙的機制,調節我們食欲,在血糖低時令我們胃口大開,在血糖高時則不想吃。這個機制的樞紐,是一個由脂肪細胞分泌的蛋白質(Leptin),我稱之為滿足素。在飽餐一頓後,大量的血糖會刺激脂肪、肌肉和肝臟細胞,把多餘的血糖轉為脂肪;另一方面,脂肪細胞會分泌這個滿足素。部分滿足素去到下丘腦,抑制一個促進開胃的機制,其餘者刺激上述細胞內的粒線體消脂,把能量以熱能散發出來,令我們覺得暖洋洋,又令細胞不致因累積了過量脂肪而自滅。

  若能量收支不平衡,例如,飽餐後再吃一大盤雪榚,身體一時三刻消不了那麽多的脂肪,便會把它儲存在肚皮下的脂肪細胞內,造成「肚腩」;之後,即使出盡法寶,戒掉甜品,甚至每天少吃飯,還是原封不動,很難「收肚」。原因是什麽?

  原來,塞滿了脂肪的脂肪細胞,會分泌一個叫細胞介素訊息抑制素(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SOCS)。有了它,脂肪細胞不再製造滿足素的接受體。於是,在沒有相應的接受體,把滿足素拖入細胞的情況下,無法發放消脂的訊息。一些胖子的手腳較常人特別冰冷,原因正是在於他們不能透過消脂去生產熱能。這種所謂「新陳代謝不良」的現象,其實是SOCS在「搞搞震」。

  上文所說的中年發福,其中的原因,又是與SOCS有關。原來,當年紀愈來愈大,下丘腦會分泌愈來愈多SOCS;也就是說,消脂的能力愈來愈低。因此,即使沒有暴飲暴食,人還是會「發福」(見Faseb J. Vol.15 pp.108-114)。

  隨著發福而來便是糖尿病。這是因為SOCS會廢掉肌肉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因而不會在細胞表面安置接受葡萄糖的接受體。在病理學上,這現象叫胰島素抗拒(Insulin Resistence),造成第二型糖尿病。

Monday, March 13, 2006

母乳

  晚飯前,媽媽有事須外出,趕不及回來才做飯,於是把菜都先煮好,一份給爸爸,一份給孩子。爸爸嗜辣,免不了多加辣椒。孩子需要均衡營養,有肉有菜有蛋,味道也淡一些。媽媽留下字條,囑他們不必等,可以先吃。到媽媽晚上回到家裏,大吃一驚。孩子醉醺醺躺在沙發上。原來爸爸讓他吃自己吃的那些辣東西;孩子受不住辣,再給他喝啤酒解辣,於是一發不可收拾。

  大自然中有不少秩序,千百萬年來如是,自有其箇中道理。姑勿論這是來自一個造物主或神(現在較流行的用語是intelligent design:具智慧的設計),還是經進化的累積而成,這些秩序不宜擾亂。其中例子之一,是母親以自己的乳汁餵哺剛出生的嬰兒。每一種哺乳動物都這樣做,為什麽人類要故作聰明,改弦易轍?

  很多人在直覺上都知道母乳比奶粉更有營養,但就說不出究竟好在哪裏。告訴你,母乳勝在有兩種叫長鏈多種不飽和脂肪酸(Long Chain Po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 LCPUFA),分別是山艹俞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它們又叫22:6 n-3和20:4 n-6,即是,亞米茄「三」(Omega-3)和亞米茄「六」(Omega-6)。在一個視力測試中,吃了一年母乳的嬰兒(或者甚至一個只吃了模仿母乳內 DHA〔0.36%〕和AA〔0.72%〕成分奶粉的嬰兒),視力比吃普遍奶粉的嬰兒要高很多。這是因為DHA和AA是視網膜主要的成分,能令視網膜上的感光接受體更有能力,把光的感應轉化為神經電流。

