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31, 2007

反守為攻

  我對銀行的操作,絕對是門外漢,但有一個想法,不知道對不對。在六十年代,香港的銀行首重吸收存款。有一間華資銀行,奇兵突出,想到鼓勵小孩子儲蓄,這可正正迎合了家長的心意,紛紛開戶,於是財源滾滾來,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全港最受歡迎的銀行之一。但在今天,銀行改弦易轍,更熱中的是,慫恿客戶花錢投資,尤其是投在一些自己「教路」的股票、基金或其他衍生工具上;能替客戶賺錢固然可喜,最基本的收益來自佣金和利息,像剃刀門楣,出時刮一刮,入時也刮一刮,源源不絕。根據曹仁超先生在《信報財經月刊》的文章,高儲蓄率已不合時宜,甚至值得憂慮。這恰恰與身體中儲存太多脂肪的顧慮,不謀而合。

  現在人人都能琅琅上口的所謂「排毒」,其實是肝的基本功能之一。那麼,既然太多脂肪會導致糖尿病,肝會不會視之為「毒」,將多餘的脂肪排走?當然不會。身體即使在迫不得已時會排出一些糖(糖尿),也絕不會放棄脂肪(你可曾聽說過脂肪尿?)。血糖高企時,胰島素會刺激脂肪細胞吸收血糖,又會透過一個屬蛋白質的「轉錄因子」,叫PPAR gamma(全名是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 gamma),協助半成熟的脂肪細胞趨向成熟,以便可以盛載由糖濃縮而成的脂肪。這像是家中的東西太多,又捨不得丟掉,連一些虛位也塞滿了。現在有一些簡稱Glitazone的糖尿病藥,例如格蘭素藥廠 GlaxoSmithKline的Avandia( 學名Rosiglitazone)及日本武田藥廠Takeda的Actos(學名Pioglitazone),便是一類能夠加強PPAR gamma功能的藥,可以暫時應付太高的血糖。

  不過,絕不能以為一旦有了這些藥,便像是得了金鐘罩,放肆地大吃甜品,否則最後可會弄得一身病(心臟)和痛(爛腳)。用PPAR gamma的途徑減低血糖,其實是最不進取的政策。更高的招數,是反守為攻。從脂肪的層面看,與其儲脂肪成「腩」,不如把脂肪燃燒為能量,儲存在生物電池上,成為充滿能量的ATP。ATP更會抑制食欲,達到消脂瘦身之功(Brain Res. Vol.1020 pp.1-11)。

  有什麼方法可以從累積脂肪(Adipogenesis)轉為「消脂」?關鍵在於一個蛋白質,叫PGC-1 alpha(全名是PPAR gamma Coacticator-1 alpha),它可以幫助(脂肪和肌肉細胞內的)粒線體,令其燃燒脂肪能力提高(Trends Cell Biol . Vol.17 pp.292-301)。其實,細胞本來已含有PGC-1 alpha,但不多,因為有一個乙醯酶(Acetylase)會將其廢掉。葡萄中的黃酮Resveratrol,能夠干擾乙醯酶 (Cell Vol.127 pp.1109-1122)。於是,負負得正,吃葡提子素(Grape Seed Ex tract),可以幫助消脂。

Saturday, December 29, 2007

倒米的蛋白質

  有一次我下班回家途中,在一個十字路口,遇到橫向的一位醉酒駕駛者衝紅燈。眼看他的車子剎那間便會攔腰撞上我的車,我在電光火石之際,當機立斷,趕快把車扭轉,用車屁股硬接那一擊。汽車雖是報廢了,但我卻絲毫無損, 還可以下車視察損毀。以紫微斗數來解釋,那天我應該是天梁星高照,化險為夷。

  能「化險」當然好,更好的是無險須化。我每天囉囉唆唆地給各位讀者灌輸保健知識,就是想大家能及時預先避免將來有可能罹患的疾病。如果有一天不幸患上了,大多數都有藥可治;不過,如果能夠一早趨吉避凶,不是更好嗎?

  但縱是依足了各種保健的要求,仍請大家不要心存僥幸。有一位讀者,本來被痛風折磨得吃什麼都膽戰心驚,後來我提議他服食桑酮(Morin),痛風消失了,他以為取得了免死金牌,肆無忌憚,大吃高嘌呤的食物。不久前他問我,為什麼桑酮不靈了。尚有另一位讀者,一方面吃我介紹可以降血糖的保健食物,同時大啖糖水。對著他們,我只能苦笑。

  可以這樣說,糖尿病是萬病之源。首要原因,是糖尿病在全身各部分都可以引出發炎。當血管壁日日夜夜浸在「糖水」中,便會多了一層「糖衣」,從而被免疫細胞誤會是外來的侵略者,加以迎頭痛擊。結果,全身的血管無一幸免,弄出一個可大可小的血管炎(Vasculitis)。後果可以慢慢令視網膜衰竭,或透過血管硬化,出現中風(心血管閉塞)、心臟病(冠狀動脈閉塞)或腎衰竭(腎動脈閉塞 )。

  血糖過高,自然會刺激胰細胞分泌胰島素。胰島素本身不會令糖份「蒸發 」,但可以暫時解決血糖過高的危機,方法是催促脂肪細胞「收容」血糖,及將血糖轉成脂肪,方便儲存。不過,脂肪細胞最終不免擠滿了脂肪。到這時候,脂肪細胞便「詐形」或「反抗」,分泌瘤腫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叫脂肪細胞、肌肉細胞抗拒胰島素,形成一個典型的糖尿病狀態。

  血糖高漲後,脂肪細胞會趕快分泌滿足素(Leptin),後者刺激巨噬細胞,分泌IL-1和IL-18(J. Vet. Med. Sci Vol.69 pp.509-514)。原來,這是身體的最後一度板斧,希望尚能力挽狂瀾,避免演變出糖尿病。在今年6月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一組屬於大名鼎鼎Scripps研究院的學者報道,發現IL-18 是一個很重要令人失去胃口(Anorectic)的蛋白質(Proc. Natl. Acad. Sci. US A Vol.104 pp.11097-11102)。

Friday, December 28, 2007

由發炎到癌變

  香港從前有一位著名作家,現在早已封筆多年,作品以奇情取勝,內容從武俠到科幻都有。我有一個朋友,只愛其武俠小說,從來不沾手他的科幻小說。我問他為什麼厚此薄彼。他說,曾經拿起過這作者一本科幻短篇,第一個故事的開首,敍述一條鯨魚在生卵,他馬上看不下去,因為鯨魚屬胎生,哪有鯨魚蛋這回事?我說,你看小說,不能完全賦以常理,在小說情節中,不要說鯨魚生蛋,人生蛋也發生過。不信?且看《封神演義》:「兩個侍兒,慌忙前來:『啟老爺:夫人生下一個妖精來了!』李靖聽說,急忙來至香房,手執寶劍,只見房裏一團紅氣,滿屋異香。有一肉毬,滴溜溜圓轉如輪。李靖大驚,望肉毬上一劍砍去,劃然有聲。分開肉毬,跳出一個小孩兒來,滿地紅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鐲,肚腹上圍著一塊紅綾,金光射目。」這是誰?哪吒是也;肉毬,不就是蛋嗎?

  卵生(Oviparous)和胎生相較,肯定卵生比胎生安全,至少,卵生不會涉及乳房的乳小泡增生(Alveologenesis),因此也就不會有乳癌。乳癌的成因包括遺傳。具體的失誤,是在於一個可以抑制黃體酮(Progesterone)的抗癌基因BRCA失靈,令黃體酮挑起乳小泡細胞增生,之後便癌變。癌本身並不可怕,假如只是「生於斯,長於斯」,無異sitting duck,坐以待斃,斃之可也;可怕者在於它能擴散(Metastasis)。令其擴散的罪魁禍首之一,乃雌激素(Estrogen),它會透過細胞內的接受體,控制一大堆基因,導致癌細胞出走,學術名稱是(Epithelial Mesanchymal Transition, EMT)。

  但雌激素並非完全一無是處。比方,雌激素能抑制(引起骨質疏鬆的)破骨細胞(Osteoclast),又會促進造骨細胞(Osteoblast)分泌一個叫Osteoprotegerin(OPG)的蛋白質。OPG像一塊海棉,將破骨細胞分泌的一個拆骨訊息(全名是Receptor Activator of NF kappa B Ligand)吸走。現在,一組美國學者發現了雌激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它可以大大減低肝和直腸細胞癌變。

  肝癌和結腸癌有一個共通點,兩者均有發炎的先兆。發炎的作用之一,是修補身體破損的部分;但若修補過了火,細胞的增生會失控,因而癌變,再而擴散(EMT)。是什麼東西令發炎修補過火?答案是白介素六(Interleukin-6,IL-6)。雌激素的抗癌作用,在於它能抑制IL-6(Science Vol.317 pp.124-127)。那麼,為什麼雌激素補充療法(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被認為十分危險?因為若用了過量的動物雌激素,雖然可以防止肝及結腸癌,但會大大增加乳癌的機率,顧此失彼;兩全其美的方法,是改用植物雌激素。

Thursday, December 27, 2007

翻天覆地

  有些東西本來全屬一類,一個字可以概括,但在演進之中,衍生出很多不同的字,分得愈來愈細,例如玉,有珢珮璫璞等,各有分別。有些字卻剛剛相反,一字多義,彼此大相逕庭,例如「罪」字,隨手拈來,有四種意思。一是過失(fault),例如「罪在朕躬」;二是宗教中所述者,英文為sin,犯了只須「告解」,一切從寬;三是法律上的罪行(crime),可大可少,甚至「一次足以致命 」;最後還有所謂「七宗罪」,指饕餮、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英文是vice,乃德行(virtue)的相反而已,只屬「失德」的行為。嚴格而言,七宗罪的原動力來自人類天性,本來無可厚非,只是過分了,逾越了應有的尺度,所以「衛道者」大加鞭韃。例如淫慾,沒有什麼大不了,所謂「食色性也」,人類的延續,全賴淫慾。

  淫慾催使男女交配,造出下一代;藉著交配,「種」的質素逐漸提升,變得更好,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好」的意思,是更能適應環境;當然也有將缺點遺傳給下一代的。人類自有文明,插手管天然的事物,包括干擾自然法則,以滿足自己的需求,例如「優生學」,又例如種植中的「接枝法」,或將西瓜做到無核,是優在利己,往往是「損物利己」。缺陷的遺傳,道理一樣,可能上天在其中自有深意,只是不為人接納而已。

  若要解釋為什麼傳宗接代需要兩性交配,原因可能來自環境造成的壓力,選擇有性繁殖(Sexual Reproduction),大可以藉著「去蕪存菁」,改良品種也。

  隨著科技的進步,至少在動物實驗模型上,科學家已經可以隨心所欲,切去某一個遺傳訊息(基因〔Gene〕),所謂Knock-out,或增加某一個基因,所謂Knock-in;基因治療,不再只是夢想。另一方面,一個本來是純學術的幹細胞概念,給醫生和病人多一線希望,想像可以從器官移植,進展成為器官種植,像古時的人,由狩獵轉作畜收。理論上,透過基因治療和幹細胞,大可不需依賴兩性繁殖。

  動物中早已有無性繁殖的例子。有至少四種蜥蝪,比方一種巨型的蜥龍(Komodo Dragon),雌性可以選擇有性或無性繁殖(後者叫Parthenogenesis)。有 一間生物科技公司Lifeline Cell Technology,在沒有精子的協助下,成功將人的卵子孵化,得來的胚細胞,能夠成為幹細胞,更能慢慢分化為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Ectoderm、Mesoderm和Endoderm)(Cloning Stem Cells Vol.9 pp.1-18) 。本來,那些研究人員只是想用無性的方法獲得幹細胞,以避免觸犯衛道者,但帶來的震撼後果,大可能是翻天覆地的。

Monday, December 24, 2007

小寶寶的第一餐

  慶祝生日,相信全屬洋文化。中國習俗,有慶祝小兒滿月、百日、周歲,但可喜可賀者,應只是「能養得大」,不致夭折而已,出發點不在於孩子喜樂。《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其中只管著做人的階段,沒有現代一般人「今天我生日,我大晒」的思想。有人說,生日不應慶祝,要向母親賠罪才恰當,旨哉斯言。母親為了孩子,付出者何只十月懷胎。體態變化不在說,單單是為了要準備小寶寶出生後的第一餐,須動用黃體酮(Progesterone)、催乳激素(Prolactin)、催產素(Oxytocin)、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眾多的功能蛋白質,尤其是黃體酮,分量增高後,造成隱患,大可以在將來引致乳腺癌變,正如《詩經》中所述,不但是「生我劬勞」,更是「生我勞瘁」。一些外國人首重「人權」,倫理次之,若非尚有「血濃於水」的想法,以及節日中一家團聚的習俗,人與人之間,定必然走向「一盤散沙」之路。

  先從排卵說起。卵巢排卵後,為了幫助子宮迎接受了精的卵子,卵巢內的黃色孕激素分泌體(Corpus Luteum)分泌黃體酮,使子宮內膜增生及充血。若是真的懷了孕,胎盤會繼續分泌黃體酮,刺激乳腺內乳小泡的上皮細胞增生。同時,大腦的垂體前葉部分,開始分泌催乳激素,刺激乳小泡上皮細胞製造乳汁。同時間,黃體酮會抑制乳汁的分泌,以免將其白白浪費了。

  小寶寶出生時,順便把被窩(胎盤)也帶出來。本來有黃體酮閘住乳汁的分泌,這情況隨著胎盤的離去而消失;母親於是能供應乳汁。當寶寶含著乳頭時,一個幸福的感覺令母親大腦的重體後葉部分分泌催產素,後者令乳腺內的平滑肌收縮。於是,乳汁便能「射」進寶寶口中。乳腺在製造乳汁時,也一併分泌轉化生長因子(TGF)。寶寶的腸胃不會對乳汁產生敏感,全靠TGF去抑制駐守在腸腔內的免疫細胞。另一方面,TGF會令乳腺細胞自滅,乳腺萎縮(Involution)。

  所以母親必須定時把乳房內的乳汁泵出,一方面是騰出空間繼續製造及儲存寶寶的食物,同時也將那些可令乳腺萎縮的TGF排出。一旦乳小泡中空後,催乳激素再發功,刺激乳小泡的上皮細胞,製造多一些乳汁。

  母親的身體花這麼多工夫,都是為了寶寶的益處。所以母乳是嬰兒的最佳食物,起碼在初生的階段,不要浪費、辜負了母親這天賦的禮物。在乳牛而言,催乳的工作是由生長賀爾蒙負責,與人體的操作大相逕庭。若馬上把牛乳給寶寶進食,絕非上策。

Saturday, December 22, 2007

肝病患者莫吃蟹

  在血管硬化(Atherosclerosis)的研究方面,加州大學的Daniel Steinberg(DS)和華盛頓大學的Russell Ross(RS),都屬學壇泰斗,一時瑜亮。DS曾提出一個泡沫細胞假設(Foam Cell Hypothesis)。什麼是泡沫細胞?當我們吸入了二手煙或汽車廢氣,其中的氧自由基會滲進血液,又會氧化血液內的膽固醇(正式的名稱叫低密度脂肪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氧化了的LDL(又稱OLDL),會被血管內壁的內皮細胞掃入血管壁;之後,輪到血液中的巨噬細胞「做嘢」。它們首先趕快鑽入血管壁;之後,憑自己表面的「清道夫」接受體(Scavenger Receptor),一口吞掉OLDL。不過,由於OLDL中含有太多膽固醇,巨噬細胞一時三刻消化不了,細胞內便屯積了「一舊舊」的膽固醇。在顯微鏡下,這些「肥騰騰」的巨噬細胞看似充滿了泡沫,故稱為泡沫細胞。DS認為,泡沫細胞是血管硬化的根源。

  在另一邊廂,RS提出了一個叫損傷反應假設(Response -To-Injury Hypothesis)。他認為,血管硬化是由於血管壁受了傷,之後血小板在受傷處凝結及釋放血小板生長因子(PDGF),後者令血管壁中的平滑肌增生,最後完全堵塞了血管。

  上述這兩個假設,都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會出現血管硬化,因為單單泡沫細胞不足以令血管硬化及堵塞,另一方面,血管硬化也可以出現在完全沒有受傷的血管中。我在九十年代曾提出了一個細胞素假設(Cytokine Hypothesis)。這假設建基於一個現象,當巨噬細胞「一啖吞入」OLDL之際,OLDL會刺激巨噬細胞分泌白介素一(IL-1),後者令血管壁的平滑肌細胞分泌血小板生長因子(PDGF),促使平滑肌細胞增生,最後堵塞了血管。可以說,「細胞素假設」是把「泡沫細胞假設」和「損傷反應假設」融會貫通,具兩者之長(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Vol.10 pp.1207-1209)。

  巨噬細胞上的「清道夫」接受體,主要作用本是去掃走油溶性的物質;在肝的星形細胞(Stellate Cell)上,也有這一種接受體。後者「接受」的功能, 包括「攬住」蟹黃中的卵黃原(Vitellogenin)(J. Mol. Biol. Vol.283 pp.837 -862);之後,卵黃原會刺激星形細胞分泌纖維連結素(Fibronectin)及膠質(Collagen),把肝「撑」硬(Hepatology Vol.34 pp.729-737),也就是令肝趨向硬化(Cirrhosis)。硬化了的肝,會完全失去功能。因此,患了肝病的病人,實在不適宜吃蟹黃(尤其是黃油蟹),否則,輕則因肝硬化而失去肝功能;嚴重時,更會因肝功能嚴重下滑而馬上昏迷。順便一提,所有肝癌,都是源自肝硬化。

Friday, December 21, 2007

補身

  我們現在用的成語詞句,很多都來自古時的典故,其中大部分仍沿用最初的寓意,有些是偏離了,更有小部分,意思完全反過來。例如「高風流水」帶來的「風流」一詞,又如「慘綠少年」,當初是正面的,現在卻都帶有貶意。從我們這一代人往前看,今天的說話,明天會不會曲解?有兩句名言,是我們這生中的香港人說的,一句是廣告用語,曰「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另一句來自一位電台名人:「剎那光輝,並不代表永恆」。兩者各有深意,好像都對,又好像不完全對。早些時有一位女歌星當眾被狂徒強吻,肇事者可能就是受了前一句的影響;另一方面,引用後一句者,往往都是藉之以形容一些嫉妒別人成功的心態。這兩句說話經歷史傳下去,將來的人會怎樣詮釋?

