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3, 2006

進退兩難

  「交通」這個詞,最先應是指一些道路「相交」而「通達」的情形,例如〈桃花源記〉:「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在今天,「交通」蛻變成為「交往」能「貫通」的意思;當我們形容兩地之間來往不易時,說的是「交通不方便」。但在英語而言,traffic一字雖然亦與路有關,但描寫的卻是路上發生的「物體移動狀況」。因此,小時候讀英語時,老師再三叮囑,不可說traffic is not convenient,只能說traffic is heavy,也就是,往來的物體(人、車)多了,交通因而很「稠」;但兩者意思所指,其實並不一樣。這是兩種文字與語法不能同時配合的典型例子。

  人體中的交通,可真的是很稠,尤其是在血管中,熙來攘往不絕。身體內的每一條血管,都靠單層的一層內皮細胞,維持血管的張力(Vascular Tone);虧得它,血管才不致塌下來。具體上,內皮細胞憑分泌一氧化氮,令血管舒張。另一方面,內皮細胞不斷分泌「前列腺素I2」(Prostaglandin I2),以抑制血小板凝結。

  很多人都知道,血管若不暢通,可以動手術「通波波」。但這個「通」的動作,可傷及血管壁上的上皮細胞,促使血小板凝結及分泌一種叫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後者能刺激血管壁的平滑肌增生,從而令血管愈來愈窄。權宜之計,是在「通波波」的地方,安置一段金屬管子,叫Stent,把塌下了的血管撑開,同時給病人注射防止血小板凝結的薄血藥。

  約有半數病人在通了波波後的六個月內,血管比前更狹窄。應變辦法之一,是改良那段金屬管子,在上面過膠(Polymer),再在膠面黏上一些藥物,以抑制血管的平滑肌增生。這卻可令情況更壞,因為那些過膠的物質,能引起血管發炎。更先進的方法,是重新設計金屬管子,改放一層二膦酸鹽 (Bisphosphonate),一面貼著金屬,另一面黏著抑制血管增生的藥。但種種辦法,都不會令受了傷的血管重新長出一層內皮細胞。這才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原來,內皮細胞的前身是骨髓內的幹細胞。因此,對症下藥,須刺激骨髓細胞增生。怎樣做?可用一種叫G-CSF的介素。在通波波之前後注射,可以抑制手術後血管再堵塞的情況。不過,這個G-CSF也可以增加殲滅細胞(Neutrophil)的數量,挑起身體的免疫反應,去攻擊通波波後留在身體內的金屬管。

  這便真的是進退兩難。早知如此,便根本不要考慮去「通波波」。再推前,早知如此,就要愛惜身體,戒絕吸煙、不暴飲暴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