  母乳除了能促進嬰兒的視力,還可以幫助發展聽覺,特別是在出生後的十六個星期中。當聽覺(聰)和視覺(明)都正常時,嬰兒便能與外界交流,也能用腦指揮自己做一些例如爬行和啜手指的動作。在智力發展上,一組在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兒科專家,發現強化了LCPUFA的奶粉,可以增強嬰兒將來的IQ。

  在嬰兒六個月到九個月時,很多母親開始慢慢減少母乳,代之以半流質的食物。在其時,嬰兒突然失去一個含豐富DHA和AA的食物,因此,母親須每周餵他們吃雞蛋黃,因為雞蛋黃含有很高成分的DHA和AA。要吃多少?每星期四個蛋黃。魚(肝)油也有這些成分,為什麽不餵給嬰兒吃?因為其中的花生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會妨礙嬰兒製造AA的能力。不過,專家認為母親在懷孕和授乳期不妨多吃魚油,因為成年人能夠把EPA轉為AA,加上魚油有大量的DHA,因而可以提高乳汁中的DHA。廣東人的傳統做法,是煲多一些魚湯給孕婦喝,相信道理也在此。

Saturday, March 11, 2006

紅斑狼瘡與神經系統

  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中的「狼」字,來自Lupus;在天文方面,這字解作「天狼星」。哈利波特第三集中有一位新上任的教授叫Professor Lupin。作者給他這個名字是別有用心,因為他在月圓時會變成一隻狼。

  紅斑狼瘡是一個自我免疫病,即免疫系統不分青紅皂白,攻擊身體其他器官。本來,在正常情況下,所有可能會攻擊自身的「錯體」淋巴細胞,包括幫助製造「對抗自己遺傳因子DNA」抗體的淋巴細胞,一早便會被胸腺(Thymus)下令自滅了。但若胸腺機能失調,一些「反骨仔」淋巴細胞便如漏網之魚,去到血管內肆虐,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自體免疫。紅斑狼瘡病者絕對不適宜「進補」去增加免疫功能,這只會火上加油,令病情進一步惡化。

  用以診斷紅斑狼瘡的生物指標,是檢查血中有沒有對抗DNA的抗體。本來,遺傳因子是在細胞中三步不出閨門。可是,當身體受了傷,DNA便暴露在免疫細胞的法眼下;其中「反骨仔」協助製造的DNA抗體,會黏著DNA,扭在一起;之後,若是被腎盂兜接著,會透過血液中的補體蛋白,令腎盂嚴重受傷,從而造成狼瘡腎炎(Lupus Nephritis)。假如這在關節中發生,則會引致狼瘡關節炎(Lupus Arthritis)。這還不止,更麻煩的問題,是紅斑狼瘡可引起失憶和精神病。

  大腦有一類神經細胞,可以被一個叫谷胺酸監 (Glutamate)的神經傳導物弄得很興奮。谷胺酸監是如何產生作用的?主要是透過一個叫NMDA的接受體。上文提及那些可以對抗DNA的抗體,也能認出NMDA接受體上五個連接的胺基酸(天冬胺酸、色胺酸、谷胺酸、酪胺酸及絲胺酸)。若有大量對抗DNA的抗體能進入腦組織,它們可會黏住NMDA接受體,令神經細胞興奮到死。

  腦組織有「血腦屏障」這個守門大將軍,正常來說,這些抗體無法跨越。可是,在兩種情況下,血腦屏障會門戶大開。第一種情況是經細菌感染的發燒。原來,細菌表面的內毒素,是一個天然的「芝麻開門」能手;對抗DNA的抗體,從而能進入大腦負責記憶的海馬區 (Hippocampus),「埋身」黏住NMDA接受體。

  第二種情況,是當一個人情緒低落時,腎上腺素 (Epinephrine)令腦血運行速度增加(血壓高了),大量抗DNA的抗體,便可以趁勢強行衝破血腦屏障,去到一個負責處理恐慌的杏仁體 (Amygdala)之處,再透過NMDA接受體,令杏仁體內的神經細胞自滅。之後,患者便會非常容易突然恐慌,造成所謂神經失常。