  還有一句說詞,可能是徹頭徹尾的誤導說話,說是說出來了,還有人在引用,對某些人而言,遺害不淺。詞曰:「女人唔補好易老」,利用女人愛美的天性,著她們掏腰包買補品。別的我不提,只說雪蛤膏這「補品」,千萬不要當甜品吃,其中的雄激素,能對女士們帶來的生理和病理作用,非同小可。

  女人多吃這類補品有沒有問題?當然有。血脂(膽固醇)肯定出現不良的偏差。

  雄激素(Androgen)(源自希臘文Ando〔男〕和Genein〔製造〕)包括五種激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來自陰莖的睾酮(Testosterone, T);其他四種來自腎上腺。從療效的角度來看,由於女士有一個叫芬芳酶的生物催化劑,可以把T轉成雌激素,因此,停經後出現的潮熱、皮膚乾燥及骨質疏鬆等症狀,都可以透過吸收T而得以改善。不過,這樣做也有一定程度的危險,因為從T衍生的動物雌激素會促使乳腺細胞癌變。另一方面,女性的血內有一個叫SHBG的蛋白質(全名是Sex Hormone Binding Globulin),會攝去吸收了的T,分量可高達80%,於是,非五倍之量(餘下20%乘五)不為功(去除潮熱)。被SHBG攝走的T之後會慢慢返回到血中,令血液中長時間具有大量的T。後果是會干擾肝製造好的膽固醇(又稱為「高密度脂肪蛋白」)HDL(Obstet. Gynecol. Vol.85 pp.529-537)。

  與其吃動物雄激素(胎盤、雪蛤膏),不如吃植物雌激素(Genistein)(可自黃豆中取得)。不過,話得說回來,T不是完全沒有好處,它亦可以治療女士的性冷感(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Disorder, HSDD)。這包括在收經(Menopause Vol.10 pp.390-398)及收經後(N. Engl. J. Med. Vol.343 pp.682-688)時期。那麼,有沒有方法可以在不干擾HDL的情況下治療HSDD?有。可用T藥貼。寶潔(Procter & Gamble)現正在研發一個為女士度身訂造的T藥貼,叫Intrinsa。

Thursday, December 20, 2007

先做好家務

  香港工業北移,多了不少空置的工業樓宇。外國也有這情況,對策之一,是把空置單位改作工業以外的用途,例如apartment-loft,用來住人。因為工廠樓房一般比住宅的較高,切割出來的單位,足以分上下層;下層做生活間、廚房等,上層做臥室。工業樓宇負重力高,層內加層,負荷不是問題。這樣設計下來,室內的間隔可以減至最少,全部開放式,「一眼睇晒」,視覺上更寬敞。

  細胞也屬一眼睇晒的單位。在低等的原核細胞(Prokaryote)(例如細菌)而言,所有的「傢俬」都放置在一個完全開放的空間內,細菌並沒有主人房(細胞核)來儲存遺傳物質。至於高級的真核細胞(Eukaryote),則比較講究,重要的遺傳物質DNA,會與其他設備分開,放在細胞核內。在餘下的空間(細胞質〔Cytoplasm〕) 中,細胞會安置一些發電機(生產能量分子ATP的粒線體〔Mitochondria〕);廚房(製造蛋白質的核糖體〔Ribosome〕);工作間(處理及分流各種事物的中心傳送系統高爾基體〔Golgi Body〕);衛生間(把外來廢物清理消滅的溶酶體〔Lysosome〕);以及垃圾房(清理自己內部有缺陷蛋白質的蛋白酶體〔Proteasome〕)等。本來,這樣的一間屋,還差一點點才能入伙:要通知電力公司供電,才能有能源。但在細胞的層面,每一個細胞都是自己負責製造能量分子(ATP),以推動細胞的各種機制。這方面的工作,落在粒線體身上。粒線體效率若下跌,胰島細胞無法分泌胰島素,可導致糖尿病;還有,神經細胞不能分泌及回收神經傳導物,令人呆呆滯滯;心肌的收縮會慢下來,整個血液循環系統都會受到影響。

  有沒有一些可以「振奮」粒線體的健康食品?有。第一種叫輔酶Q-10(Coenzyme Q-10, Q-10)。它是ATP生產線上的一個零件,像一隻自動手表內的「石」,能鞏固粒線體的運作。另外一種叫乙醯內鹵(Acetyl Carnitine, AC),它進入細胞後,會轉變成為一個推動ATP生產的摩打,叫乙醯輔A(Acetyl Co-A)。若要在兩者中擇其一,AC比Q-10更好,因為Q-10有一些副作用,比方,增加粒線體內的氧自由基,像火花,四處飛揚,造成損害。AC則可以幫助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令心肌有力地收縮,又能保障神經傳導物正常的分泌及回收。若同時服用葡提子素,它的主要成分Resveratrol,會令脂肪細胞「慷慨解囊」,把收收埋埋的脂肪投進粒線體,一方面消脂,一方面替這發電機加油。若要更上一層樓,可以同時服用洋蔥、西芹,其中的五羥黃酮(Quercetin),能幫助身體吸收Resveratrol。方子還可以更好嗎?可以。加多一個叫煙酸(Niacin)的健康食品。Niacin會輔助Co-A,令細胞更容易生產ATP。

Monday, December 10, 2007

肝硬化

  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的內容,可真是匪夷所思;情節峰迴路轉,高潮迭起。作者的幻想力自是豐富,但故事同時也不免悖乎常理,讀者須「聽古唔駁古」,也就是不能有異議,照單全收,方可以看下去。例如武功高強的海公公有獨門化屍粉,殺人後能將屍體化為一灘液體,用清水一洗,什麼痕跡都會消失。

  現實中,最接近能做到的,是在幾小時內把肝化成濃血,與使用化屍粉分別之處,在於一些特別條件要求,而且這方法對身體其他部分並不奏效。肝細胞表面有一種蛋白質,叫FAS。一旦FAS被刺激,細胞便進入自滅(Apoptosis)的不歸路,也就是說,細胞自尋短見,死而後已。因此,只要替小鼠注射一針FAS的抗體Anti-FAS,小鼠的肝便會慢慢溶成一灘濃血。

  為什麼要那麼殘忍去折磨小鼠?因為要研究找出自滅的機制;明白了這機制如何操作,便可以救人,例如醫治因吃多了必理痛(Panadol)而引起的急性肝衰竭。過多的必理痛,能令細胞內的鍋爐(粒線體)「爆炸」,將其中協助生產能量分子ATP的細胞色素C(Cytochrome C, CYT-C),漏到「周圍都係」。當CYT-C從細胞質滲入到細胞核時,可會促使在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斷成一段段,細胞跟著解體,像是碰到化屍粉,「溶」掉了。

  除了透過FAS抗體(實驗方法)或必理痛(藥物的副作用)去促成細胞自滅之外,經消化磨爛了的食物內的CYT-C,也會無意中被正常的細胞吸收,從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所以,凡經腸消化了的食物在進入血液網路之前,身體會在第一時間用一個CYT-C氧化酶廢掉其中的CYT-C;採用的方法,包括在大腸壁及肝臟安放CYT-C氧化酶,務必要在「由腸至肝再到全身血液網絡」這一單程路上,盡量將消化了食物內的CYT-C消滅殆盡。

  大腸壁和肝雖然設有保險機制,但並不能100%保障身體不受CYT-C的威脅。比方,酒精(乙醇)能被肝細胞轉成乙醛(Acetaldehyde)。若一個人天生缺乏「乙醛還化酶」不能廢掉乙醛的話,這東西可會令肝細胞的粒線體漏出CYT-C,繼而促使肝細胞自滅。肝組織的對策,是著令其中的Stellate細胞分泌膠質,一不做,二不休,將奄奄一息的細胞圍起來,不讓CYT-C四散。這種自救的行為,又叫做結痂(Fibrosis)。在病理學上,結了痂的肝,叫肝硬化(Cirrhosis)。因此,奉勸各位少喝酒,尤其要避免鬥酒,以免令自己的肝受傷而硬化。須知道,所有肝癌都是先從肝硬化開始的。

Saturday, December 08, 2007

製作失誤

  雖然Down這個英文字的意思是「向下」,例如sit down(坐下),但Down Syndrome(唐氏症候群)這個名詞中的Down,卻不是用來表示患者智力低下的情況,而是指第一位能描述其病理的英國醫生Dr. Down。唐醫生當時發表的論文,可並不值得恭維,其名為Observations on the Ethnic Classification of Idiots《各類「智障兒」種族考》,其中有「埃塞俄比亞類」、「蒙古類」等。其中流傳下來,最有名的是「蒙古類」,現在提到唐氏症候群的,都是指這類;所以俗稱患者為「蒙古兒」。但其實什麼種族中都有患這病的人,亦不分階級貧富。一般的理解是,年紀愈大(父母親皆包括在內),生下孩子有此症候的比例愈高。

  有研究指出,唐氏症候群患者最不會患上癌症(Lancet. Vol.359 pp.1019-1025 );在糖尿病方面,他們也是「得天獨厚」,很少會出現視網膜病變(Eur. J. Hu m. Genet. Vol.9 pp.811-814)。這是與唐氏症候群的成因有關。患者的細胞中,多了一條遺傳物質(又叫染色體);多出的這一條,在於排名二十一的染色體上。正常的染色體一般都是「打孖」的,也就是成雙成對,但在唐氏症候群患者而言,No.21卻有三條。這染色體中有一個負責「抑制血管增生」的遺傳基因,叫Endostatin。多了一條,也就是具有太多Endostatin。是禍是福?兩者皆有。

  身體內的器官,在胎兒未出世之前已發展妥當;因此,器官成長研究(Organogenesis)基本上屬於胚胎學的範圍。這可令有心研究這學問的科學家十分頭痛,因為沒有任何孕婦會同意讓研究員肆意研究自己胎兒中器官的發展。不過,雖然不能直接取胎兒心、肺、脾、腎的一部分做研究,但仍可以在成年人身上打主意。例如經捐肝手術,可了解肝臟復原(發展)的機制。到底一個人可以捐出多少肝後仍能完全康復?答案是七成。在手術完成後的十天內,肝可以長回切去部分的一大半。如此說來,肝豈不是會有過量增生之虞?什麼東西能控制肝增生?答案是血管增生。若在肝增生期內注射了「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長回的肝會比未切之前更大;相反,若在增生期內抑制了血管增生,長出的肝便會比未切前小。同樣道理,由於蒙古兒有三條No.21的染色體,比正常人也就多了50%抑制血管增生的Endostatin。因此,本來應有的血管結果無法造出;蒙古兒的神經系統在沒有足夠的血管下,智力發展便有天生的障礙。

  學者發現,脂肪的增生也是與血管網掛勾的。在一個動物的癡肥模型中,用了Endostatin去抑制血管網增生後,脂肪組織明顯迅速減少(Nat. Med. Vol.10 pp.625-632)。

Friday, December 07, 2007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現在香港的政治文化中最「野蠻」者之一,是在於針對所謂「轉軩」。從字面上看,這兩個字的意思,只不過是調校駕駛盤,沒有什麼大不了。試想想,在路上駕車,如果方向錯了,應該往尖沙咀去的,卻在太子道上騁馳,這樣走,永遠到不了,於是扭軩盤修正方向,有什麼不對?但部分傳媒政客就因此而大加攻擊,被斥責的人像是十惡不赦。究其實,指責者若覺得改正後的新立場、說話屬自己中聽的,會視之為「從善如流」,不中其聽的,才斥之為轉軩。

  關鍵之處,在於兩個字:「虛心」,英語是open-minded;兩者所指,皆是「不要固執」,「唔好死牛一便頸」。中國人著重心,心中不能有窒礙,不可先入為主,要虛懷,撇開自己一向以為對的,不妨先聽聽別的意見;外國人直截了當,說的是要「把腦袋打開」,因為思想在腦,不要讓成見阻塞思想通道,給思想一個機會。想通了,自當擇善而從,不但轉軩,縱是走回頭路也在所不惜。現在不少年輕人患白血病(Leukemia),醫治的方法之一,是走回頭路。

  白血病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LL)和慢性骨髓細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ALL和CML分別來自癌變了的「前B型淋巴細胞」和骨髓內的幹細胞。源頭雖然不同,但癌變的過程,基本上是一樣。在細胞核內,有二十三對染色體,每一對染色體包含了上萬的基因(每一個基因都是一個製造蛋白質的藍圖)。本來,各基因自顧自,大家相安無事。不過,假若一個叫ABL(全名很長,叫Abelson Murine Leukemia Viral Oncogene Homolog-1)的基因,離開了它所屬的染色體,去到另一叫BCR(全名是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染色體的基因旁邊,這便會「大件事」。原來,ABL-BCR像倚天劍加屠龍刀,兩者一旦走在一起,會開動細胞內的一個增生機制,簡稱「激酶物流」;增生若是不當,後果就是癌。在這方面,諾華(Novartis)藥廠發明了一個叫Imatinib的藥(商業名稱Gleevec),去干擾液酶物流,從而抑制癌細胞的增生。不過,Gleevec的治療功效會隨時間下降,因為癌細胞能產生抗藥性,更甚者,是骨髓能製造白介素七(IL-7),幫助癌細胞對抗藥物(Genes Dev. Vol.21 pp.2283-2287)。

  那該怎辦?方法是走回頭路,借用早前在胚胎時用的一個防癌機制,叫組織蛋白去乙醯酶(Histone Deacetylase, HDAC)。這機制在出生時已被鎖上,須重新開啟。默克藥廠已研發出一個這樣的藥,叫Vorinostat(商業名稱Zolinza),能協助Gleevec,迫使癌細胞自滅(Blood Vol.101 pp.3236-3239)。

Thursday, December 06, 2007

最終的消脂藥

  在二十多年前,抽脂(Liposuction)的手術曾大行其道。這手術又叫Illouz Method,基本上是像用吸管喝流質的食物,先將一些特定的液體注入目標範圍,然後藉著一個管(Cannula),利用真空原理,將皮下的脂肪吸走。不過,抽脂可以衍生嚴重的後果,最大的危機,在於干擾甚至傷害體內其他組織,尤其是血管;再者,若小顆的脂肪在手術中誤打誤撞進入了血管,很可能會堵塞了心臟上的冠狀動脈,從而引致心肌梗塞。抽脂的本來目的,並非為整容,但亦有不少人想藉之改善外觀。有些外科整形醫生甚至想到,何不廢物利用,把肚腩的脂肪「南水北調」,搬上乳房,豈不可以同時收腰又豐胸?在理論上,用自己的脂肪,總應比較用一團人造的矽來得安全。這個看似是一石二鳥的整形手術,已經沒有人在做,因為行不通。「廢物利用」的結果,可以用四個字形容:極端醜陋!因為豐了胸的表面出現「一舊舊」、凹凸不平的現象,全不美觀;在乳房內部,移植的脂肪細胞在缺乏血液的供應下衰竭,引來一大堆後遺症。

  現代人對脂肪是敬而遠之。肉食縱使美味,吃時有犯罪感,吃後內疚,覺得好像是糟蹋了自己的身體。在這方面,有一點必須澄清:食物中的脂肪(甘油三脂),並不會直接成為人體的脂肪。它們進入消化系統,先被脂肪酶拆開,成為脂肪酸和甘油脂,分別被脂肪細胞(Adipocyte)吸收;之後在細胞內重組成為脂肪。所以,若要避免身體屯積脂肪,須想辦法攔途截劫脂肪酸,將其燒掉。在哪裏燒?在細胞內的能量工廠「粒線體」。在那裏,從脂肪酸取得的能量,會被儲存為能量分子(ATP)。當ATP的分量高企,會透過滿足素(Leptin)令食欲下降(Physiol. Res. Vol.54 pp.79-85),那便可以消脂兼瘦身。

  在燃燒脂肪酸的環節上,有一個叫維他命Bt,又名肉毒鹼(Carnitine)的健康食品,可以幫助粒線體操作。粒線體雖然像是一個焚化爐,但不是來者不拒。為了防止一些不適當的東西誤打誤撞進入,它設有兩重關卡(內膜和外膜),想進入者須有通行證。維他命Bt便是脂肪酸的通行證。

  雖然現在可以透過維他命Bt把來自食物的脂肪酸燒掉,但細胞尚可以由零開始,從最基本的成分「輔糖A」,製造出脂肪酸。因此,必須連這個漏洞也堵塞,才可以真正抑制脂肪的屯積。方法之一,是廢掉一個羥基裂解酶(Acetyl-CoA C arboxylase, ACC)。這是目前公認最終解決脂肪屯積的關鍵。在動物的模型實驗中,把小鼠的ACC廢掉後,小鼠變得精神奕奕,身材健美,完全不會有糖尿病(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104 pp.16480-16485)。

Wednesday, December 05, 2007

尿酸的好處

  痛風最直接的成因,來自尿酸(Uric Acid)的結晶。為什麼會結晶?當血液中的尿酸,分量高於血液的溶解度時,便會沉澱下來,形成晶體;晶體處於關節中,引致極大痛楚,是為痛風。有患者形容,不要說走動,連風在上面吹過也會劇痛。但原來尿酸對身體竟有好處。要解釋,先得拐一個彎。

  目前能對付癌細胞的工具,包括手術切除、電療(Radiation)、化療(Chemotherapy)和標靶療法。請注意,其中並沒有「免疫療法」。在二十年前,免疫界曾興奮過一陣子,因為學者在實驗中發現,若把小鼠免疫系統中的T型淋巴細胞,抽出來放在試管內,然後加入癌細胞,幾天之後,T細胞便會被訓練成為一些專門攻擊癌細胞的殺手T細胞(Cytotoxic T Cell)。在這時,若把這些T細胞注射進一隻患有癌的小鼠體內,進行所謂「免疫療法」,在四十八小時內殺手T明顯非常兇猛,可以殺死很多癌細胞。不過,這段時間過後,一切殺滅行動會慢慢靜下來。更奇怪的是,無論怎樣去「再培訓」,也不能透過T細胞去殺滅癌細胞了。

  「明明」T細胞有能力殺死癌細胞,為什麼會「有頭威,冇尾陣」?學者努力研究之後,分成兩派。支持免疫療法者的看法,認為殺手T細胞並非是最鋒利的一張刀;最能殺滅癌細胞者,乃自然殺手T(Natural Killer T, NKT)。至於反對免疫療法者,懶得聽什麼殺手T或自然殺手T的理論,總之,無效便是無效。為什麼會在開始時有效,之後無效?理由是因為T細胞容忍(Tolerance)了癌細胞的存在,假裝看不見。在這方面,除了癌能夠令T細胞視而不見外,香煙中的氧自由基,也可以削弱吸煙者的免疫系統,令T細胞「看」不見敵人。

  原來,癌細胞有一能耐,能令骨髓中未成熟的巨噬細胞提早「畢業」。這些未成熟的細胞,簡稱MDSC,本應同心合力,與T細胞一起抗敵。但實際上,MDSC反而向著T細胞分泌一個叫過氧亞硝酸鹽(Peroxy Nitrite, PN)的東西。這是什麼?是氧自由基與血管舒張素一氧化氮的合成品。T細胞表面有一些能辨別「自己人」和「不是自己人」接受體的酪胺酸,PN會將其廢掉;於是,令T細胞失去了分辨敵我的能力,也就開始失職了。

  身體其實有一個秘密武器,可以防止過氧亞硝酸鹽廢掉T細胞表面的酪胺酸。這個秘密武器就是「尿酸」(Toxicol. Appl. Pharmacol. Vol.156 pp.96-105)。原來腎臟之所以不太願意把尿酸排出體外,正正是因為尿酸可以保持免疫系統的警覺性(Nat. Med. Vol.13 pp.828-835)。

Tuesday, December 04, 2007

點指兵兵

  有一個遊戲,香港的小孩子一般都懂。一群人分成兩組互鬥,一組是兵,另一組是賊。誰人做兵?誰人做賊?先是人人伸出手,拇指豎直向上,一個小孩握成拳頭,套在另一小孩的拇指上,一個接一個,連成一條直柱;然後從上向下數,口念「點指兵兵,點著誰人做大兵;點指賊賊,點著誰人做大賊」。分組之後,可開始玩耍。在地鐵車廂中,站滿了人,大家圍著扶手鋼管,一人一隻手牢牢握著,由上而下,不下六七隻手。我有一個頑皮的想法,何不玩「點指兵兵」的遊戲?