Thursday, March 09, 2006

難以解釋的腸套疊

  很少父母不愛自己的子女,尤其是初生;這是天性,連禽獸也如是。廣東人愛用的形容詞「眠乾睡濕」,指的是休息時間也遭剝奪了,須不斷看顧著嬰兒,縱是他尿床,也得忍著陪他,由濕至乾。可是,無論如何小心,小孩不免有病痛,不適時只懂得哭,那裏不舒服,沒有能力表達;父母看著他受苦,束手無策。

  有一種病況,叫腸套疊(Intussusception)。這是個不常見而頗危險的現象,通常發生在三個月至六歲小孩身上。具體情況是孩子的腸部分,像一枝伸縮性的單鏡望遠鏡,縮了進去,也就是其中一段給另一段套上了,其痛苦可想而知。

  不少小孩都曾患急性腸胃炎,這病的元兇是輪狀病毒(Rotavirus)。最先受它侵襲的時期通常是在一歲到歲半之間;病徵是發燒、嘔吐及肚瀉,後者會令小孩嚴重脫水(Dehydration),同時容易嘔吐,水分不能藉飲料來補充,須靠靜脈點滴。

  在結構上,輪狀病毒很像流感病毒,兩者的遺傳物質都分開形成幾截;例如,輪狀病毒有十一條RNA性質的遺傳物質。因此,在發展防禦疫苗方面,藥廠必須考慮不同型號的輪狀病毒。在八十年代,美國的國立衛生局(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生產了一個概念疫苗,其中包含了四種最常見的輪狀病毒型號:G1、G2、G3和G4,稱為Rhesus RotaVirus-TetraValent。由於NIH沒有大量生產疫苗的設備,因而把代理權賣給了Wyeth藥廠,由後者負責生產及臨床測試,並稱之為RotaShield疫苗。在1998年8月,FDA批准了這疫苗;美國的疾病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CDC)也建議大幅使用。不過,在注射了這個疫苗後,一些小孩毫無先兆地出現了腸套疊副作用。十個月後,CDC馬上建議中止使用。在考慮可能出現的法律責任後,Wyeth藥廠不但停止生產及發售,還終止了在美國以外地區測試這疫苗的計劃。

  另一邊廂,美國費城Wistar學院和兒童醫院有兩位科研者Fred Clark和Paul Offit發明了一個叫WC3的疫苗,之後,把代理權賣給了Merck藥廠,命名為RotaTaq。Merck在芬蘭做了一次六萬個小孩的雙盲臨床測試,結果證明這疫苗並不會導致腸套疊;現在已在五十個國家申請批文,大概可以在今年上市。還有第三個疫苗,是格蘭素藥廠GlaxoSmithKline(GSK)的Rotarix。GSK也曾做過一個大型的臨床測試,亦是沒有腸套疊的副作用。Rotarix在2004年7月獲得了墨西哥的批文。

Wednesday, March 08, 2006

睡眠與安眠藥

  午睡(Siesta)的習俗,聽說是源自葡萄牙,後來傳到西班牙,再去到中美洲和南美洲。有這需要的主要原因,相信是在於天氣太熱了,尤其是從前尚未有空氣調節之時,午膳後若能稍作休憩,不但避開了一天中最炎熱的時刻,而且是把整天的工作切開兩部分,中間有喘息的機會。從前國內很多機構都給員工午休,甚至在辦公室設床,讓他們在午飯後可小睡片刻,再回到崗位時精神飽滿。這制度有存在的必要,工作時頭腦清醒,既可避免意外或出錯,更能提升效率和生產力。

  如果仔細研究一個人睡眠時的身體狀況,每「一覺」中可以有兩類活動,分別稱為快速眼睛活動(Rapid Eye Movement)和非快速眼睛活動(Non Rapid Eye Movement)。後者又可再分為四個階段(Stage)。這總共五個層次的睡眠,每一個都有獨特的腦活動模式,包括不同的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 EEG)。當EEG的頻率降得愈低時,睡得愈是「不醒人事」,這一段時間,是所謂「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SWS)。SWS可以是一個熟睡與否的指標。