  在細胞當中,被細胞核保護的遺傳物質叫DNA。DNA包含了極多的「藍圖」(又叫做基因〔Gene〕),憑之可以造出蛋白質。每一分藍圖代表了一個蛋白質。當細胞須要製造某一個蛋白質(例如胰島素)的時候,細胞會從胰島素的藍圖,「影印」一分副本,叫mRNA。之後,mRNA從細胞核進入細胞質;細胞質之中的核糖體,根據藍圖,能將胰島素製造出來。所以,簡單來說,從DNA到蛋白質,其中涉及的工序,包括轉錄一部分DNA,做成mRNA;然後從mRNA,再轉譯成為蛋白質。問題是,如何劃分「兵賊」?細胞憑的是什麼,以決定須要轉錄哪一些基因?這便觸及一個最基礎性的細胞管理工具,叫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它負責點指兵兵,決定選擇影印哪一些基因。

  一個細胞中,有很多種類的轉錄因子,例如刺激細胞增生的「雌激素轉錄因子」、令免疫細胞亢進的NF kappa B等。基本上,因應個別環境的情況,某些轉錄因子能促進細胞增生,而另一些則能命令細胞自滅。

  有一個轉錄因子叫叉頭(Forkhead)。「叉頭」這稱謂,起源於一個果蠅的實驗。在此實驗中,去了果蠅這個轉錄因子後,它的頭會變得像一把叉,故稱「叉頭」。「叉頭」主宰很多重要的細胞反應,其中一項,是幫助細胞應付有害的氧自由基。怎樣做?方法是去點指兵兵,在眾多基因中,先點出一些可以中和氧自由基的生物催化蛋白質(酶),例如「超氧歧化酶」,之後將其「影印」,再促成。

  一旦「叉頭」不能發揮作用,細胞會被氧自由基「燒」傷,從而開始衰老。什麼東西能廢掉「叉頭」?答案是一個叫AKT的蛋白質。它會在「叉頭」上貼上一個磷酸的標記,令細胞中的垃圾處理系統(又叫蛋白酶體〔Proteasome〕),將「叉頭」像垃圾般燒毀。那麼,又是什麼東西令AKT起動在先?是胰島素。因此,若經常吃得太多和太甜,會間接削弱細胞的自保能力(Proc. Natl. Acad. Sci. U SA Vol.104 pp.15899-15904)。

Monday, December 03, 2007

在植物身上種植

  一位南洋老華僑,談天說地,提及他年輕時剛到僑居地時的情況。那真是一個世外桃源,土人人口不多,天然的資源,怎樣也用不完。辦起事來,優哉游哉,從容不迫,好整以暇,慢慢的做,順著發展,自會水到渠成,何必揠苗助長?用的方法,匪夷所思。例如常用的一個鐵鎚子,木手柄壞了,要找另一根補上,照道理,免不了先要量度鎚頭中間空口的圓周大小,然後物色一段木頭,刨成合適圓周尺寸,插進鎚頭孔中,想辦法將它牢牢地定位,不能讓它在敲打時飛脫;凡此種種,你說有多累?土人的對策很簡單。找一株堅實的樹,將鎚頭掛上其中一根樹枝,掛得不算牢,但剛好能套上;之後不理它。過了幾年,樹枝生長得更粗更茁壯,填滿了鎚孔,不要說搖不動,真的要把鎚頭脫出來,可得用工具去剮去鑿,非費老大的勁不成功。至此功德完滿。把樹枝連鎚頭砍下來,裁至適當長度,稍加整理,是一根天然造成的完美鐵鎚。

  做任何事,也應從容不迫,太急往往會出問題。就以免疫反應來說,若免疫系統「擒擒青」,造出過量的抗體,就像是引爆了超乎所需的火藥,會傷及「自己人」,做成所謂「自體免疫」的症候。因此,免疫系統內有一個降火機制,利用一種監管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令每一個免疫反應,功成時即身退,將抗體報銷,以免殃及池魚。不過,病人自身雖然不會亦不應存放大量抗體,但大可以「乖乖地」接受「外來抗體」的療法。於是,藥廠一窩蜂生產各種抗體,例如,Genentech藥廠推出對付直腸癌的Avastin(學名Bevacizumab)、對付乳癌的Herceptin(學名Trastuzumab)、以及對付淋巴瘤的Rituxan(學名Rituximab)。在另一廂,Imclone藥廠也推出了對付直腸癌的Cetuximab(學名Erbitux)。到目前為止,FDA一共批出了十八種抗體藥。為了要應付市場的需求,Genentech藥廠生產抗體的成本,每公斤高達二千萬美元;另一方面,單是興建一間抗體工廠,平均需時五年。

  有沒有一個效率較快,耗資較低的方法?有。關鍵在於要放棄用動物細胞去生產抗體,而改用植物去「種」抗體。例如,上文說的Cetuximab,可以從粟米中提純,方法是把抗體的基因加入粟米的遺傳物質中(Hum. Antibodies Vol.13 p p.81-90);這樣做,可令生產成本降到每公斤八萬美元。除此之外,也有利用基因改造的煙葉去「種」有治療作用的蛋白質,以預防子宮頸癌(Vaccine Vol.25 pp.3018-3021)、及對付直腸癌(J. Biotechnol. Vol.108 pp.179-183)和黑色素 癌(Dokl. Biochem. Biophys. Vol.395 pp.104-107)。

Saturday, December 01, 2007

聒 噪

  有些現象,小孩子都有答案,成年人卻「耍手擰頭」,不知道。舉一個例,日出時雞啼,而且啼的只是雄雞,為什麼?這可不是個別地區的問題,因為全世界飼養的雞都是如此,牠們可沒有互相接觸,更沒有通訊,如何「約定俗成」?小孩子知道答案,因為中外都有童話故事解釋,但小孩長大之後,再也不相信。

  雞當然也屬禽鳥類,只是不大會飛;麻雀能飛,卻不會走,只能跳:又是一個難解之謎。各禽鳥之間,「方言」可能比人類中更多。相傳公冶長能聽得懂鳥語,敢情只限於他家鄉的鳥,若遣他往南美洲雨林,想必先要找靈格風惡補一番。每天早晨攜著雀籠去歎茶者,能否知道那些「畫眉」、「相思」想表達些什麼?其中有沒有一些比較深藏不露,大智若愚的,只聽不講?對此科學家有所保留。

  因為鳥類聽覺系統的音域非常有限,頂多只能去到11kHz。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在內,可以收到高達200kHz的高音。其中主要原因,是因為鳥類的耳朵只有內毛髮細胞(Inner Hair Cell),至於人的耳朵,除了內毛髮細胞,還有外毛髮細胞,後者含有一個叫Prestin的蛋白質,能將細胞拉緊和放鬆。於是,只要稍有風吹草動,Prestin會把音量低但音域高的嘶嘶風聲放大。所以,若外毛髮細胞基於某種原因令Prestin增加了,從好處想,此人大可成為「十兄弟」的「順風耳」;但從壞處想,會有耳鳴(Tinnitus)之虞。耳鳴的成因還有很多,例如可來自血管瘤,因此而導致的耳鳴叫Pulsatile Tinnitus。

  外毛髮細胞是擴聲器(Amplifier),能放大空氣的震動;內毛髮細胞則負責把空氣的震動轉為一束電流,傳達到腦,成為「聲音」。內毛髮細胞其實只是一個「中介者」。在它頂部的纖毛(Cilia)(又叫髮束〔Hair Bundle〕),在受到氣流觸動後,會「揭」開細胞表面的離子通道(Ion Channel),像打開了一扇窗,讓外面的鈣離子進入細胞;之後,鈣離子刺激細胞,在另一端(細胞的底部)分泌一個叫谷胺酸鹽(Glutamate)的神經傳導物,進一步刺激在內毛髮細胞旁的聽覺神經。這一連串的步驟,說時遲那時快,在幾十分之一秒內搞掂。

  魚、鳥和一些兩棲動物,可以隨時隨地補充死去了的內毛髮細胞,但所有哺乳類動物卻已完全失去了這能力。更值得擔心的是有不少藥物具副作用能令內毛髮細胞死亡,這包括一些抗生素(例如紅黴素〔Erythromycin〕)、化療藥(例如Methotrexate、Cisplatin、Vincrinstin)、利尿藥(例如Furosemide)。目前研究改善聽覺的重點,是想辦法開源,令一些非內耳毛髮細胞轉型(Differentiation)。

Friday, November 30, 2007

第二大傳染病

  全世界現在有多少人?大約六十六億,其中中國佔最多,超過十三億,但密度不及印度。印度雖只是十一億多,但每一平方公里有三百四十人,中國只有一百三十八。不要以為日本地方小因此人也不多。日本每一平方公里平均有一百三十人,這密度比起中國,只是略低。  有一個傳染病,大大話話,傳染了全世界差不多三分一人口。雖然這個病能潛伏很久,但每年因而致死的人,仍有一百六十萬,其中二十萬是愛滋病患者。這是什麼病?答案是肺癆。

  肺癆若發現得早,痊癒率可以高達百分之八十;但肺癆病並不容易診斷出來,因為九成的病人初染病時沒有咳嗽,也沒有痰,單憑表面看不出。肺癆病菌最會欺負人,因為一旦病人身體衰退,肺癆菌便會更放肆。到那時候,即使把目前最好的四種抗生素,包括Isoniazid、Rifampicin、Ethambutol和Pyrazinamide,一齊用上,都可能太遲。愛滋病者同時患上肺癆的特別多,約佔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約有一半因而去世。

  雖然全球約有二十億人染上這個病,美國的藥廠並不太熱衷發展新藥,因為大部分病人買不起貴價藥,不是生意經。莉莉藥廠Lilly做得漂亮,反正賣不到好價錢,它把兩個Capreomycin和Cycloserine藥的製造方法,無償提供給南非的Aspen藥廠、印度的Shasun藥廠以及俄國的SIA藥廠。另一方面,比爾蓋茨(Bill Gates)和他夫人Melinda的基金,捐出了一億三千萬美元給一個慈善團體,叫肺癆病藥物發展全球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TB Drug Development,簡稱TB Alliance),由後者推動大藥廠去研發新藥。

  到目前為止,格蘭素(GlaxoSmithKline)、拜耳(Bayer)、輝瑞(Pfizer)、諾華(Novartis)、Astra Zeneca和Sanofi-Aventis都答應助一臂之力。比方,拜耳藥廠和TB Alliance聯手做了一個新藥的臨床測試,這藥叫Moxifloxacin;輝瑞則著力改良Rifampicin,改良版叫Rifabutin。

  在推動全球抗肺癆的運動上,尚有一個叫制止肺癆夥伴(Stop TB Partnership)的國際組織,正在積極尋求一個比卡介苗(Calmette-Guerin)更好的疫苗。在這方面,全球首屈一指的肺癆疫苗研究中心,也就是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Statens Serum Institut(SSI),發明了一個叫HyVac-4的疫苗。在另一邊廂,英國牛津大學在Wellcome Trust贊助之下,研發出一個叫MVA85A的疫苗,現正在南非做第二期臨床測試。

Thursday, November 29, 2007

能和則興

  宗教與香燭連在一起,古今中外如是。廟宇7教堂中香煙燔燎,令人肅然起敬;然則對神明而言,有何好處?《封神演義》中有最直接的答案。哪吒死後,魂魄杳冥飄蕩,太乙真人教他,央求母親建一座哪吒行宮,「受香煙三載,可立於人間」,既成得身體,又可托生天界。

  常言道:「窮算命,富燒香」,貧至極端時,不免焦躁,想算一算為何如此,尚有多久才能脫離苦海。《錦繡良緣》一劇中,窮極的主角問天:「難道令我成富翁,會壞了祢的大事?」(Would it spoil some vast eternal plan, if I were a rich man?)富有的人,只怕失去所有,看得開的,拿極小部分財富出來預先打點一下,向冥冥中的主宰求福,免不了燒一點香,通通關節。

  進廟燒香拜神,是善男信女的基本動作;不過,到底為什麼拜神時要燒香,可能十名信眾中,有九人都不知其所以然。從一個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打坐冥想時燒一柱香,可能更快得著(Enlightenment)。其中的關鍵,是隱藏在香煙中的一個氣體,叫硫化氫。大腦中有一個叫海馬區(Hippocampus)的神經組織,它主要負責的,是把學習了的東西「燒一隻碟」,也就是存入記憶,用一種叫長久電位(Long Term Potentiation, LTP)的功能,把過程記下來。在打坐冥想時,吸入了硫化氫,能幫助整個腦記憶系統進入LTP的狀態(J.Neurosci. Sci. Vol.16 pp .1066-1071)。可能這可令靜坐者對事物有深一層的感受,從而「得著」。

  很多人喜歡浸在溫泉中思考。原來,溫泉水中散發的味道,部分來自硫化氫,硫化氫能抑制下丘腦(Hypothalamus)分泌一個會促發緊張的賀爾蒙,叫CRH。因此,浸溫泉時吸入了硫化氫,便能令自己放鬆(Ann. NY Acad. Sci. Vol.917 pp.638-646)。有一些人緊張時會下意識地找一些甜的零食來吃,因為甜味,即使是來自代糖,也能抑制下丘腦分泌CRH(Endocrinol. Vol.148 pp.1823-1834),對神經緊張有消解作用。現在不少大酒店及商舖的櫃台上都放了一大盤薄荷糖或果汁糖,用意除了討好顧客外,也為了安定他們的情緒,大家和氣,能和則興。

  有一種叫「龜息」的健身方法,可能與自然界中的冬眠(Hibernation)和夏蟄(Aestivation)相似,也就是整個身體的新陳代謝進入一個靜止狀態。學者發現,原來硫化氫是促發冬眠、夏蟄的因子之一。用保健的角度來看,由於硫化氫能穩定細胞內一個叫p53的監察機制,於是會令癌變了的細胞,逃不出p53的(監管)法網,最終不免自滅。這可能便是龜息療法最大的好處。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07

副刊專欄

  有道是「瓜田李下」,有些時候是過猶不及,「無私顯見私」;更有些時候,「無絲有線」。在這句說話中,絲是指「私」、線則是「嫌」的雙關語,意思是,縱是沒有隱私,也有嫌疑。這個「線」字可不能隨意亂用。有一張報紙,在地鐵站遍登廣告,曰:「若然未報,條『線』未到」。撰稿者可能以為是幽默,但對報紙本身而言,不但不好笑,而且正中要害。  先從字面看。傳媒報道,不能只靠「線報」,忽略了沒有報道的,就賴「條線未到」。其次,傳媒須有公正立場,不可以做「扯線公仔」,或是他人的「線抽傀儡」,像是《芝加哥》一劇中,傳媒被有意誤導輿論的律師玩弄在股掌之中。還有,報紙在「社論」立場上,可以加進一條線,例如「底線」,以評論孰對孰錯,正如英語所說的where should the line be drawn(應該在那裏劃分界線);但在「報道」方面,則必須照事實真確地披露,既不得加油添醋,更不可劃一條線,偏向某一局部;這是報紙的公信力所在。若將「報」與「線」掛勾,豈不是說報道中有取捨?

  不少處理公關媒介的人,創意有餘,功力不足,在文字方面,尤為淺薄。如果想要用「語不驚人誓不休」的方法,甚至一些刻薄的說話,以求「出位」,有很多選擇,不須亦應該避免shooting oneself in the foot,所謂「自己插自己」。

  最容易導致細胞癌變的上皮細胞(Epithelial Cells),內裏也有一些「公關」蛋白質,在不同的工序系統上,處理內外訊息。比方,有一個叫IRS的蛋白質,在芸芸眾「生」中,懂得「碼住」上游的催乳素,再透過下游的一組激酶,促使乳腺細胞製造乳汁。IRS又能接觸生長賀爾蒙,刺激乳房發育。這都是IRS正常的公關工作,但一個不小心,可以弄巧成拙。

  胰島素可以催谷IRS,後者則會保護一個反自滅,叫Bcl-2的蛋白質。用較淺白的說話解釋:癌屬「不健全」的細胞,本來身體中有機制對抗之,令不健全細胞「自殺」(也就是「自滅」)。但糖尿病人有胰島素抗拒(Insulin Resistance )的徵狀,血中高企的胰島素很容易會干擾自滅機制,從而保護癌細胞。最麻煩的是,當IRS「唔覺意」策動一個叫Beta-Catenin的細胞增生機制時,可會令乳腺細胞癌變。怎樣策動?例如一些女士在停經後,服用雌激素補充劑。由於劑量往往過多,超額的雌激素,透過這些「公關」IRS,會驅策Beta-Catenin,進而引導細胞增生;不正常的細胞增生,動輒引致癌變。在這裏要再次叮囑各位,雪蛤膏含有生物作用強大的雌激素,近乎「藥」,不能掉以輕心,當甜品天天吃。

Tuesday, November 27, 2007

芝麻開門

  人的舌頭可以分辨五種味道,分別是酸、甜、苦、鹹、鮮(Umami),特別能辨認「味精」谷胺酸鹽。而除了味覺神經,身體還有視覺、聽覺、嗅覺和其他觸覺神經。雖然這麼多的神經,但只有一個傳導(神經)感覺的方法,叫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

  我試簡單解釋。貼著神經細胞,有一層離子,來自一種金屬,叫「鈉」。鈉從哪裏來?主要是食鹽。鹽是鈉離子和氯離子雙併而成,所謂「氯化納」。當味覺神經或嗅覺神經受到一些化學物的「觸發」,外層的鈉離子便會進入神經細胞。以視覺神經而言,觸發的媒介是光;聽覺神經的是音頻;觸覺神經的則是壓力。鈉離子怎樣進入?是透過一種很特別、形狀像喇叭的通道,又叫「鈉離子通道」。因此,若是想要抑制神經反應,只須封死鈉離子通道,便什麼感覺都沒有了。牙醫在補牙或拔牙前,注射一針叫Lidocaine的麻醉藥。Lidocaine的功能,正正是滲入神經,之後,在神經細胞裏面,進駐在鈉離子通道的入口處。這樣一來,鈉離子走不進,所有可能會引發痛感的程序都因而腰斬了。

  麻醉藥的功效雖是止痛,但是一般只用於「有所為而為」的場合,例如給一些要做手術的病人,藥的分量先計算好,手術完了,藥力也到時間消失。如果要減低偏頭痛、經痛或關節痛,出發點不同,措施自須有異。痛可以分為急性痛(Acute Pain)和慢性痛(Chronic Pain)。急性痛的痛感,過一陣便消失了,例如大力拍我一記,只要是組織內沒有受傷,很快就再無感覺。順便一提,辣不是味覺,是痛覺。舌頭能感覺味道,但正如身體其他部分,也能感到痛;至於身體其他部分,卻不能分辨甜酸。有一次我幫媽媽把一大碗指天椒切幼絲;切完後,接觸過指天椒的手指痛了好幾天。相信各位都曾有過類似的經驗。

  在典型的慢性痛中,痛感源自一個慢性痛接受體(Nociceptive Receptor)。它主要是一個叫TRPV1的離子通道。正如上文所說,只要能阻塞這個通道,便不會覺得痛了。最有效的方法,是阻塞通道的內部,而不是單單在外面「擋駕」。在10月出版的《自然》學報(Nature Vol.449 pp.607-610)中,一組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員報道說,有一個妙計,用之可以更能止痛。原理很簡單,就像酒店門口設一個開門的接待員,客人一到,不用推門,長驅直入。方法是先用辣椒素(Capsaicin)撑開TRPV1離子通道,之後,送一個叫QX-314的化學物進入神經細胞。QX-314穩坐於TRPV1離子通道內,從裏面封死TRPV1。這樣,便不會覺得痛了。QX-314是何方神聖?是上述麻醉劑(Lidocaine)的改良版。