  雖然今日科技已有長足發展,科學家甚至能改變細胞的基因,但對於睡眠,仍是一知半解。不過,縱是不明白它,亦不可掉以輕心;須知缺乏睡眠,比缺乏食物更能取人性命。除了人類之外,動物睡眠需求也十分費解。大象每天只須睡四小時,但蝙蝠卻要睡足十八小時;鯨魚和海豚從來都不會沉在海底「睡覺」,牠們能在游泳時同時進入睡鄉,方法是讓大腦的左右半球,輪流進入SWS狀態。

  科學雖然還未解開睡眠之謎,但藥廠已造出了一些治標的安眠藥,每年總銷售額高達三十五億美元。目前最暢銷的安眠藥,是Sanofi-Aventis藥廠的Ambien(學名是Zolpidem)。這個安眠藥,與鎮靜劑Valium(學名Benzodiazepine)性質十分相似,只適宜偶一服用,因為用者對藥物會產生依賴性;之後若停服,會出現更嚴重的失眠。這一類安眠藥針對的,是寧神的神經傳導物GABA接受體。大約一年前獲得FDA批文的Lunesta (學名Eszopiclone),副作用比較低。

  本來,大腦中松果體(Pineal Body)分泌的退黑激素(Melatonin),是一種天然的安眠藥,在正常的情況下,可令我們身體自然調節適量的睡眠。不過,由於腸胃不太能吸收它,加上它在血液中的半衰期非常短,對於有嚴重失眠者,退黑激素的安眠作用十分低。在去年7月,FDA批准了日本Takeda藥廠的一個人造的退黑激素,叫Rozerem(學名Ramelteon)。這是第一個非鎮靜劑類的安眠藥,即使長期服用也不會上癮。

Tuesday, March 07, 2006

你適宜吃燕窩嗎?

  城中一些美食專家建議,燕窩必須天天吃,並須在早上空肚吃,以便更能吸收它的「好」處。我不敢斷言這說法不對,但對某些人來說,可得較為小心。

  在1987年,香港中文大學的江潤祥教授在《Comp. Biochem. Physiol. B. Vol.87 pp.221-226》上發表論文,指出燕窩(Collocalia)含有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EGF是一個蛋白質,能刺激細胞增生。燕窩來自燕子的口涎。可能就是因為口涎中有EGF,所以一般動物在受傷後,懂得舐自己的傷口,相信是想利用口涎中的EGF,刺激受傷部分,幫助傷口快些復元。

  細胞增生是好事還是壞事?答案是「不可一概而論」。皮膚上有傷口,要它「埋口」,當然需要細胞增生。但不可不知,Genentech藥廠生產了一個對付「EGF接受體」的藥,叫Tarceva(學名Erlotinib),它的主要作用,是去阻止EGF令細胞增生。什麽細胞?癌細胞。目前用來治療乳癌的Herceptin,也是一個用來對付EGF接受體的抗體。

  有一位讀者告訴我,她患有乙型肝炎,甲胎蛋白一直被控制在五百度之下。有一次,她吃了燕窩後,甲胎蛋白急升到七千度;之後,在肝掃瞄中,可見到四粒東西,一星期內暴長到四毫米。因此,在癌症患者而言,可能要戒吃燕窩。這好比患有乳癌者,一定要戒吃雪蛤膏,因為其中的雌激素,可令其癌細胞增生。

  其實,EGF對癌症病人還有別的害處。除了會刺激癌細胞增生,它更厲害的致癌作用,是在於促進三大類可以增生血管的因子,分別是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皂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和轉化生長因子(TGF『)。癌細胞要靠血管把養分送過來,才能「快高長大」,但往往沒有血管。這好像是乾涸的田,長不出東西。如果有人從附近的河造一條引水道,那就得其所哉了。在剛出版的《Annual Review Medicine》Vol.57,鼎鼎大名的哈佛教授Judah Folkman綜合了他三十多年在血管增生方面的研究,點出了一個對抗癌十分重要的概念。這便是,當癌塊還未出現血管時,它們一般都不會致命。因為,即使癌細胞不斷增生,但由於沒有血管提供營養,這些癌都長不大。