Monday, November 26, 2007

乙醯半胱胺酸

  我們的舌頭,除了能辨別各種酸、甜、鹹、苦味道,還能感覺到鮮(Umami)味。鮮味來自什麼東西?主要是谷胺酸鹽(Glutamate),它是令海帶湯很「鮮」的成分。早在1907年,一位在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員Kikunae Ikeda,在海帶湯中找到了一種「好好味」的成分。他叫這味道做Umami。化驗後,發現它原來是一種天然胺基酸,叫谷胺酸,是構成蛋白質二十種基本成分(胺基酸)其中的一種。雞湯之所以會「鮮」,也是因為在高溫下,雞肉(蛋白質)釋放出谷胺酸。他於是靈機一觸,想到可以從此把「鮮」味包裝出售。不過,先得解決一個技術上的小問題。原來,谷胺酸不太能溶於水,往往不能直接將「鮮味」化入食物中。拆解方法,是將谷胺酸轉為水溶性的谷胺酸化鈉(Mon Sodium Glutamate, MSG)。Ikeda成立了味之素(Ajinomoto)公司,出售MSG,發了大財。蛋白質本身是一長串的胺基酸。除了谷胺酸,尚有另一種胺基酸叫半胱胺酸(Cysteine)。半胱胺酸有一個很有趣的特性,它很容易與另一個半胱胺酸貼在一起。於是,假如有一長串的胺基酸(蛋白質),而其中排行第十和第三十是半胱胺酸,這一串的胺基酸便會「摺」成一個U字,因為這兩個半胱胺酸會互相走近,然後緊緊貼在一起。

  當肺腔中的殲滅細胞去攻擊肺癆菌時,殲滅細胞分泌出大量酶,將一些細菌斬開一碌碌。在一碌碌蛋白質上的半胱胺酸,像磁石般,會錯綜複雜地互相「串連」,整體成為一堆濃痰。所以,所謂化痰藥(Mucolytic Agent),基本上是將那些聚在一起的半胱胺酸扯開,再在黏性很高的位置加一個氫,達致所謂還原作用(Reduction)。用什麼藥?可用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 Cysteine,NAC)。

  有一位讀者很擔心他叔叔的健康,因為叔叔患有肺氣腫,每天都要吸霧(Nebulized Aerozol)。我建議在霧中加入NAC。我的用意是,借NAC強烈的抗氧化能力去抑制肺腔內的殲滅細胞,減低它們分泌出來的氧自由基,從而挽救肺小泡,減低肺氣腫。不過,病人的主治醫生不以為然,認為NAC只是一個化痰藥。我同意必須跟隨主診醫生決定,但不妨參考北京協和醫院中國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有關NAC對肺氣腫(又稱為「慢性阻礙性呼吸系統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療效的報告(Chin. Med. J. Vol.117 pp.1611-1619)。NAC其實有多種用途,十分有益處。它是急症室醫生用來搶救急性肝衰竭的藥,又是一個消炎、挽救肝硬化、干擾癌細胞擴散的健康食品(Cell. Mol. Life Sci. Vol.68 pp.6-20)。

Saturday, November 24, 2007

基因切割

  占士邦拿著手提公事包,走進電梯,隨便放在腳邊的地上,在傍原來已有另外一個一模一樣的手提包。在步出電梯之前,他隨手拿了別人的那一個,對方毫不知情。這個橋段,在很多電影中都有,一般稱之為「偷龍轉鳳」。我曾想過,龍與鳳的外形迥然不同,如果說以鳳換龍,只適合形容類似「以蘋果易橙」的手法。換言之,明目張膽,公然更換。如果是憑相似的外表但不同的內容瞞騙別人,只能說是以假亂真,或偷樑換柱。

  今年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得獎的題目,正正是有關偷樑換柱的方法,對象是細胞中的基因。我試簡單解釋其中步驟。首先,確定一個目標物,例如轉化生長因子(TGF),之後,從胚胎細胞中「摷」出TGF的藍圖(基因),再用一個假的更換之。結果,從這個胚胎生出的小鼠,永遠不能製造出TGF。這是一個「砌低」基因的手法,又稱為Knockout(取掉)。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我們可以憑小鼠失去某種基因後的表現,知道該基因原來的用途。舉例而言,假如這種小鼠在失去製造TGF之同時,也失去了結痂的能力,我們便可以推論,原來TGF是一個協助小鼠結痂的基因。

  科研者能隨心所欲,點名廢掉某一個基因;這好像是在天方夜譚,但在技術上,毫不困難,關鍵在於一個叫CRE-LOX的設計。在未說明什麼是CRE-LOX之前,先要介紹一個有關基因交換(Recombination)的概念。基因交換的例子俯拾皆是。比方,一個嬰兒遺傳了母親的黑眼睛,原因是在受精的卵子內,來自母親(主宰黑眼睛)的基因,「踢走」了來自父親(主宰藍眼睛)的基因。在分子生物學的層面,這天然現象叫特定位置基因交換(Site Specific Gene Recombination, SSGR)。在八十年代,美國杜邦(Du Pont)化工的研究員,從一個病毒內找到一個可以主宰SSGR的方法,那就是上述的CRE-LOX。CRE是一個生物催化劑(酶),叫交換酶,它能夠將一個遺傳物質切開,之後接上另一段。至於在哪裏落刀,CRE憑的是一小撮遺傳物質(叫LOX)的標點指引。

  倘若科研者想廢掉胚胎細胞中的TGF基因,可把一個錯體的TGF基因塞入一個病毒中,然後用它去傳染胚胎細胞。當胚胎細胞同時有一個正常及一個錯體的TGF基因之時,它們會很自然地攬在一起。由於在錯體基因的前後都有LOX的標記,CRE便手起刀落,用錯體的TGF基因換進(Knock in),取代正常的基因。現在一些抗癌藥,本身是一個來自小鼠的(蛋白質)抗體。為令病人的免疫系統不加以排斥,可用人的標記,換走在小鼠抗體基因中屬小鼠的標記。

Friday, November 23, 2007

非小細胞

  有些動物只能在陸地上生活,另外一些動物過日子非在水中不可。在兩者之外,尚有水陸兩棲的,例如蛙。同樣,有些細菌必須依賴氧氣,有些卻絕對不能沾到氧氣(Obligate Anaerobe),另有些則是無所謂。至於人類,不用說,我們依賴氧氣的程度,是分分鐘需要它,一旦缺失,縱使不馬上死亡,也會有「醫返都殘廢」之虞,因為動輒會成為植物人。

  氧氣可以幫助細胞從糖和脂肪中,榨取能量;追本溯源,大可以是「無心之得」。有人臆測,在二十億年前,有一種可以利用氧氣生產能量的原始生物,做了一個聰明的決定,走進一些所謂「真核細胞」(例如動、植物的細胞)內寄居。就是這樣,細胞內出現了粒線體,也就令細胞開始有能力,可以利用氧氣製造能量分子。為了保持氧氣供應,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一個叫「肺」的器官,就像地鐵的抽氣通風系統一般,成為身體中統一的通風設備,氧氣物流的集中地。

  在細胞的層面來看,肺像一株很大的葡萄樹,有樹幹(氣管)、大樹枝(主支氣管)、中樹枝(分支氣管)、小樹枝(小氣管)及葡萄(肺小泡)。肺小泡的特徵之一,在於它有一層非常薄的膜,上面保持濕滑,以便空氣中的氧氣能溶在黏液中,之後滲透入肺小泡上的微絲血管。在這方面,黏液本身的表面張力,足夠擠破薄皮的肺小泡。因此,肺小泡上的上皮細胞須不斷分泌一些表面活性物質(Surfactant),去減低黏液的表面張力。順便一提,這也是嬰兒「瓜熟蒂落」的原動力。原來,一旦胎兒的肺組織可以分泌一種叫SP-A的Surfactant,也就是說,能夠獨立呼吸,不必依靠臍帶之時,過量的SP-A漏到了羊水,刺激在羊水內的免疫巨噬細胞分泌白介素一(IL-1),後者會令子官收縮;於是,胎兒告訴母親,我可以出世了(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Vol.93 pp.113-119)。

  由於肺中有幾百萬個肺小泡,每個肺小泡充斥著微絲血管,因此一些能刺激中樞神經的東西(例如「尼古丁」Nicotine)一旦去到肺部,很快便能上腦。尼古丁來自香煙,結伴同行的,還有至少六十種致癌物質;久而久之,可令肺內的上皮細胞癌變。不說不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肺癌是所有癌症中最大的殺手(排其後者是胃、結腸、肝、乳、食道、子宮頸、胰和前列腺癌)(CA Cancer J. Clin. Vol.55 pp.74-108)。尤其甚者,由於很多香煙轉「淡」,煙民「不夠喉」,漸漸習慣深深地吸,把煙送達肺的深處,因而衍生了非小細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這些所謂非小細胞,原來就是肺組織分泌黏液及上述表面活性物質(Surfactant)的細胞。

Thursday, November 22, 2007

微型的開竅

  從前「廣東」的英譯是Canton,所以廣東人、廣東話都是Cantonese。但若是仔細地考究,「廣東」這兩個字的讀音,與Canton並不大相同,甚至可以說是甚有分別。比較相近的譯音是Kwongtung,是按照粵音拼出來的;依普通話的拼法,則是Guangdong。然則Canton這個字從何而來?我的猜想,是源自外國早已有的Canton一字。這個字的意思類似縣、郡、市,是地方劃分的一個名詞。在歐洲例如比利時、美洲例如加拿大及厄瓜多爾,都有用這個字。瑞士在十五世紀時原是十三個小國家,每一個是獨立的Canton,邊界清楚劃分,各自為政;現在統一成為一個國家,但仍有用到這個字:全國現劃分為二十六個Cantons,意思再不是「國」,卻類似美國的「州」。

  香港人叫粵語做「本地話」,英文為Punti,現在香港的警察及法院仍沿用這名詞。這種稱謂,相信是有別於「客家話」,因為香港的原居民,其實是客家人,故此有「客家佔地主」之說。在國內兩廣甚至南部各省,一般人稱粵語為「白話」,這可莫名其妙了。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解釋。這解釋來自「白話文」,相對「文言文」。可能現在全國都用普通話;而普通話的特色之一,是文字和口語統一。廣東語只是用來講,不是「文言」,故稱之為「白話」。

  其實說話之目的,自是為傳遞訊息;若非發明了留聲、錄音的機器,話說了之後,就在空氣中消失。這兩者在人體中,好比是神經與腦,分別傳導訊息和主管記憶。

  如果神經細胞的身體像皮球,在比例上,它「手腳」(觸鬚)的長度,可以由一個地鐵站拉到下一個地鐵站。細胞又長又細的觸鬚(叫軸突〔Axon〕)要接觸的,是其他神經細胞(像樹枝般,網狀)的樹突(Dendrite)。比方,一個坐落在腹脊髓骨的神經細胞,上接大腦細胞,下接另一個伸到大腳趾的神經細胞;只須三個細胞,便完成了一個神經傳遞系統。那麼,傳遞的訊息其實是什麼?是電流?只說對了一半。原來,上游細胞與下游細胞並沒有正式的「肢體接觸」。上游細胞透過各種叫神經傳導物的簡單化學物,「撻」下游細胞的電流。訊息是以「電流——神經傳導物——電流——神經傳導物」這樣地傳送出去。

  為什麼神經傳導物可以像汽車開動引擎般「撻」一道電流?首先,從上游細胞分泌的傳導物,攬住下游細胞表面的接受體。接受體於是被「鉗」到變形(Conformational Change),像開花一般,打開一個像五片花瓣的離子通道,樹突外的帶電離子從而湧入,成為一道電流,奔向下一個神經細胞。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07

因果的呼應

  李柱銘在《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惹起了軒然大波;平心而論,傳媒一開始就犯了翻譯上的錯誤。文章題目〈China's Olympic Opportunity〉(中國奧運機遇),其中opportunity(機遇)一詞,應譯作「機會」。為什麼?因為內文整體著重趁時(機會),甚於趁勢(機遇):李柱銘在叫中國善用機遇(辦奧運)之同時,更呼籲外國把握「時會」的變化。在文章第一段中,他開宗明義,說布殊「應該利用未來這十個月,促使(press for)我國在人權……的改善」,意思明顯是「機會不再,時機莫失」。李柱銘建議要做的,是趨前對著幹(step up the direct engagement)(第四段)及不應等,須馬上開始(should not wait ... must start now)(第五段);換言之,要進取,不要坐失良機,趁奧運尚餘的十個月去「促使」。怎樣「促使」?他先指出(第七段),在美國及其他地方,已有杯葛奧運的活動(campaigns to boycott the Beijing Games),接著說「我鼓勵『支持這些舉措』的人」(I would encourage backers of these efforts)去考慮to consider在於中國可以仍有的(could still have)「積極性7正面的效果」(positive effects)。憑這些說話,他有沒有叫外國人趁時「做嘢」,做的又是「乜嘢」,大家可自行判斷。

  照理說,任何國家要做嘢,大可「想做就去做」,不必別人提點;但若有一些來自基層「呼應」的協同,可會是更「出師有名」。人體各種器官中都有一些具特異功能的細胞,例如胰臟中,有製造及分泌胰島素的乙型細胞。在這些功能細胞之間,充斥著一些非細胞的「基質」。這可以用西瓜來比喻:西瓜籽是細胞,而西瓜「肉」則是基質。基質內潛伏了一些成纖維細胞(Flbroblast),專門負責維持一個健全的基質,這包括分泌膠質(Collagen)。

  假如身體受傷了,傷口流血,血液在凝結時漏出的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會刺激傷口附近「基質」中的「成纖維細胞」增生,後者接著分泌幾種膠質,令受傷處「埋口」;但這只是權宜之計。「埋口」後,成纖維細胞會分泌一種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把傷口附近那些匆匆忙忙聚結的膠質溶解,重新整理。

  癌變(Tumorigenesis)會徹底影響基質;也可以說,基質可影響癌變。癌細胞擴散時,會借用MMP,把包圍住自己的膠質溶化掉。在這環節,癌細胞會分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去協助成纖維細胞增生;之後,這些基層細胞會轉過頭來,鼓勵癌細胞擴散。所以,可以說,兩者互相呼應,互為因果。

Tuesday, November 20, 2007

護肝兼抗癌

  大概從十多年前開始,坊間一些經營「健康食品」的商人,大力催谷一類號稱可以「提高免疫力」的商品,其中靈芝(Ganoderma Lucidum)、雲芝(Coriolus Versicolor)、舞茸(Grifola Frondosa)和蟲草(Cordyceps Sinensis)這四種真菌(Fungus),被譽為幾可延命的仙草,說是能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到底這種論點,有沒有其真確之處?答案是Yes and No,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

  所有的真菌,其實尚包括冬菇(Lentinus Edodes)、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雲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都有一個叫聚糖(Glycan)的標記,令免疫細胞一「看」之下,馬上知道是入侵的敵人。因此,小吃(菜中加進幾隻冬菇)可以令免疫細胞打醒精神,但一匙一匙的「精華」,則不但不是健康食品,反而會浪費免疫力,因為淋巴細胞被激起之後,不論是否能找到「敵人」施展其長,最終全部會落得一個自滅(Apoptosis)的下場。

  另有一說,「增強」了免疫,可以抗癌。那就是全然白費心機,因為癌細胞懂得借用一個口朵胺二氧(Indoleamine Dioxygenase),將來襲的淋巴細胞「熄火」。如果真的一定要用冬菇類的聚糖對付身體中的癌細胞,尚須同時飲一杯綠茶,借用其中的綠茶素(EGCG),把癌細胞的口朵胺二氧「金鐘罩」剝掉(Biochem. Biophy. Res. Commun. Vol.354 pp.1004-1009)。至於選擇服食蟲草或服食冬菇,就全屬個人憑自己經濟能力的取捨,正如廣東人所說,有錢佬大可以燒銀紙去煲白粥,煮出來的粥,與「透炭爐」所煲者不會更佳。至於孢子更屬一個有害的食物,因為其中全是遺傳物質,吃了之後,不出現痛風(Gout)才怪。

  講到菇,很多晨運、行山者在雨過天晴後,都會看到野外有很多野生菇,其中不少外型很像冬菇的毒菇,吃後會引致急性肝衰竭。在急症室,醫生的對策是注射一個護肝的藥(也是健康食品)叫乙醯半胱胺酸(Acetyl Cysteine, AC)。

  昨天談到細胞借缺氧促成因子(Hypoxia Inducing Factor, HIF),製造及分泌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以能呼籲附近的血管,生出微血管供應營養。癌細胞也是用此奸計,偷取營養以壯大自己。若要拆解,可服用AC。原來,癌細胞是借缺氧時衍生的氧自由基,去廢掉一個酺胺酸羥基(Prolyl Hydroxylase),從而保住HIF,再用HIF催生VEGF。上述的AC是一個強勁的抗氧化劑,能中和氧自由基,保住的,卻是酺胺酸羥基,也就能破壞癌細胞的HIF大計,令癌細胞慢慢地餓死(Cancer Cell Vol.12 pp.230-238)。

Monday, November 19, 2007

「氧化」之功過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身體既需要氧氣,也怕它的「氧化」功能;但在愛與怕之間,卻能充分利用它。利用之道,不限於以氧氣為原料,供應給自己製造能量,也用它的氧化(Oxidation)特性為手段,以達到各種不同之目的。

  以「氧化」為手段,打從胎兒已經開始。胎兒是外來者,因為自身一半,來自促使成孕的爸爸,在母體中「偷生」,不能讓媽媽體內的免疫系統察覺。免疫系統的天性是排斥所有外來者,視之為敵。怎樣偷生?胎兒出動吲口朵胺二氧酶(Indolefimine Dioxygenase),把一個簡單的胺基酸(叫色胺酸〔Tryptophan〕)氧化掉,這像是哈利波特披上了隱身袍,一下子在敵人眼前消失,令一些趕來追殺自己的T型淋巴細胞頓失所依。多虧這一招,自然界才有所謂「胎生」。

  不過,同一張刀,可以被醫生用來做手術救人,也可以被壞人用來殺戮,置人於死地。癌細胞也是憑這個吲口朵胺二氧酶,逃出免疫的天羅地網,自由自在 (J. Clin. Invest. Vol.117 pp.1147-1154)。幸好還有綠茶素(Epi Gallo Catechin Gallate, EGCG)能廢掉這一個酶,好讓免疫系統如夢初醒,看到正在礪兵秣馬圖謀舉事的癌細胞(Biochem. Biophy. Res. Comm. Vol.354 pp.1004-1009)。在這方面,中國人早已知其然(雖然未必知其所以然),籲孕婦不可多飲綠茶。

  胎兒之所以能苟且偷生,全靠一招「氧化」;因此,終其一生,搬弄「氧」技,成為賴以生存不可或缺的本能。舉一個例,細胞對氧氣的供應十分緊張,只要稍為出現不順暢的情況,馬上採取行動,要求中央「放水喉」。具體的做法是出動一個缺氧促成因子(Hypoxia Inducing Factor, HIF)。HIF兩位一體,分別有甲部分和乙部分,HIF alpha(甲)必須要孖住HIF beta(乙),才能走得進細胞核;之後,點名要求獨處在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提供一份有關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複印本(mRNA),好能在細胞核外(細胞質)的核糖體(Ribosome)中製造出VEGF。有了VEGF,也就能廣傳給附近的血管,要求血管生出微血管,把新鮮的氧氣源源不斷地供應給缺氧的組織。不過,細胞雖然有這個HIF的緊急措施,但它並不會隨隨便便啟動這機制(像滅火筒,不能沒有它,但最好不要用到它)。細胞一方面不停地製造出HIF Alpha, 但又立即用另一個酶(酺胺酸羥基酶〔Prolyl Hydroxylase〕)及一個叫Von Hippel-Lindau(VHL)的蛋白質,在HIF alpha身上,貼上一個「我是廢物」的標記,讓細胞內的蛋白酶體(Proteosome)將其溶解。

Monday, September 03, 2007

沒有理由的理由

  英國的法律體系中有一句說話: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anifestly seen to be done. 意思是說,「司法必須公正」自是無可置疑;但單單只是達到「公正」這要求,並不足夠,必須要能昭著地顯示出來,令人人可以見得到,公正才真的是做到了。這個概念是英系法制的基石之一。以刑事為例,審判的程序,是向世人交代,執法者(警方、律政司)說被告有罪,並不是信口開河,而是切切實實有根有據的,於是須「舉證」,審訊的程序也須「公開」;公開舉證,人人有知情之權。

   引申下來,刑事案是被告人的「個人騷」,他是主角,舉證圍繞他而進行,最終之鵠的是:「被告人是否罪名成立」。假如不成立,事情往往也就了結,除非有明顯的新端倪,否則不會重新展開調查。這引致有兩種偏激的說法。第一是:「審訊不是要想求出真相,只是控辯雙方的角力:控方要證實被告人有罪,辯方則反其道而行,令舉證不足;換言之,看哪一個律師更能幹。」另一來自受害者的親人:「我的丈夫死了,警方說查了一個徹底,結論是這被告人殺的。現在經過法庭審判,卻說被告人的罪名不成立。那算什麼?難道我的丈夫沒有死?」警方加上律政司加上法庭,要向世人交代;但交代的只是「被告人是否罪有應得」,不一定能令受害者沉冤得雪。

  《宋史》《岳飛傳》記載,韓世忠問秦檜,要秦檜交代,到底岳飛犯了什麼罪,答曰:「其事體莫須有」。「莫須有」,不一定要有,也有人解說:「也許有」;總之,不跟你說。

  病人問醫生:「為什麼這樣那樣?我是不是有病?這是什麼病?」醫生診斷下來,當有交代,但卻不一定對(當然診斷錯誤只屬極小數)。有沒有醫生說「不知道」的?當然有,世上疑難雜症多的是,醫生承認診斷不出,不肯去猜,未嘗不是好事,起碼不會武斷地叫病人入歧途,也可給病人有一個「另找高明」或「問多一個醫生」的選擇。

  也有些病,病因真的是「不知道」,醫生診斷的方法,是排他性(negative diagnosis)的,也就是說,不是這原因,也不是那原因,想來想去,莫衷一是,於是歸納為「莫須有」的一組。例子是突發嬰兒死亡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這是猝死,原因至今未完全解碼。不要怕,發生率並不算高(在美國的統計是10萬嬰兒中約50個),明天續談。

Saturday, September 01, 2007

糖尿病藥新知

  假如你吃過馬蹄糕,便會比較容易了解胰小島的形狀。胰臟的結構有點像馬蹄糕。其中的胰小島,又稱乙型細胞,像是糕中的馬蹄粒,負責分泌胰島素(Insulin);至於馬蹄糕的糕部分,則好像胰的別類細胞,叫甲型細胞,負責分泌胰高糖素(Glucagon)。胰島素的功能,是去刺激肌肉、肝、脂肪等細胞,安置一些葡萄糖接受體。有了這些接受體,這些細胞便能吸收血中的葡萄糖。一些患糖尿病的人,就正正是非常缺乏葡萄糖接受體。最早期的糖尿病藥,是莉莉藥廠( Eli Lilly)的胰島素。這個藥有一個缺點:注射多了,全身的肌肉細胞便會努力吸收血糖,以致在短時間內把血糖的分量降到谷底;結果,腦組織吸收不到足夠的血糖,便會「暈得一陣陣」。

  在2005年4月,美國的FDA批准莉莉藥廠出售一個叫Byetta(學名Exenatide)的糖尿病新藥。Byetta也是透過胰島素去降血糖,但沒有上述的缺點。若要簡單地解釋,須提及小腸分泌的一個叫GLP-1的蛋白質。

  小腸在消化食物及吸收營養之際,會分泌GLP-1去通知胰,叫它開始分泌胰島素。GLP-1是點到即止,很快會失去功能,因而令胰島素的分泌量不會太離譜,而且分泌的時間基本上配合消化7吸收的過程。更妙的是,GLP-1會減低胃的推動力,因而令人有「滯」的感覺,不想再繼續吃東西。因此GLP-1有一石二鳥之功:降血糖及抑制胃口。Byetta原是模仿蜥蝪的GLP-1,人工合成。為什麼要模仿蜥蝪?因為人的GLP-1很容易被一個叫DPP-IV的催化劑(酶)廢去功能,但蜥蝪的GLP-1則不受DPP-IV的影響,有效時間可以長一些。不過,Byetta有兩個缺點。一是它不能口服,糖尿病人每天須注射兩次;二是它會令人作嘔。

  如上述,蜥蝪的GLP-1之所以優於人的GLP-1,是因為後者很快會被自己的DPP-IV廢掉。默克藥廠(Merck)於是想到,何不製造一個可以先廢掉DPP-IV的藥,先下手為強,負負得正?現在研發出來了,叫Januvia(學名Sitagliptin),美國的FDA在2006年10月批准出售。各大藥廠不甘後人,也一窩蜂在發展抑制DPP-IV的藥,例如諾華藥廠( Novartis)今年3月向FDA呈遞一個叫Galvus(學名Vildagliptin)的申請。在今年7月, Amgen動用了3億美元,買入一間叫Alantos的小藥廠,也因為看中了一個研發中的同類概念藥,叫ALS 2-0426。

  其實,只要每餐吃到七分飽,便可以減低糖尿病。另一方面,即使不節食,若能戒掉甜品、汽水、薯條,身體便自然更健康。

Friday, August 31, 2007

蟾酥事件的啟示

  根據《中國醫學大辭典》,六神丸包含麝香4.5克、牛黃4.5克、冰片3克、珍珠4.5克、蟾酥3克、明雄黃3克。由於蟾酥具強心作用,六神丸不能隨便吃,更不能隨便多吃,須聽從醫生處方,病人若已有輕微的心律不正(Arrythmia),胡亂服這藥,隨時要送入急症室。

  醫生憑什麼去決定劑量?基本上,醫生要參考藥廠發表的藥物動力學資料。藥物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包括藥的吸收(Absorption)、吸收後身體的分布(Distribution)、之後會不會被(肝)轉化7代謝(Metabolism),及最後怎樣從體內消失(Elimination,小便、大便)。

  有人會說,中藥講究複方,西方的藥物動力學概念,是風馬牛不相及。錯矣。就以蟾酥為例,服後能令心房收縮後來不及還原,令不住地由心室泵出的血液,不能順利通過心臟,形成「心律不正」,最終可以因心衰竭死亡。有這般嚴重後果的藥,縱只是複方中的一員,其分量也不能忽視。用六神丸做例子,若不知道蟾酥在其中的動力作用,那怎能清楚應該每四小時吃一次藥,還是八小時吃一次藥?若是隨隨便便,無所謂,那便「死得人多」了。所以,無論是單方(例如人參湯)或複方(例如六神丸),若施以藥物動力學,會令藥廠把藥做得愈來愈好。部分中醫或會說,藥的分量,我有「分數」,也就是說,憑我的經驗,自有準繩。這像是將自己比作廚師,炒一碟牛肉,可以憑經驗加鹽,不須多研究,更不須慢慢量度。煮菜的味道不妨多試,累積經驗後取捨,但藥怎可以「估估下」?再以蟾酥為例,假如你買六神丸是要救自己的母親或孩子,你想不想知道合適的劑量?

  業界可能會質問,每一個藥方包含那麼多的成分,怎樣去「追蹤」?不錯,要追蹤並不容易,但至少可先用其中藥材著手。事實上,在中國和香港,已有很多學者非常認真地在分析每一個藥材,包括用藥物動力學來逐一測試。不信?可以上網看看中國科學院及復旦、浙江、中山這些重點大學學者的科研報告。有一些主要成分,例如當歸中的阿魏酸(Ferulic Acid)、黃苓中的Baicalein等,一早已被發表,甚至拿到了專利。我們若不大力提倡中藥科學化,外國藥廠可就老實不客氣,把中國數千年文化積累得來的寶物,據為己有。例如,從紅豆杉(Taxus Chinensis)提純抗癌藥Paclitaxel;從喜樹(Camptotheca Acuminata)發展出抗癌藥Irinotecan;從曼陀羅(Datura Metel)發展出鎮定劑Scopolamine;然後以百倍價錢,賣回給我們。

Thursday, August 30, 2007

亂晒大籠

  從報上看到一則藥物中毒的新聞。一位患了食道癌、「走投無路」的病人,誤信藥店職員的說話,服用了蟾酥,結果在兩小時後心衰竭去世。

  這個悲劇突顯了藥和食物的分別。一個人即使硬生生吞下四十隻熱狗,雖然整個食道以至消化系統會漲滿,但起碼不會送掉生命;但若一口氣吃下四十粒必理痛(Panadol),便會出現急性肝衰竭。這是因為任何藥物都有它的「有效劑量」和「毒性劑量」。一般西藥(除了抗癌藥),毒性劑量通常是有效劑量的30倍。在這一次的蟾酥事件中,病人吃的分量是有效劑量的的50倍,難免一命嗚呼。

  藥廠研發新藥,必須證明它的的成分和劑量不但具療效,而且沒有對人體有害的副作用,才能獲得批准上市出售;之後製藥時,更須完全按照最初批核的分和量。在第一輪臨床測試中,對象是一些身體健康的志願參加實驗者,藥廠給他們服用不同劑量的藥,比方,以10名為一組,分別施以1、3、10、30……倍的有效劑量,看看他們有沒有頭暈、心悸、噁心、出冷汗、呼吸不順、血壓暴升等等的徵狀。這個倍數,不是隨隨便便訂下來的。藥廠在申請做第一輪測試之前,必須先要證明做測試的相等分量,曾經用在動物模型實驗中,並沒有影響動物的心跳、血壓、呼吸量、呼吸頻率及中樞神經的反應。設置了這一個安全藥理學(Safety Pharmacology)的關卡後,便可以防止出亂子,否則世上窮到要拿性命去「博」的人大有其在,大藥廠用銀彈政策,不就可以在窮國家的人民身上為所欲為嗎?

  為什麼吃了過量的蟾酥,會引致突發死亡(Sudden Death)?這要稍稍說明心臟的功能。心臟的組成,包括兩個心室(上左、上右)和兩個心房(下左、下右)。先時心室收縮,把血液推到心房;之後輪到心房收縮,把血液推進血管。在前者發生之際,心房須在空空如也的狀況,才能接受心室泵出的血。現在,假設心室用一秒鐘的時間把血推進心房,心房又用一秒把血推進血管,心室便會在第1、3、5、7、9秒收縮,心房則會在第2、4、6、8、10秒收縮。若吃了過量的蟾酥,心房收縮後來不及還原,血液也就不能順利通過心臟,形成心律不正(Arrhythmia。當心律失去節奏,便會出現一個亂晒大籠的情況,叫Torsades de Pointes)。這時,心房完全不知所措,所謂Ventricular Arrhythmia,導致突發死亡。不說不知,除了蟾酥,吃石頭魚也要小心,因為魚的背鰭附有一種叫verrucotoxin的毒液,它可溶入湯水內,吃了會有Ventricular Arrhythmia之虞(Br. J. Pharmacol. Vol.151 pp.1198-1203)。

Wednesday, August 29, 2007

重型導彈

  今天在看一篇新刊登的科研報告時,突然回憶起30年前的包餃子大食會。那時我在研究院做窮學生,生活費全賴每個月250美元的津貼。幸好宿舍租金只是象徵式的100元,加上每星期六天、每天10幾小時的實驗室工作,根本沒有機會花錢,還能請一些比我更窮的同學吃餃子。吃餃子其實很便宜,買麵粉,加上菜和肉做成的餡兒,豐儉由人。大家圍著桌,齊齊做餃子,先是把搓好的麵團做成一條棒狀的麵條,之後用刀切成一吋左右的小塊麵團,再用趕麵棍碾壓成一張張的餃子皮,加進餡料包起即成,自己做給自己吃,別有樂趣。

  科研報告來自一組澳洲學者,內容是有關一個別出心裁的抗癌方法,其中涉及的方法,像是做水餃的麵團,將形狀像麵條的細菌,斬開一碌碌。

  怎樣去抗癌?賣一個關子,先說說一般用化療抗癌的方法。現在最常用的三種化療藥,分別是Doxorubicin(商業名稱Adriamycin)、Cisplatin(商業名稱Platinol)和5-Fluorouracil(商業名稱Adrucil)。這些藥都能干擾癌細胞增生的機制,但同時殃及池魚,把正常細胞的增生也一併抑制了。結果,病人的消化系統受傷,因而上吐下瀉,非常辛苦。更嚴重的問題,是令一些處於骨髓中的幹細胞生產紅血球、白血球的能力大損。於是,化療了一個月後,病人感覺極度疲乏,因為身體無法補充大量老化了的紅血球;同時,由於白血球的產量大跌,連最基本的免疫能力也隨之而消失。

  因此,目前抗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並非在於加強化療藥的毒性,而是怎樣才能瞄準癌細胞施藥。在這環節上,有些藥廠想出利用脂肪小泡包住化療藥,之後在小泡上安置一些能認出癌細胞的抗體,用它來導航,把一泡泡的化療毒藥投到癌塊上。不過,脂肪小泡有一大缺點:結構不夠堅牢,化療藥往往很容易滲出脂肪小泡而「出師未捷身先死」。

  現在有一些「心水清」的研究員,想到利用細菌本來已有的分裂增生機制,將其稍稍改變,把一粒香腸狀細菌的頭、尾切出來,做成形狀像湯圓,但完全不含任何細菌細胞質的小泡。這些結構如空殼的小泡,表面含有兩層脂肪,因此漏藥的可能性大大減低。研究員在細菌小泡上加上一條條的免疫抗體,抗體一頭可以黏住癌細胞,另一頭連在細菌上;細菌小泡中則攜帶了大量的化療藥,因此,便像是造出了一個一個超重型的導彈,只需小量,便足以炸死癌細胞(Cancer cell Vol.11 pp.431-445)。

Tuesday, August 28, 2007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懷孕有什麼徵狀?章回小說中經常用的說法是「眉低眼慢,乳漲腹高」。粵語片有它自己的一套,女主角一早醒來就作悶,甚至真的嘔出來,又因而愛吃酸的東西;於是觀眾都知道了,她已是珠胎暗結。

  作悶(Nausea)是胃部極不舒服的感覺,想嘔未嘔之間。大部分孕婦都有這情況,尤其是在早上剛起床之際,因為經過整夜沒有吃東西,身體在那個時段血糖水平最低;有人索性稱之為morning sickness(早上的不適)。這情況往往在懷孕後第一個月就出現,一般在四個月屆滿前會消失,當然也有例外。

  在五十年代後期六十年代初,出了一個新藥的大風波,害了上萬個胎兒;那新藥針對的,正是有關孕婦作悶這個似病非病的苦況。在未說這事件前,先得交代一下。在新藥研究過程中,藥廠一般會先用試管方法(In Vitro)和活體方法(In Vivo)篩選出幾個概念藥,然後從中挑選一個,在健康的志願參加實驗者(第一期臨床)及病人(第二、三期臨床)身上,測試藥力。

  活體法又稱為動物疾病模型實驗。除非有特殊的原因,九成以上的活體測試用的都是小鼠。選用小鼠最大的原因,是基於它的體重,因為劑量(Dosage)的計算,涉及體重。小鼠平均的體重才不過25克,因此只需用到十毫克的藥物,就足夠完成活體測試,過程簡而清,最符合經濟要求。不過,有一類藥是無法用小鼠去測試的,這便是止嘔藥,因為鼠輩們生理上都沒有嘔的機制。

  在六十年代,一間德國藥廠Grunenthal出售的一個叫Thalidomide的止嘔藥,在實驗測試方面工作做得不夠完善,不少孕婦服食後,生出發育不健全的小孩,輕則出世時沒有耳朵、手指等,嚴重的,甚至四肢不全。這藥當然馬上禁售。美國FDA於1962年特別立例監管,自此新藥研發中,必須顧及對孕婦的影響。

  Thalidomide真的一無是處?又不是。在九十年代初,洛克菲勒大學的一位Gilla Kaplan,發現這個藥可以治療痲瘋病人又紅又腫的皮膚,這本是一個無藥可治的病,叫Erythema Nodosum Leprosum;之後,一間叫Celgene的藥廠看到了其中商機,並進一步發現Thalidomide可以對付一種愛滋病人常患的肉瘤(Kaposi Sarcoma)。FDA在1998年7月批准Celgene以商業名稱Thalomid出售Thalidomide。之後,Celgene的研究員發現此藥還可以對付一種叫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的血癌(Blood Vol.94 p.603a)。

Monday, August 27, 2007

食物的副作用

  一個人年紀漸長,累積的經驗多了,在很多方面都理應會知所進退,包括懂得在飲食方面適可而止。但事實並非如此。路上見到的肥胖者愈來愈多,不但有肥佬和肥婆,連小孩子也一樣。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於食物的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偏高,比方,漢堡包、薯條、汽水等;另一方面,衣食住行中的食,相對來說是可以十分便宜,加上人人有口腹之欲,很難不放縱。當卡路里的收入(吃)和支出(運動)失去平衡,人便慢慢地胖起來。在保健的層面,糖尿、血管硬化、心臟病、中風、腎衰竭和癌有很大程度都是與食物過量有關。政府可以立例禁止在公眾場所吸煙,減少呼吸系統的疾病;但不可能禁止快餐店出售薯條或著令甜品店不售賣糖水。

  身體中的細胞大部分是各家自掃門前雪,除一些像巨噬細胞(Macrophage, M)的細胞外。M的工作之一是清理廢物,例如瘀血。不過,一旦遇到不常見、非我的東西,例如被煙油氧化了的「膽固醇」(正式的名稱是低密度脂肪蛋白〔LDL〕),在一口吞掉氧化了的LDL的同時,M會分泌一個叫白介素一(Interleukin-1, IL-1)的訊息,召喚其他的免疫細胞(包括殲滅細胞)去到現場「視察」,萬一真的來了敵人,殲滅細胞馬上行動,有理冇理,掃一輪機關槍(酶),殺「敵」之餘,也傷害了一些好的組織,例如血管。於是令血管壁中的平滑肌細胞增生,成纖維細胞促使組織結痂,最後便是血管硬化。