  其實,除了抗癌時要抑制血管增生,在長者中很普遍的黃斑衰退症(Macular Degeneration),病因也是源自視網膜上出現了新的血管,患者因而亦須特別留意,要少吃燕窩,以防刺激自己身體,貿貿然製造多餘的血管。 

Monday, March 06, 2006

視網膜脫落

  嬰兒出生哭喊,是為「呱呱墜地」,這是他肺組織懂得從空氣中取氧氣之始。

  在身體吸收氧氣的過程中,空氣中的氧氣,必須首先溶入包著肺小泡(Alveoli)的一層水內,之後才能滲進肺小泡上的微絲血管。本來,肺小泡只有薄薄的一層,無法抵受水分的表面張力(Surface Tension),會有倒塌之虞。幸虧肺小泡上的上皮細胞分泌了張力素(Surfactant),大大減低了水分的表面張力。張力素也是胎兒藉以通知胎盤,引致胎動的訊息(詳見2004年5月28日本欄)。所以,「足月」出生的嬰兒,一般都鮮有呼吸障礙。但早產兒的肺組織往往缺乏張力素,甚或因而夭折。即使立即替他們注射人工張力素,這些小生命也往往沒有本事吸入足夠的氧氣,原因是肺組織內的肌肉,尚未有充分收縮擴張的能力。在搶救時,他們暫時養在孵育器中,藉以多得一些氧氣。不過,這便很容易促成視網膜受傷,甚至失明。這叫早產兒視網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

  原來,氧氣的濃度升高後,非常容易衍生出破壞力極強的氧自由基。當氧自由基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由血管內皮細胞分泌,幫助血管舒張)化合後,會變成二氧化氮自由基。這個自由基能改變細胞表面的不飽和脂肪酸(叫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 Acid, AA)的不飽和部分,造出一個反式AA(Trans AA, TAA)。大量的TAA刺激視網膜上皮細胞,分泌一個叫血栓反應素(Thrombospondin, TSP)的蛋白質。之後,TSP令部分血管萎縮。簡單地說,當視網膜察覺到氧氣太濃時,會做一些調節,促使部分的血管自滅,藉以減低氧氣的作用。

   可是,當嬰兒慢慢長大,他的視網膜也需要配合成長的步伐,一起長大。由於早在孵育器的時候,他視網膜上的一部分血管已被勒令自滅,成長中的視網膜便出現血液不足的現象,那怎麽辦?視網膜唯有匆匆忙忙去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添加血管(Neovascularization)。但由於血管增生得太匆忙和草率,這些新血管錯漏百出,令血液漏到視網膜的四周,浮起了整塊視網膜。視網膜若接著脫落,人便失明了。在這方面,因糖尿病引致的失明(Diabetic Retinopathy),也是源自血管收窄、缺血、分泌VEGF等一連串動作,結果,病人亦因視網膜脫落而永久失明。

  目前藥廠千方百計想用抑制血管增生藥去防止視網膜脫落,但只能治標。問題根源是二氧化氮自由基導致的TAA。常吃杞子類的抗氧化健康食品,有治本之功。

Saturday, March 04, 2006

泛談各類減肥藥

  「民以食為天」,吃的目的除充飢之外,本身也是樂趣,很少人不愛吃的。吃多了積聚體內,變成冗肉脂肪,體重增加了,不但難看,也令身體負荷加重。各式各樣的纖體、瘦身廣告,乘機推銷減肥療程,號稱能令胖子回復苗條的身材。