  巨噬細胞還有一個武器,叫瘤腫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如果吃得太油膩,小腸分泌激膽素(Cholecystokinin),導致胃呆,進而可因胃酸太多,造成胃潰瘍,胃壁於是發炎;巨噬細胞會分泌TNF,鼓勵胃壁的上皮細胞(Epithelial Cell)出走,造成一個癌變的現象,叫EMT(Mol. Biol. Cell. Vol.14 pp.1790-1800)。

  除了巨噬細胞能分泌TNF,脂肪細胞也會在「爆棚」(積聚了脂肪)後分泌TNF。原來,當血糖暴升後(例如吃一碗糖水),胰島素會令脂肪細胞將血糖轉為脂肪,儲存起來。脂肪細胞像一隻躉船,本來可以儲存大量的脂肪;不過,滿瀉後,會分泌TNF,叫胰島素「收聲」,造成所謂胰島素抗拒(Insulin Resistance)。胰島素從此失去功效,「無人聽佢支笛」,搞出一個糖尿病。

  糖尿病是引發心臟病的主要原因(Diab. Vasc. Dis. Res. Vol.3 pp.80-83);心臟病則是美國當今第一殺手,比癌症還厲害。

Tuesday, June 26, 2007

吃孢子的害處

  魚子醬與鵝肝、松露,合稱為「世界三大珍味」。最上等的魚子醬,來自裏海中鱘魚的魚卵,一般放入湯中或夾麵包來吃。台灣的烏魚子,切成薄片,用橄欖油略煎後,味道甘美,為上佳的下酒菜。

  不過,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吃太多這些魚子對身體並無好處;甚或對植物的種子,例如所謂「破壁孢子」,也不應掉以輕心,因為種子中不免有遺傳物質嘌呤(Purine),若血液在短時間內聚集太多嘌呤,它會被肝代謝,成為尿酸(Uric Acid),很容易引致痛風(Gout)、腎石,對男士來說,還有前列腺癌之虞。

  痛風不是關節炎,但痛的「度數」比關節炎更厲害。關節炎之所以痛,是因為包著骨的軟骨(Cartilage)不見了,於是,骨與骨在直接磨擦時產生劇痛。痛風的痛,卻是由於關節中多了一些來自尿酸的「沙」。當尿酸在血中的含量,超過它的溶解度,情況便有如加了十粒方糖在一杯咖啡中,多出來溶解不掉的尿酸便會沉澱。這情況經常出現在冬季,原因是當天氣轉寒時,關節部分特別經不起低溫,足趾和膝蓋特別冷,間接降低尿酸的溶解度。尿酸會在關節內沉澱為「沙」,造成劇痛。

  至於腎石,若血中含有太多的草酸鹽(Oxalate)、(檸檬酸鹽)Citrate、鈣或尿酸,都有可能導致腎石。現在有一個消解尿酸腎石的方法。在去年1月及今年2月,一組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者,發現桑椹和桑枝中的黃酮(Morin),可以令腎臟排走多一些尿酸(J. Pharmacol. Exp. Ther. Vol.316 pp.169-175; Drug Metab. Dispos. 2007 Feb 26 網上電子版)。香港現在有好幾間雜貨店都有桑椹出售。如果愛吃零食者,不妨視之為類以話梅、冬薑等的小吃。

  尿酸來自嘌呤,嘌呤是遺傳物質DNA的基本成分。對身體來說,嘌呤代表一些死去的細胞。當魚子或孢子令血液或尿液中的嘌呤分量暴升後,免疫系統免不了要到場了解一下情況,這就造成一個所謂發炎的現象,而尿液經過的前列腺,也成為重點調查的範圍。雖然前列腺本身未必會因損壞而發炎,但會因尿酸之故,無辜受到牽連,被免疫的巨噬和殲滅細胞分泌的蛋白酶破壞。最糟糕是很多男士完全不知道前列腺出了事。久而久之,在長期發炎、修補、增生的氣候下,前列腺便出現了癌變。

  尤其甚者,商人唯恐孢子的效力不夠猛烈,出盡辦法要把孢子破壁;結果,買來吃的人賠了金錢又折身。

Monday, June 25, 2007

借力使力

  天地萬物自然操作,盈虛有數。《文心雕龍》有道:「陰陽盈虛,五行消息,變雖不常,而稽之有則也。」月亮有時圓,有時缺,每天不一樣,但細心看清楚,雖然不常,原來其中隱隱藏有規則。把規則歸納起來,成了曆法;再引申開去,連其他天體也研究到,是為天文學。看天體如何運作,相較還是可行的事,但若想知道運作的原動力從哪裏來,卻絕不容易,這可能是永不可解之謎。

  人體中有不少機制,是「自然」運行的。所謂「自然」,其實不一定是完全自發的,總會有其起因,亦可稱之為原動力。以細胞為例。細胞中有一個「電池」,供應能量。如果能量儲備充沛,我們叫它做ATP,若儲備只是半滿,改稱ADP,全空則成為AMP。當一個細胞的能量儲備跌到谷底,AMP會刺激一個催化劑(酶),叫「AMP激酶」,命令細胞在表面安置多一些葡萄糖接受體,以便更有能力,也多了渠道,把血中的葡萄糖拖入細胞,在粒線體內燃燒,生產能量,之後儲存在AMP,令後者變回ATP。這個機制的原動力從何而來,我們不大清楚,但可以借力使力,利用它。因此,醫生囑患有糖尿病的人要多運動,如果懶得運動,步行也好,以便他們的肌肉消耗能量。細胞能量下降,催動上述機制,透過AMP酶去吸收血中的糖分,血糖水平乃可降低。有一個很暢銷的糖尿病藥Glucophage(學名Metformin),它能改善糖尿病的原理,也是基於這機制。不過,由於病者病況輕重不一,服用此藥必須小心,吃多了藥,往往會產生心臟方面的不良副作用。有兩種很普通食物的成分,不只可以借AMP激酶改善血糖,更可以消脂。原來,一旦牽動了AMP激酶,細胞便開始會很著急,要趕快張羅能量作補充。除了要開源(透過表達多一些葡萄糖接受體,吸納血糖),更要節流,換言之,把以前儲存的脂肪轉為能量。在這一個大前提下,不但會命令現存的脂肪細胞自我毀滅(Apoptosis),「奉獻」出儲存著的脂肪,更會抑制前脂肪細胞(Pre-Adipocyte)轉化為全職的脂肪細胞。這兩種食物成分是葡萄子素(Resveratrol)和辣椒素(Capsaicin)(Ann. N. Y. Acad. Sci. Vol.1095 pp.441-448;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Vol.338 pp.694-699)。更妙的是AMP激酶一旦起動,甚至可以令癌細胞自滅(肝癌:Cancer Lett. Vol.165 pp.139-145; 前列腺癌:Cancer Res. Vol.66 pp.3222-3229;皮膚癌:Food Chem. Toxicol. Vol.45 pp.708-715),因為AMP激酶會中斷癌細胞內一個叫elF2 alpha的酶,攔腰截斷癌細胞在增生時不可或缺的蛋白質(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Vol.340 pp.43-47)。

Saturday, June 23, 2007

倒米

  廣東人說「有嗰句講嗰句」的意思,是直話直說,直言不諱;但這樣做,往往會得罪他人,非常政治不正確。如果其中牽涉到損害別人利益,尤其是所謂「損人不利己」者,不少人便會選擇「厚道」,明哲保身。我須在此說一句對不起,因為我經常說一些「不中聽」的說話,例如呼籲讀者不要受一些廣告用語所騙(增加免疫),或所誘(消脂),或所嚇唬(排毒);不必花上幾千元去買冬蟲草,因為六元一両的新鮮花菇一樣了得;叫患有糖尿病及癌症者最好不要吃燕窩;叫女士戒吃雪蛤膏;吃金錢龜板不如服鈣片……諸如此類,可能令一些商人「冇啖好食」,用另一句廣東話形容,我是在「倒米」:人家竭力地在屯積從他人處取得的米,我卻幫倒忙,將搜集了的米替他們倒去。不過,我和Steven E. Nissen一比,便被他比下去了。他是一位心臟專科醫生。在2001年,當他在鼎鼎大名的克里夫蘭診療所(Cleveland Clinic)工作時,被美國藥檢所(FDA)邀請做顧問。他十分不客氣,叫默克藥廠(Merck)提供一個叫Vioxx的止痛藥的臨床數據。記錄顯示曾有一個抗癌臨床測試搞出人命。默克後來宣布回收Vioxx;之後,不但失去每年數以億計的收入,還要面對幾千宗官司。現在,Steven E. Nissen再一次發功,在《新英倫醫學學報》上,炮轟格蘭素藥廠( GlaxoSmithKline)的一個降血糖的藥,叫Rosiglitazone(商業名稱Avandia),說這個藥會影響服藥者的心血管系統(N. Eng. J. Med. 5月21日電子版)。他憑什麼得到這個結論?原來,他分析了這個藥的四十二個臨床測試數據(所謂事後分析〔Meta Analysis〕),之後,發現曾服藥者比沒有服藥者(指測試中那些服〔安慰劑〕Placebo的人),出現心臟病(Heart Attack)的機率增加了43%。

  話得說回來,也有人在「挺」Vioxx。德薩斯州大學安德遜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也是用Meta Analysis方法,發現Vioxx針對的一個生物催化劑(酶),叫環氧加氧酶二(Cyclo-Oxygenase-2, COX-2),是癌細胞(特別是乳癌細胞)藉以擴散到骨的工具。換言之,若非我們被Vioxx「可能帶來心臟病」這副作用嚇倒,大可以用它去抑制乳癌細胞的擴散(Oncogene Vol.26 pp.3789-3796)。

  在癌細胞表面,有一個癌專有的氧化酶,叫tNOX,它若受到抑制,癌細胞便不能生存。一組在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Purdue)大學的學者,發現一些止痛藥(例如阿斯匹靈、Ibuprofen、Naproxen,屬COX-1抑制劑),都能抑制乳癌細胞的tNOX,但卻不會干擾正常的乳腺上皮細胞(Mol. Cell Biochem. Vol.283 pp.159-167)。

Friday, June 22, 2007

人工血

  雨果(Victor Hugo)名著《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中,窮困的媽媽為了養孩子,實在沒法籌措,只好把頭髮賣掉。除了頭髮,身上還有什麼可以出售?從前有奶媽,剛分娩不久,自己孩子沒奶吃,要拿去換錢。窮人在走投無路時被迫打自己身體的主意,富足者難以想像。但富裕社會中同類的做法也並非沒有,例如出售精液。血是另一選擇,可能也最普遍,但處理不當,可以帶出多種染污問題,包括肝炎、愛滋等。若干年前,中國的血庫用金錢補償捐血者,現已改為「無償」,血庫也加強檢驗。這絕對是德政。

  血液當然重要;血庫收集了血,真的能救命。但血液是一個很難侍候的東西。首先,不是每個人的血都適合輸進另一個人的身體。紅血球表面有A和B兩種屬「抗原」的蛋白質。除了A型和B型,還有一個沒有A或B的血型,叫O型,再有一個有齊A和B的,叫AB型。血庫絕對不能輸錯血,否則後果很嚴重。除了血型方面的煩惱,還有紅血球壽命的問題。血不能久存,頂多只有一百二十天,但血庫只會冷藏六星期,以確保輸給病人的紅血球「年輕力壯」。第三層顧慮,便是上述的染污問題。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將血消毒。因此,血庫的最大支出之一,是花在檢定血液有沒有病毒或病菌。在一些愛滋猖獗的地方,例如南非,「乾淨」的血是鳳毛麟角,血庫十分希望有一天能夠有人工血可用,既不用擔心配錯血型,也不必冷藏,更沒有污染。戰爭中最是「死得人多」,人工血更是各國國防部渴求的戰略物資。

  第一代的人工血液,是把紅血球內的血紅素(Hemoglobin, Hb)抽出來,之後用化學方法,把三個Hb黏在一起,叫PolyHb。為什麼不能就直截了當把單一的血紅素作為人工血?因為單一血紅素的體積太小,在血管中走動時,很容易閃身進入了血管壁和內皮細胞之間的空隙。PolyHb是解決方法。血紅素天生可以抱緊氧氣,也可以抱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後者是血管用來舒張的信息。於是,當NO被血紅素抱緊後,血管失去了NO,跟著不由自主地收縮,令血壓上升。

  第二代的人工血,是將兩種可以中和氧自由基的酶(叫過氧化氫酶〔Catalase〕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黏在PolyHb上,好處是,輸血給心臟病患者時,這兩個酶可以中和破壞力強的氧自由基。至於第三代的人工血,是用一個人工的脂肪小泡,包住第二代的人工血。這樣就更像紅血球,可以大大延長逗留在血管中的時間。

Thursday, June 21, 2007

出師未捷

  輝瑞藥廠( Pfizer)在去年十二月四日宣布停止所有有關一個叫Torcetrapib的臨床測試。這一個決定令輝瑞損失了幾年的心血和約八億美元的投資,更嚴重的是影響到測試中的病人。為什麼這一個概念藥的不良副作用會在第三期臨床測試時才浮現?難道之前從來沒有一個「心水清」的研究員覺得有問題?或者,是否曾有人早知道,但為了保住飯碗而不敢「踢爆」?若真如此,藥廠得想想辦法去防止歷史重演,以保住資金和保障病人。

  在從前,每當研究部門於在研發新藥的過程中找到了新大陸(例如一個在動物疾病實驗模型上有療效,但尚在的概念階段的藥),便會功成身退,把發展新藥的任務交給發展部。發展部的第一件工作,是找一間有優良生產工序(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MP)的第二線藥廠,先製造一些試驗用的辦(sample),數量大約五公斤,然後送去一所有優良實驗程序(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GLP)設施的動物實驗室,開始進行短期、然後中期的毒性測試,以決定毒性劑量;再之後,申請做臨床測試。假如在臨床測試時病人出現不適,可得從頭再來,嚴重時甚至是整個測試須馬上喊停,所有投資也就泡湯。

  為什麼不早一點做毒性測試?沒錯。現在,美國的FDA、歐盟、日本的厚生省及一些藥廠聯盟,包括美國的PhRMA(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Manufacturers of America)、歐洲的EFPIA(European Fede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and Associations)及日本的JPMA(Japan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等,曾在一個叫國際和諧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上,奠定了一系列安全藥理的準則,要求藥廠必須在做臨床測試之前,明確知道將會測試的藥沒有副作用。具體而言,在呼吸系統方面,不能影響呼吸率及呼吸量;在心血管方面,不能影響血壓和心跳;在中樞神經系統方面,不能導致抑鬱和亢進。若然這三個系統出現上述副作用,該概念藥便不能做臨床測試。至於對消化和泌尿系統的副作用,例如減低腸的蠕動率和減低腎盂的過濾率,則會有一個諮商、討價還價的空間。有了這樣的準則,大藥廠便不能欺負窮國家的人民,用錢「買命」,測試一些號稱只有「一點點」不良副作用的藥。另一方面,藥廠也可以減少風險,不致因為某位高層人員偏愛某一概念藥而隻手遮天,之後在臨床測試時弄出人命。不過,這一來,藥廠內便肯定會出現兩幫人馬:一幫集中火力去推動新的概念藥,而另一幫負責加設安全關卡,令別人的心血,出師未捷身先死。

Wednesday, June 20, 2007

癌細胞的逃生伎倆

  從前的書店中,在收銀處的上方,設有一條空中通道,可達店內多個地方,原理像是大嶼山的空中吊車。這設施十分重要。在新學期前的購書高峰期,店員收了錢,放在這「吊車」上,一按掣,鈔票飛越人群,去到收銀處;點收妥當後,收條連找續沿原路回到顧客手中。現在有了電腦,這勞什子早已被淘汰。最常見的,是餐館中的終端機,樓面落單,廚房馬上收到訊息。但當然亦有一些小店,例如茶餐廳,仍是靠侍者寫「柯打」(order)。

  老式茶餐廳的落單過程,有一點點像細胞質(樓面)「柯打」細胞核(廚房)製造某一個蛋白質(例如揚州炒飯)。那一張列上揚州炒飯的單,叫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al Factor)。不同的菜式,要用到不同的轉錄因子。比方,當免疫細胞需要多一些白介素二,便會用一個叫NFAT的轉錄因子去通知細胞核;欲要抵抗素,用到的則是另一個叫PPAR的轉錄因子。

  轉錄因子只是一張單,貼在廚房某一個特定的地方。在細胞而言,這個地方是在遺傳物質的頂端,叫促進處(Promoter)。促進處的功能舉足輕重,因為,假如上面有太多雜物,轉錄因子無法置身其上,便無法通知「廚房」。那些雜物,大都是一種叫甲基(Methyl)的化學物;於是,干擾轉錄因子「柯打」的機制,我們稱之為甲基化(Methylation)。

  在兩種情況下,細胞會故意出動甲基去干擾轉錄因子。一種是當胚胎瓜落蒂熟,須要鎖上一些胚胎專有的機制之時。另一是當細胞須要「專門化」,化身成為一些有特殊功能。癌細胞盜用了這個機制,令自己可以逃脫被判死刑的命運。怎樣做?

  原來每一個細胞都有一套監察系統,以防止細胞癌變;一旦發現遺傳物質有異常的變動,會命令細胞自己了斷,也就是自滅(Apoptosis)。假如癌細胞先下手為強,用甲基干擾細胞製造自滅的蛋白質(叫Hypermethylation)便可以逃出生天,逍遙自在矣。

  有一種天然的化學物,叫EGCG(全名是Epi Gallo Catechin Gallate),可以熄滅癌細胞的Hypermethylation,保障細胞有一個健全的防癌機制。什麼東西含有EGCG?綠茶也(Mol. Pharmacol. Vol.68 pp.1018-1030; Cancer Res. Vol.63 pp.7563-7570)。

Tuesday, June 19, 2007

轉錄因子

  在今天的香港,要將一個小孩撫養成人,所耗的金錢可會是不菲。早一陣子,有一位知名女士說,平均支出達二百萬元。早兩天前亦有報刊披露,有一些以債券(Debenture)形式向家長募集經營成本的學校,其債券已成「搶手貨」,動輒以港幣百萬元計。這只是教育方面的支出,還有父母對子女不斷的照顧,實非金錢所能衡量,實際數字哪是區區二百萬元所能足以表達。結果是令很多夫婦不敢生育。

  在細胞的層面,製造蛋白質有點像生孩子,是個不能輕易做出的決定。製造蛋白質的過程,叫轉譯(Translation)。這是透過細胞內的核糖體(Ribosome),根據一段「遺傳物質」DNA「影印本」mRNA上的資料,把二十種不同的胺基酸拼拼湊湊串成。至於要不要製造蛋白質,這決定是由一些叫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來拍板的。比方,有一個叫NFkB的轉錄因子,它催動一些很重要的免疫功能,包括生產白介素一(IL-1)。IL-1是身體的「防衛軍」之一,是甚有效率的士兵,幫助抵抗入侵的敵人,例如細菌。可是軍隊的數量須適可而止。為了要小心控制IL-1的數量,NFkB會被「鎖」在細胞質;要待受到刺激,細胞才會用磷酸破鎖,釋放NFkB讓它進入細胞核,把IL-1的遺傳密碼影印一份。之後,mRNA走出細胞核,去到細胞質的核糖體報到,於是展開製造IL-1蛋白質的程序。

  有一種體積小如細菌的衣原體(Chlamdia),乃「蛀米大蟲」,它喜歡寄居在細胞內,不但「偷生」,也能造成損害。為了防止細胞的排斥,衣原體有一道板斧。它有一個生物催化劑(酶)叫CT441,能夠剪斷NFkB。於是,沒有NFkB去導演,IL-1這場大戲唱不成(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104 pp.2933-2938),身體也就擋不了多種敵人的侵襲。

  另外有一個叫STAT-3的轉錄因子,它在懷孕過程中負責保護孕婦的心臟。原來,由於孕婦的心臟要加班工作,它須有多一些微絲血管,以能取得多一些氧氣和營養。在這方面,STAT-3的職責,是增加一個叫超氧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以中和心肌在過度工作中產生的氧自由基。現在,一組德、美學者,發現妊娠前後出現的心衰竭(Peri/Post Partum Cardiomyopathy),源自孕婦的心肌細胞沒有足夠的STAT-3,於是,引致缺乏SOD下,令大量的氧自由基間接破壞催乳激素(Prolactin),後者的碎片抑制微絲血管增生,做成心臟肥大(Hypertrophy),最後甚至去到心衰竭的地步。

Monday, June 18, 2007

聯手進攻

  我現在工作的藥廠只有約八百名員工,與坐擁十萬員工的輝瑞( Pfizer)藥廠相比較,只是一個小不點。無可否認,小公司的人情味濃,但工作量則可以多幾倍。最近一連三個月特別忙,每天要早上六時回到公司,做到下午六時,周末也要上班。工作重心在於一個可以抗癌的激酶,差不多天天要和一班毒物學的同事開會,討論以這激酶為概念造成的一個止痛藥,尤其是服藥後可產生的副作用。因此之故,年假也被迫縮短,本來答應了香港電台電視部在4月回香港拍攝一個有關健康食品的節目,但由於實驗纏身,只能在5月中回港一星期,節目亦須縮水。談的題目有關七種健康食品,其中包括葡萄子素(Resveratrol)。

  從一個科研的角度來看,與葡萄子素有關的抗癌研究,十分熱門,根據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網址 www.pubmed.gov 上的資料,登在專門學術刊物上有關葡萄子素的科研報告,不少過一千一百份,它們異口同聲都說,憑一些在試管內的實驗,證實葡萄子素能促使癌細胞自我毀滅。例如一組在波士頓學院的學者,發現葡萄子素會迫死淋巴癌的細胞(Int . J. Oncol. Vol.29 pp.1561-1566)。其他的學者在前列腺癌細胞(J. Androl. Vol.28 pp.282-293);胃癌細胞(World J. Gastroenterol. Vol.12 pp.5628-5634);骨癌細胞(Free Radic. Biol. Med. Vol.41 pp.318-325);結腸癌細胞(Proteomics Vol.6 pp.2386-2394);皮膚癌細胞(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Vol.334 pp.223-230)的實驗上,都明確看到葡萄子素的抗癌作用。原來,葡萄子素可以令細胞中兩個抗癌的蛋白質(分別叫SIRT1和p53)聯手合作,之後,攻擊癌細胞的能力大增(J. Biol. Chem. Vol.280 pp.17187-17195)。那麼,是否癌症患者吃了葡萄子素後,癌塊便會縮小,甚至消失?可能,但未必。這其中有一個關鍵,試管終歸有異人體。原來,肝細胞在「排毒」時,會「唔覺意」把大部分的葡萄子素也排出體外。先要稍稍解說「排毒」。食物中很多古怪的化學物,都是一些油溶性的物質。為了要把這些油溶成分轉為水溶物質,肝細胞用的一招,是把它們硫酸化(Sulfation),之後排出人體。若要防止肝細胞將葡萄子素硫酸化,可在服葡萄子素的同時,服用另一個來自洋蔥叫五羥黃酮(Quercetin)的健康食品,抑制硫酸化作用(Int. J. Clin. Pharmacol. Ther. Vol.42 pp.488-495)。吃多了葡萄子素,有一個副作用。一組哈佛大學的學者,發現p53除了能抗癌,也能令皮膚的色素增加(Cell Vol.128 pp.853-864),令頭髮和乳頭都會黑一些。

Saturday, June 16, 2007

弄巧反拙

  通常我們只是有病時才吃藥,病好了藥也停了。但假使要應付的,不是乾淨俐落的一個病,而是糾纏不清、反來覆去的一種「不適」,又該怎辦?簡單的答案本來也是「好了就停」;不過,如果所謂「好」,只是「暫好」,不旋踵「不適」再現,那麼,一連串斷斷續續的吃、停、吃、停,整體上未免仍屬慢性chronic疾病,吃藥治不了本,但仍須吃以治標,那就產生了一個新問題,也就是:經常吃這藥,會不會產生不良副作用?在藥廠而言,在研發新藥中,如果發覺某一個尚在概念階段的藥在臨床測試時出現問題,自會叫停,否則縱是送檢,藥檢所毫無疑問也會否決申請。不過,假使副作用不是來自藥的單一作用,而是源於「經常服食」的累積效果,那就情況堪虞,防不勝防了。

  有一個叫Vioxx的止痛藥,在抑制止痛方面非常有效,令很多醫生認為它比阿斯匹靈更好,因為Vioxx沒有像阿斯匹靈那樣有能引起胃潰瘍的副作用。但後來竟發現這個藥不能長期服用,因為會引起一些心血管方面的嚴重副作用。結果,藥不能繼續出售,藥廠沒有收益之外,還面對大量訴訟。

  這真是「禍兮福所伏」,「治療」所帶來的「治癒」,本來是福,卻會引致另一個禍。再舉一例。當部分冠狀動脈閉塞後,醫生會建議病人做一個通波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的手術,簡稱血管形成術(Angioplasty)。所謂通波波,像是「通渠」,是在出現了硬化的狹窄冠狀動脈前方,插入一個尖頭、可充氣的氣囊導管。當導管到達狹窄的部分時,醫生遙控替氣囊充氣,把收窄了的動脈撑開,行動中須來回推動那個充了氣的氣囊。這便出大事,因為來回的動作,擦掉了部分血管壁上的內皮細胞。內皮細胞本來有把關的功能,在正常情況下,不許血液中的血小板凝結。但當部分表面內皮細胞被氣囊擦掉後,血小板「冇王管」,會凝結及分泌一個叫PDGF的生長因子,後者刺激血管壁的平滑肌增生。結果,通了波波後,血管可能會變得更狹窄。另一個弄巧反拙的例子,是給做了化療的癌症患者注射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這樣做之目的,本是想令骨髓製造多一些紅血球。但EPO有一個嚴重的副作用:它可以刺激癌細胞增生(Cancer Bio. Ther. Vol.5 pp.582-585)。再有一例,是用一個叫Tamoxifen的藥來治療乳癌。基本上,Tamoxifen能打擊癌細胞的「雌激素接受體」,以遏止癌細胞生長,但時間一長,癌細胞可能會轉型,叫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之後擴散去也(Mol. Cell Biochem. Vol.289 pp.101-109; Nat. Cell Biol. Vol.8 pp.1398-1406)。

Friday, June 15, 2007

再接再厲

  「加油」這個用詞,有鞭策、鼓勵之意,現在好像是頗為流行,不知道最初是怎樣興起使用,我總覺得有些怪怪的。其中的「油」,應是指汽油,那麼,該是以車喻人,「加一把勁」,以期「力大一些」。但我們不是早已有「努力」這詞嗎?若孫中山先生當年說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猶須加油」,你看有多彆扭。

  「努力」可說是一種「加壓」的舉動。在某些情況下,增加心理壓力可以產生正面的效果,驅使自己從困難中找解決的方案;但加了壓力須有成就感,否則,在長期受壓後,會感到無助,延續下去,大可能出現抑鬱症(Depression)。「成就感」令人對自己付出了的努力,有某程度上的滿足,也就是能「歇一歇」,為自己鼓掌,「回一回氣」,接著再來,所謂「自強不息」,關鍵在於「再次」,像英文Recover回復、Resilient重振,著重的是Re這個字首。

  用吃來譬喻。吃了後要消化,才能胃口常開。肚餓時,一個菠蘿包加一杯水,也往往能成為妙絕組合;相反,吃飽後,即使面對山珍海錯,也索然無味。胃壁能分泌開胃素(Ghrelin)作用於下丘腦,從而產生食欲。但當胃塞滿了食物,或不能順利地把食物推入小腸時,開胃素分泌停止,說「飽了,不要再吃了」。另一個不開胃的原因,是因為吃得太油膩,小腸分泌一個叫Cholecystokinin(CCK)的蛋白質,催促膽汁分泌,以幫助消化脂肪。CCK會抑制胃推送食物的能力,我們稱之為「吃滯」。

  開胃素如何「作用」於下丘腦?它促使神經細胞分泌神經肽Y(Neuropeptide Y, NPY)(肽者,小型的蛋白質也)。NPY可能正是一個破解抑鬱的關鍵。一組在瑞典 AstraZeneca藥廠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學報》上,報道NPY可以直接催生腦血管增生(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100 pp.6033-6034)。更厲害者,是NPY可以作用於大腦海馬區(Hippocampus)負責情緒的神經細胞,令其增生(Neurobiol. Dis. Vol.26 pp.174-188)。

  不少人很自然地懂得以「吃喝」的方式為自己減壓,最起碼的消費,是一包薯片、一罐啤酒,在電視機前躺下來,不亦樂乎;只不過難為了「肚腩」,腰圍很快會多一個圈。亦有些人感到抑鬱時會選擇跑步。跑步可以令海馬區內的神經細胞增生(Neuropsychopharmacology Vol.31 pp.256-264)。除此以外,嚴重時當然尚有服藥這一個下策,例如一類叫五羥色胺回收抑制劑(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的藥。

Thursday, June 14, 2007

改邪歸正

  周處除三害,是家喻戶曉的故事。這個角色,應是真有其人,除了在《世說新語》中有關於他的一小段事跡,正史《晉書》中亦有記載。他自小就是「大隻佬」,十多歲,已是「膂力絕人」,而且「兇強」,人人都怕了他,視他為惡霸,與當時的南山中的虎、長橋下的蛟,合稱為三大害。後來他受了一位父老的感化,豁然大悟,殺虎斬蛟,自身也改邪歸正,於是三害皆除。其中最關鍵的,當然是他自己的覺醒,帶動了向善之心,不但不再是壞分子,更進而造福社區。

  身體中的壞分子可不少,但大部分並不做破壞的工作,只是僻處一隅,不越雷池,自生自滅,和平共存。至於外來敵人,自有免疫系統把關,除了少數絕對頑強者,例如愛滋,在今天的醫藥水準而言尚屬惡疾之外,一般都能應付。當今的致命殺手,往往源於自身,器官衰竭(例如心臟病)是其一,細胞作惡,形成癌症,更是棘手。能除之當然上佳;若可進一步令其「從善」,自是更理想。

  細胞的分化(Differentiation),可視之為棄惡從善的具體表現之一。本來,細胞最基本的本能是增生,埋頭苦幹,一變二、二變四……,但在分化的程序中,會徹底改變生存的意義,不再只是增生,而是有一種使命感,積極地改過自新,成為有用分子,例如分化為神經細胞。因此,有一個連消帶打的抗癌方法,是鼓勵癌細胞分化。這好比是輔導一個罪犯成為有責任感、樂於助人的市民。

  有一種腦癌,叫成膠質細胞癌(Glioblastoma),患者能完全治癒的可能性是零,因為不論電療(Radiation)或化療(Chemotherapy),都只能暫時縮小癌塊,但很快便再復發,更會由腦的一邊,擴散到另一邊。原來,構成一個癌,主要有兩大類的癌細胞。第一類癌細胞的生長率很高,但幸好它對電療和化療非常敏感。不過,這些只屬「卒仔」。

  更兇的一類是癌化了的幹細胞(Cancer Stem Cell),這些才是癌的惡根,必須連根拔起。可是,癌幹細胞增生長得很慢,慢過身體正常細胞的增生速度,電療和化療都奈它不何。要對付它,最好的途徑是設法使它分化,成為一類有特殊功能,但失去增生能力的神經細胞。方法是借用一個骨形態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 BMP)。到目前為止,學者發現了至少十六種BMP,分別催促在心、腦、骨內正常的幹細胞分化。比方,BMP-4能令一些幹細胞分化成為心肌細胞(Stem Cells Vol.25 pp.571-580)。一組在米蘭大學的學者,發現BMP-4更可促使「成膠質癌」的細胞分化,改邪歸正(Nature Vol. [444] pp.761-765)。

Saturday, June 02, 2007

顧博士電視亮相

顧博士今天(六月二日,星期六)晚上七時會在亞洲電視本地台<健康大道>出鏡,題目為冬蟲夏草,敬請留意。

茶樹油

  上星期回港探親,因為時差未適應,一早往街上逛。路上看見一位老人家在掃街,掃得很慢,很仔細,明知道掃了還有,永遠掃不完,但做得很盡心。這可算是頗「厭惡性」的工作了,他卻自得其樂,既是敬業,亦是尊重自己的操守,見了大為感動。想來社會中有不少人,每天都在處理一般人不願沾手的髒東西。《紐約時報》早幾個月前有一篇文章,說的是一個專門「收屍」的仵工,收人屍十四美元,動物的則是九美元,月入平均一千二百美元,也是苦中作樂,甘之如飴。我做實驗「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抱著研究之心,多年來也適應了。虧得那些在化驗室工作的人;每天化驗些什麼?是血、痰、尿、糞和陰道分泌物。

  一個人有異常分泌物,要看醫生,可能是身體某些組織或機能出了問題,亦可能全然是一個無可奈何的現象。例如白帶,並不一定源自忽視個人衛生。引起白帶的東西,是一種真菌(Fungus),叫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這種真菌在陰道內接觸到雌激素後,會長出一些像樹根的結構,叫菌絲(Hyphae),能鑽入上皮細胞層,從而引起陰道炎(Eukaryot. Cell Vol.5 pp.180-191)。目前治療真菌陰道炎的藥,並不一定能連根拔起整個真菌建立的菌絲聯網,因為白念珠菌會對藥產生抗藥性。那該怎辦?不妨試試搽一些茶樹油(Tea Tree Oil,學名Melaleuca Alternifolia)。一組意大利的學者,在一個動物白念珠菌陰道炎的模型實驗中,發現茶樹油中的萜品醇(Terpineol),可以殺死白念珠菌,包括那些已建立抗藥性的真菌在內(BMC Infect. Dis. Vol.6 pp.158-165)。

  其實,很多植物含有一些天然抗真菌統稱為香油(Essential Oil)的成分。例如玉桂(Cinnamon)、香茅(Lemongrass)、芥末(Mustard)、丁香(Clove)、鼠尾草(Sage)、百里香(Thyme)等(J. Appl. Microbiol. Vol.94 pp.665-674)。當冷藏技術還未被發明之前,香料是一類頗常用的防腐劑,用來消滅食物中的細菌和真菌。一組伊朗的學者做了一個雙盲的臨床測試,進一步利用香料中的香油,試對付引起暗瘡的細菌和真菌,發現茶樹油果然可以減少暗瘡Acne Vulgaris(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Vol.73 pp.22-25)。

  在香港的健康食品店,時常可見到一種產自紐西蘭Manuka樹的蜂蜜。Manuka其實便是茶樹的一種。由於Manuka蜂蜜包括了茶樹樹脂(油),健康食品商便大力宣稱這種蜂蜜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原產地的居民用茶樹油來治療腸胃不適,也有人將其施用於所謂香薰治療法,透過肺組織的微絲血管,吸收茶樹油中具揮發性的萜品醇。

Friday, June 01, 2007

吃甘草對付敏感

  你有沒有發覺,現在周遭一些對食物(例如雞蛋、花生)有疾病性敏感的人,愈來愈多。以小孩子來說,受害者不但是病人本身,連他們的親人也提心吊膽,須不停地牢牢看管著,不敢有絲毫疏忽,否則若是不慎吃進敏感食物,後果堪虞。

  絕大部分的食物敏感症,是得病於嬰兒期。我曾說過,母乳對嬰兒非常重要,因為乳汁中含有大量的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能夠抑制腸腔的免疫系統。於是,即使免疫細胞明明偵察到一大堆外來的蛋白質(雞蛋白),但因為有TGF的介入,免疫細胞便接受了雞蛋白。至於嬰兒奶粉,卻替代不了母乳,因為奶粉生產商不會,也不敢,在奶粉中加入TGF,去抑制嬰兒的免疫。現在有一個想法,或可假手醫生「救駕」。一些對雞蛋白敏感的人,在嬰兒期已建立了對雞蛋白的「仇恨」,醫生可試把人造的TGF混入雞蛋白內,故意挑起「階級矛盾」,正當腸腔的免疫系統要發作之際,在旁有TGF發功,平息一場糾紛(Int. Immunol. Vol.17 pp.705-712)。

  所有的敏感反應,比方哮喘,主要是因為有一個叫IgE(E型抗體)的東西在「搞搞震」。抗體是身體自己製造出來,用以抵抗外敵,一般都是來自B型的淋巴細胞。不過,B細胞需要一種叫TH2的T型淋巴細胞協助,才能夠製造出抗體。西醫的構想,若要找一個理想的抗敏感藥,可試圖「打亂」TH2-IgE這個環節;中醫又會怎樣做?有幾個中藥方劑,可以紓緩哮喘或濕疹。比方,十全大補湯,成分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芪7北芪、肉桂。這個方子的作用,以西醫的方法描述,是將免疫的重心,由TH2模式(敏感)轉到TH1-模式(保健)。另一個藥方是補中益氣湯,成分是黃芪/北芪、甘草、人參、當歸、橘皮(不去白)、升麻、柴胡、白朮。它能增加免疫的TH1模式,特別是提高丙型干擾素(Int. Immunopharmacol. Vol.4 pp.317-324),因此,便間接令TH2反應降溫,減低敏感反應。至於治哮喘,可以用小青龍湯,成分是麻黃、白芍、細辛、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Int. Immunopharmacology Vol.4 pp.1353-1365)。對付濕疹則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成分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參(Biol. Pharm. Bull. Vol.24 pp.284-290)。各位有沒有注意到,以上四個方劑中都有甘草?甘草絕非閒角,因為甘草素(Glycybrhizin)有抑制敏感的作用(Planta Med. 2007年2月28日電子版)。