  其實,最有效的減肥方法是節食。第一步,是節零食,包括薯片、薯條、汽水和雪榚。第二步,戒掉甜品,什麽蕃薯糖水、栗子蛋糕,全部要視而不見。再進一步,每餐只吃到七分飽;此外,少吃肥膩的食物。如果能同時克服怠惰,每天步行二哩(來回兩個地鐵站),便一定有奇效,有糖尿病減病,無病纖體。上述一、 二、三步驟,只要能維持兩星期,身體便會不期然地接受;加上攸煉自己意志,克服各種誘因,不給自己半途而廢的藉口,習慣了,日子有功,自能奏效。

  藥廠可不會出錢刊登廣告,鼓吹什麽三分飢。為了要討人歡心及推銷所生產的減肥藥,只暗示有藥提供安全網,想吃什麽大可吃之哉,胖了可以找我。在這方面,有羅氏(Roche)藥廠的Orlistat(商業名稱是Xenical),作用是抑制小腸吸收脂肪;但事先聲明,這藥的副作用包括放屁 (Flatus),還可能腹絞痛、大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及抑制身體吸收油溶性的維他命A、D、E和K。

  另外一類減肥藥,主要是令人失去胃口。身體中有一個天然的機制。在飽餐一頓後,小腸的L細胞會分泌一個叫GLP-1的蛋白質,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同時會抑制食欲。不過,GLP-1很快會被血中的DPP IV廢掉。從GLP-1得到靈感,Amylin和Eli Lilly藥廠合作生產了一個很像GLP-1的藥,叫Exenatide,主要是用來降血糖。它的副作用,恰恰是令人失去胃口,甚至吃了想吐出來。

  由於在吸大麻時,胃口會特別好,因此,一類能對抗(antagonize)大麻醇接受體(叫CB-1)的東西,當可抑制食欲。Sanofi- Aventis藥廠從大麻取經,研製出一個減肥藥叫Rimonabant。另外一類經神經系統來減肥的方法,用的是興奮劑安非他命(Amphetamine)一類的藥,例如Phentermine、Benzphetamine,副作用是高血壓。第三類抑制胃口的藥,取法於抑制神經傳導物五羥色胺回收,例如Fenfluramine,但副作用是心律失調。

  比較少副作用的減肥藥,包括一個叫Axokine的概念藥。它的結構像體內的睫狀神經營養因子CNTF。CNTF一方面能抑制食欲,另一方面令下丘腦的神經增生;後者能增加下丘腦對滿足素(Leptin)的敏感度,令人覺得「吃飽了」而少吃。

Friday, March 03, 2006

電療和化療的副作用

  1979年的諾貝爾醫藥獎,頒予Godfrey Hounsfield(GH)和Allan Cormack(AC),原因是他們發明了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T Scan,又稱為CAT Scan,A是Axial)。之前,在1963年,AC發表了一篇數學論文,提出斷層掃描的數學理論;到1972年GH造了第一台CT Scan的儀器。

  什麽是CT Scan?假設有一座十層高,全部是玻璃幕牆的大廈。現在,若從天空高處望下去,只憑一個著眼點,很難看到內中究竟。同樣地,當我們去照X光,得到的影象,是各層組織疊在一起照出來的一張底片,解象度當然不理想。所謂斷層掃描,則是一個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的掃描,也就是說,X光機繞著病人身體轉圈,在不同的角度都拍下X光數碼照片;之後,電腦把一大堆數碼資料整理成為一層一層像切片般的形象。以上述的玻璃大廈為例,能把每一層的活動,清清楚楚顯示出來。用這一個方法,可以計算出一個瘤腫的立體數據。

  CT Scan雖然可以提供大量而具體的資料,但醫生往往要考慮良久才會替病人做這種掃描,因為每照一次X光,病人便會受到一次輻射影響,產生不良副作用。斷層掃描是很多次X光加在一起,可想而知,病人會受到大量的輻射,對身體肯定會造成傷害。具體上,X光輻射會造成什麽傷害?是細胞癌變。

  最容易令細胞癌變的原因,來自細胞內的遺傳因子DNA受到破壞。DNA基本上是四個不同的化學因子(簡稱A、T、G、C)重複地組合而成的一條「拉鏈」互相扣緊。「拉鏈」的一邊是(例如)AAAATTGGCCCC,另一邊必然會是相稱的TTTTAACCGGGG(A對T,G對C,互相扣緊)。有趣的是,在這條「拉鏈」上,所有遺傳訊息都只記錄在其中的一邊,另一邊除了提供「支撑」,同時也是一套後備的資料。假如部分「正版」資料遺失了,細胞仍可從「後備」資料補回。

  可是,假如這條拉鏈在中間斷了幾截,那便十分麻煩,因為細胞搞不清到底應該怎樣才能照從前駁回這(分成一截截的)遺傳物質。這種情況,叫雙重斷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一旦駁錯,可令細胞癌變。照X光的副作用,便是DSB。照得愈多,便愈多DSB,愈容易產生癌變。此外,電療(Irradiation)和化療(Chemotherapy)也會造成DSB。多達六分之一的癌,是源於病人在之前接受了的電療或化療,帶來的「副作用」。這些新出現的癌並不屬癌的擴散,例如,乳癌是不會擴散成為血癌的。

Wednesday, March 01, 2006

耳鳴和失聰

  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論是在戰爭裏,或是一般處世與別人交往中,情報(intelligence)是不可或缺的。從情報這名詞引申出來intelligent一字,指的是明智,也是在知道「明」白後,歸納得來的「智」慧;所以,要能知道明白,自須吸收情報,也就是資訊。中文「聰明」一詞,說明了「叻」的先決條件,是要憑耳(聰)目(明),多收集各方面的知識,就能融會貫通,也就是聰明了。從這裏可以看到聽覺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美國政府有一個機構,專責制訂工人工作環境的安全和健康標準,名叫OSHA,全名是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ssociation。由OSHA主導訂下的條例之一,包括限制工作環境的聲浪,不許超過一百四十分貝(Decibel, dB)。一百四十這數目是絕對的上限,不可逾越,甚至短至一秒也不能,因為過高的聲浪,可以造成耳鳴(Tinnitus)和永久性的失聰(Deaf)。在生理的層面,負責把聲浪轉為神經訊息的神經細胞,叫毛細胞(Hair Cell),會因高頻率的噪音而做到索晒氣,學術上叫新陳代謝虛脫(Metabolic Exhaustion),從而在細胞的粒線體,累積很多氧自由基,導致細胞自滅。輕微的情況是耳鳴,嚴重時便是永久失聰。

  另一個可以導致失聰的情況,是吃了一類叫胺基苷(Aminoglycoside)的抗生素。例如鏈黴素(Streptomycin)、慶大黴素 (Gentamycin)、卡那黴素(Kanamycin)、新黴素(Neomycin)。在五十、六十年代,很多患中耳炎的小孩,因為吃了鏈黴素,導致永久性失聰!這是因為胺基苷能黏住細胞上的脂肪酸及鐵質,後者氧化了脂肪酸,造出大量的氧自由基,最後令毛細胞自滅。

  既然問題是來自氧自由基,解藥自然應是從抗氧化劑中找,例如硫辛酸(Lipoic Acid)或超氧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不錯,抗氧化劑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保住毛細胞,但卻不是千篇一律,萬試萬靈。

   在1965年,Rosenberg和Cavalieri發現,細菌若處於兩個白金的電極下,會停止增生。到了七十年代,學者發現一個用白金造的概念藥,可以抑制癌細胞,醫治睪丸癌、卵巢癌、子宮頸癌、膀胱癌和肺癌。這就是後來獲批准上市的抗癌藥Cisplatin。到今天,Cisplatin的用途擴至胰臟癌、肝癌、胃癌和皮膚癌。不過,這藥有副作用,會傷害腎和神經(包括聽覺)。雖然明知副作用的來源,在於這個藥會令細胞製造氧自由基,但氧自由基恰恰可抗癌,病人只好接受Cisplatin化療,但都會有某些程度的永久性失聰,無一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