Thursday, May 31, 2007

食飯唔飲湯

  花粉熱(Hay Fever)這名稱可能不是從英文譯過來,而是與病因切合,因為Hay並非花粉,是稻草。花粉被吸進肺後,肺中的免疫系統會分泌E型的抗體(IgE)。這一類抗體若附上在肺組織中肥大細胞(Mast Cell)上的IgE接受體,可令肥大細胞分泌組織胺(Histamine),後者透過氣管平滑肌上的組織胺接受體,會令平滑肌收縮;於是便會引致呼吸不順。一般症狀,與感冒相似,嚴重者有可能會演變成鼻竇炎、哮喘或耳部感染。紓緩呼吸之法是服用一類叫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的藥,阻止組織胺產生作用。現在,市面上可以買到幾種不須醫生處方的抗組織胺藥,例如Benadryl(學名Diphenhydramine)、Tavist(學名Clemastine)、Dimetane(學名Brompheniramine)等。尚有一個收鼻水的傷風素,其中的一個主要成分,也屬抗組織胺藥,叫Chlorpheniramine。上述這四種藥都有一個副作用,可令人昏昏欲睡,因為它們能穿越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藥力直接上腦。另外一個不太嚴重的副作用,是令服藥者口乾。至於為什麼會口乾,學者最近才知道其原因。這個發現過程有點迂迴曲折,涉及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目前精神科醫生最常用的抗精神分裂藥,是一類統稱非典型抗精神病藥(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s, AAPS),例如Clozaril(學名Clozapine)。AAPS有一個很奇怪的副作用,它能令服藥者的胃口大開,去到暴食(Hyperphagia)的程度。以前,醫生並不太著意這問題,以為當一個人的精神回復正常後,很自然地應會想吃東西。不過,由於暴食的結果是糖尿病,學者便開始研究暴食的原因。首先想到,一個人的食欲主要是由滿足素(Leptin)來決定。當食物中的糖被吸收到血液後,血糖會刺激脂肪細胞分泌滿足素,後者進入腦的下丘腦(Hypothalamus),「製造」出一個滿足的感覺,胃口從而慢慢消失。在機制上,滿足素是透過刺激下丘腦中的星形細胞,分泌組織胺。組織胺附上了處於神經細胞上的組織胺接受體;之後,細胞內負責監視能量儲備的一個叫AMPK的激酶便會鬆弛下來。這樣,腦組織便發出一個訊息,說「吃飽了,不必再吃了」。

  在這方面,抗抑鬱的AAPS有一個阻擋組織胺的副作用。因此,即使已吃了很多東西,身體中也分泌了滿足素,但因組織胺無法接觸神經細胞上的接受體,大腦便衍生不出飽的感覺。另一方面,本來組織胺會增加飲水的意欲,但服用了AAPS或抗敏感藥後,也不想飲水,於是便會覺得口乾了(Pharmacol. Biochem. Bahav. Vol.79 pp.189-198)。

Wednesday, May 30, 2007

好的副作用

  香港雖是所謂「石屎森林」,但與一些野生動物隔得並不遠,例如不時都有蛇闖入民居的新聞,要勞動「蛇王」出手請牠離開。有一位的士司機告訴我,曾在南區駕駛時,路燈下看見前面橫著一根大水管,心想要移動它可得很吃力,還是在其上駛過,顛簸一下也就算了,虧得如此,因駛近才知原來是條大蟒蛇。

  毒蛇的毒液之所以能殺人,是因為它能干擾人體某些重要的功能,例如令血壓突然降低。在六十年代,在英國皇家手術學院做研究的John Vane,發現在一種叫Pit Viper的毒蛇體中的毒液,可以令動物的血壓下降(Faseb. J. Vol.17 pp.788-789)。這個發現在當年並沒有令人「驚豔」,一直到七十年代初,施貴寶藥廠(Squibb,現在叫 Bristol-Myers Squibb)的科學家,改良了毒液中的降血壓成分,發明了一個叫Captopril的降血壓概念藥。在1981年6月,FDA批准這個商業名稱叫Capoten的藥上市。這個藥在市場中獨步十五年,專利期在1996年2月才屆滿。

  Captopril的機制,是針對一種在肺組織內的生物催化劑(酶)的功能。簡單地說,先是脂肪細胞分泌一個叫血管緊張素原(Angiotensinogen, AT)的蛋白質,之後,腎細胞利用腎素(Renin),將它切去一點點,成為血管緊張素一(Angiotensin 1, AT-1)。對血管來說,這屬「清風明月」,與它無關。但當肺微絲血管上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再將AT-1切去一點點,將它轉為AT-2後,這東西卻不可輕視,因為它會令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上升。Captopril是一個可以抑制ACE的藥。在二十年前,它一度曾是一個很暢銷的降血壓藥。現在,醫生一般改用默克藥廠(Merck)的Losartan(商業名稱Cozaar)。Losartan不同Captopril的地方,主要是它能阻止AT-2接近血管壁上的AT-2接受體。用一個生活上的例子,如果AT-2是一條籐條,Captopril便是一種干預生產籐條的藥;至於Losartan,則是一件鐵布衫、金鐘罩,縱是籐條打下去,被打的人完全沒有感覺。現在,學者發現Losartan竟然有一個相當不錯的副作用,它可以防止腎盂硬化(Glomerulosclerosis)。很多人在換了腎後十年左右,腎盂會慢慢硬化,最後整個腎便衰竭。一組在重慶第三軍醫大學的學者,發現Losartan可以治療已在慢慢硬化的腎(Chin. Med. Sci. J. Vol.20 pp.231-236)。在進一步研究Losartan抗硬化的機制時,發現原來它有一個能廢掉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的作用。TGF除了能促進組織硬化,還會抑制肌肉康復。

Tuesday, May 29, 2007

慢條斯理的運動

  不久之前,一位小學生在運動會中猝死,死因是心衰竭。這麼年輕的孩子,身體機能理應健全,怎會有心臟病?難道運動可以危害健康?是不是他牽涉的運動太劇烈了?如果是的話,該怎樣選擇運動項目才對?慢條斯理的太極拳算不算是運動?外國人倡導的增氧健身法(Aerobic Exercise),又有什麼好處?

  先從心臟說起。心臟的功能,乃是令血液經血管在整個身體中運行,操作方法像一個泵,用壓力將血液推著走,所到之處,遍及全部組織,包括心臟本身。負責輸送氧氣和營養給心肌的血管,叫冠狀動脈。假如冠狀動脈堵塞了,再不能供應充分的氧氣及營養的話,心肌細胞會慢慢衰竭;用另一個更正確的說法,乃是細胞自滅(Apoptosis)。在自滅的過程中,假定先有十分一心肌細胞死亡,剩下的九成便要「捱義氣」,每一細胞都要做額外工作。這情況叫壓力超載(Pressure Overload)。為了要應付額外的工作量,部分的心肌細胞會漸漸肥大(Hypertrophy)。到了這個地步,心臟的功能便會開始走下坡,最終可能演進成心衰竭。增氧運動的理論,是憑著一些故意的快速運動,迫令心肌用最有效率的方法去生產能量,也就是「增氧」。在運動中,氧氣需求大增,吸進的氧氣不夠供應心肌細胞生產能量。這時候,一個叫缺氧衍生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會促使心肌細胞分泌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催生新的微絲血管。這樣就達到目的了。心肌多了一些後備的血管,若冠狀動脈一旦堵塞,馬上有備用的支援,起碼不致令心臟頓然失去血液供應。不過,上述理論並不完善,因為忽略了血管緊張素二(Angiotensin 2, AT2)的考慮。原來,心跳加快和心臟加速排血,會幫助升高血液內的AT-2,後者會喚起本來正在沉睡的p53基因(Circulation Vol.114 pp.953-960)。p53啟動後,可抑制VEGF(Pediatr. Res. Vol.58 pp.549-556),令心肌細胞增多一些微絲血管的如意算盤功敗垂成。這也是為什麼心臟肥大後,慢慢會衰竭。

  太極拳卻沒有這弊端。慢條斯理的太極拳,不會令心跳加速,但因拉扯血管的平滑肌,催生VEGF(Conf. Proc. IEEE Eng. Med. Biol. Soc. Vol.7 pp.5053-5056),反而會幫助改善整個循環系統。因此,從心臟保健的角度,太極拳較增氧運動更能有效地在機制上改善血液循環,甚至在緊急關頭時助一臂之力,保持心肌的血液供應。

Monday, May 28, 2007

替細胞品質把關

  蛋白質(Protein)是生命的基礎分子,它最基本的作用在結構方面,例如毛髮、肌肉、器官等物質。其次是參與各式各類活動,包括調劑、運輸、催化、運動,甚至擔負起體內防禦和進攻的功能。蛋白質好比是一串鏈,用二十種不同顏色的珠珠相連而成。珠珠統稱為胺基酸。蛋白質可以短到只有四、五十個胺基酸,例如胰島素,也可以長到包含幾千個胺基酸。身體內大大小小的蛋白質約二萬五千種,各司其職,維持生命。比方,當身體飽餐一頓,吸收了糖分後,胰臟須分泌胰島素;換言之,胰細胞須製造胰島素這種蛋白質,一方面「派米」,將糖分派給細胞轉為能量,另一方面「儲糧」,將葡萄糖轉化成肝糖儲存起來。這蛋白質怎樣造?首先要有材料,也就是各種胺基酸,更重要的是須有一個排列各種胺基酸的藍圖,按圖索驥,將胺基酸組織起來。這些藍圖的名稱叫基因(Gene),全部集中在細胞的細胞核內。為了方便操作及儲藏,這二萬五千個基因會分別組合在二十三對的東西內,統稱染色體(Chromosome)。生命的延續,其實走不出如何複製這二十三對染色體。

  若複製的過程中出了差錯,往往會造出一些會妨礙整體運作的「怪胎」;所謂癌細胞,一般就是這些怪胎,或源自怪胎。因此,細胞內有一個監察機制,一旦發現複製出現錯誤,便會想辦法修補。但若錯得太離譜,無法修補時,細胞自己會乖乖地啟動一個自我毀滅的機制,叫自滅(Apoptosis);負責執行這個監察機制的一類基因,叫癌抑制基因(Tumour Suppressor Genes)。現在已知道至少有十幾個癌抑制基因,例如p53、RB、PTEN等。所以,基本上p53這些基因能盡忠職守地「守門口」,不讓壞分子肆虐。但若碰到大量的致癌物質,比方,鹹魚和汽車廢氣等,壞分子排山倒海而來,p53可能會應付不來。另一方面,有時候癌細胞竟能先下手為強,廢掉了p53,之後「冇王管」,可以我行我素。

  既然p53可以克制癌細胞,若我們想辦法補充那些被廢掉了的p53,不就可以叫癌細胞自滅嗎?未必。因為癌細胞若能廢掉原有的p53,也可以廢掉補上的p53。在2003年10月,中國的藥檢所批准一間位於深圳的基因科技公司出售全世界第一個基因藥,名叫今又生(Gendicine)。這藥的功能是借一個病毒把p53基因送入癌細胞內。這個藥尚未做第三期(大型)的臨床測試,一些癌症專家認為還未有充分的臨床數據去支持發售今又生(Science Vol.314 pp.1232-1235),所以暫時不敢叫病人服用。

Saturday, May 26, 2007

糖尿病與乳癌

  蘇格蘭人的姓氏中,有一個很常用的字首Mc或Mac,意思是「的兒子」,所以麥當勞是「當勞之子」。麥當勞連鎖店現在愈來愈多,花式也層出不窮,若業務擴展至一個新領域,要採用新名稱的時候,每每用「麥」(Mc)為字首,塑造(coin)一個新字,以顯示相連關係,亦為取得專利保障之故。但這個字首本身當然不屬麥當勞專用,例如迪士尼卡通中有一個角色叫Scrooge McDuck,早在1947年就已面世。他是當奴鴨的伯父,乃「全世界最富有的鴨子」,除了視財如命,一毛不拔之外,還不斷鑽營。

  有錢又怎樣?香港人有一句說話:「錢並非萬能,但若是沒有錢,就萬萬不能。」這句說話套用在身體與葡萄糖關係上,是再適當不過的了。對細胞而言,葡萄糖便是鈔票,能夠變為能量。可是,若拚命攝取葡萄糖,很容易衍生出糖尿病;隨之而來,便是心血管發炎及硬化。再下去,心臟病、肝硬化、腎衰竭、中風等等嚴重問題一一出現。很多人不知道糖尿病原來還可以助長乳癌細胞增生。當血糖高企時,身體會把用不完的葡萄糖轉為脂肪,儲存在脂肪細胞內。若脂肪細胞再不能容納更多脂肪時,細胞便會分泌抗拒素(Resistin),將自己及其他細胞表面的葡萄糖接受體收回。結果,胰臟誤會血糖高企,加班製造更多的胰島素,引致胰島素過量症(Hyperinsulinemia)。胰島素的副作用之一,可透過刺激乳癌細胞表面的胰島素接受體,令癌細胞增生(Exp. Mol. Pathol. Vol.68 pp.124-132)。由於現在患上了糖尿病的人太多,藥廠自然想在他們身上打主意。最有良心的做法,是勸病人少糖多運動。藥廠在商言商,方針是大賣特賣一切可以增加胰島素分泌的藥。比方,有藥廠名Amylin者,生產一個針劑,叫Byetta(學術名稱Exentatide),這是一個叫GLP-1的蛋白質,注射進人體,可令胰臟分泌胰島素。雖然這個藥是針劑,而且會令病人噁心作嘔,但首季的銷售額竟然有一億四千萬美元。默克藥廠(Merck)不甘後人,趕快推出Januvia(學術名稱Sitagliptin),用以延長身體中一些自然產生GLP-1的作用。這個藥推出後,在短短一個半月內,營業額達四千二百萬美元。輝瑞藥廠( Pfizer)也趕快併吞一間叫BioRexis的科技公司,因為看中了這公司一個可以延長GLP-1的概念藥。其他如羅氏(Roche)、格蘭素(GlaxoSmithKline)、施貴寶( Bristol-Myers Squibb)等,都在做最後衝刺,希望可以分享GLP-1的大餅。至於胰島素會不會催谷乳癌,藥廠說,不一定,待真的證實可發生才算罷。

Friday, May 25, 2007

第一次長征

  要生孩子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從前醫術不足,要成功把孩子生下來,母親冒極大風險。到今天,接生有專職產科醫生,一般都不須太擔心;但生與育之先,必要能成孕,在這環節,免不了聽天由命。在現實社會中,不孕的機會其實相當高。最普遍的不孕原因,是由於男方的精子有問題。一組丹麥學者做了一個研究,在十八歲的志願參與測試者中,發現竟然每五人中便有一人的精子不健康,造不出小孩(Hum. Reprod. Vol.15 pp.366-372)。這種情況,醫學上稱為次生育力(Sub-Fertility)。

  一個精子身負重任,要在有限的能量供應下,游過子宮這「汪洋大海」,希望可以把它攜帶的遺傳物質,送達從輸卵管姍姍而來的卵子。我們不妨「逐格」看看精子們這個艱辛的旅程。精子的「腳」,是一條比它身體長五、六倍的鞭毛,叫Flagellum。性交射精後,精子去到福地,如魚得水,馬上進一步活躍起來。在子宮頸黏液的刺激下,鞭毛內的粒線體像汽車引擎,立即「撻著」,燃燒的是儲存在精子內的膽固醇,將其化為能量,推動鞭毛向前,開始長征。一路進發時,前面並非康莊大道,精子須不停「執生」,靠敏捷的身手,左閃右避,轉彎打滾,像耍雜技,目的是不要迎面撞上駐守在子宮內的白血球。在女方身體中的白血球而言,這是一個拚命「抗敵」的時刻。試想想,突然之間,數以百千萬計的精子湧入子宮,全是像外星人的侵略者,白血球「看」到它們,怎能不奮勇殺敵?精子縱是蜂擁而上,數目怎樣也比不上白血球,須以一敵百。這個像電影《碧血長天》的搶灘行動,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戰。精子冒死前進,找尋它的烏托邦,才可以把自己的「種」延續下去。若以平均每一次射出四千萬個精子計算,能夠從子宮頸游過生死海(子宮)到達彼岸者,碩果僅存,可能只是兩個位甚至單位數目,生存機會低至千萬分之一。精子若能遠遠走近,開始感受到卵子分泌的趨向素(Chemokine),會更發狂地製造能量,爭先恐後進入卵子外圍的Zona Pellucida。在那裏,受到了黃體素(Progesterone)的刺激後,精子打開前蓋(Acrosome),好讓精子內膜能溶入卵子的內膜(Oolemma)。到此,大功告成,另一道輪迴開始。在自然的生育過程中,這是必然現象,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從一個強而有力、死裏逃生的精子衍生出來。追溯上去,全靠父親充分賦予各種元素,尤其是鈣質,雨露勻施,支持精子們在漫漫路上,能用粒線體不停地生產能量,奮力前進。

Thursday, May 24, 2007

心臟肥大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大敗;翌年定和約,是為《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遼東,賠款二萬萬両。消息傳至國內,一些正在北京應試的舉人群情激憤。四月,康有為、梁啟超寫《上今上皇帝書》,十八省舉人響應,一千二百多人連署。五月,康、梁二人帶領,數千人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這是歷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事件。當其時,君主一人專政,包圍他的多是奸佞之臣,下情無法上達。奏書中有云:「上有德意而不宣,下有呼號而莫達。同此興作,並為至法,外夷行之而致效,中國行之而益弊者,皆上下隔塞,民情不通所致也。」在今天的自由社會,統治階層自非獨裁,一般決策也承順民意,請問你,是否尚存「上下隔塞,民情不通」的情況?可能你會馬上說「有,不少地方都有一些惡霸,不但殘民自肥,還噤口不許外揚,以假象隻手遮天,不就是將民情真況蒙蔽了嗎」。其實你說的只對了一小半,忽略了極之嚴重的另一大半。君不見,現在世界到處都有不少媒體,各懷鬼胎,顛倒是非黑白。唯一分別者,乃是被騙的不再是孤獨之君,而是廣大之民。觀乎此,僻處一角的土豪,大可引用《賣柑者言》說:「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在人體中,一般細胞都有接受體(Receptor),主理的是內外溝通的工作。當細胞的接受體「收到料」,比方,巨噬細胞表面的TL接受體,接觸到細菌分泌的毒素,便會將這個訊息,透過一連串的訊息蛋白質,傳入細胞的總部,也就是細胞核。這個屬細胞核心的「皇帝內苑」,並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隨隨便便進入的。有資格進入細胞核,影響核心遺傳物質的蛋白質,統稱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例如,負責傳達免疫訊息的轉錄因子,叫NF kappa B,新陳代謝的叫PPAR等,至於傳達細胞增大或增生訊息的轉錄因子,則是Beta-Catenin。若細胞不想肥大或增生,便會廢掉Beta-Catenin;方法很簡單,只要在其上貼上一個燐酸標記,Beta-Catenin便會被分解掉。負責貼燐酸標記的東西,是一個叫GSK3 Beta的蛋白質。所以,防止心臟肥大(步向心衰竭的第一步)或防止癌變的方法之一,是設法增強GSK3 Beta,令Beta-Catenin沒有好日子過。現在一組在賓夕凡尼亞州大學的學者,發現只要抑制組織蛋白去乙醯酶(Histone Deacetylase, HDAC),便可以防止心肌肥大(Nat. Med. Vol.13 pp.324-331)。什麼健康食品可以抑制HDAC?花椒油也(Cancer Biol. Ther. Vol.5 pp.305-309)。

Wednesday, May 23, 2007

師父出山

  有一個益智問題,考考你:你站在地上,雙腳不動,手拿一枝筆;用什麼方法,可以在雙腳外畫出一個最大面積的圓形?答案很簡單,蹲下來依著雙腳的長度,團團圍著畫成一個圓圈即可。你說,這個圓哪可算最大,而且不是在雙腳之外。我說,你試幻想自己能走上太空望地球。像是一個皮球,若在上面畫一個圓圈,線的兩邊同時會形成兩個圓形。我現在畫的這個圓也是一樣。你只看見雙腳踏著的小圓,忽略了線外的大圓。大圓涵蓋的,是整個地球的面積,是不是最大?

  再來另一個小孩子的益智問題:什麼人是不會患上任何癌症的?答案是「死人」。

  小孩子的玩意當然不可認真。但原來真有一些人是一定不會罹患癌症的,這些乃是尚在母體中的胎兒。現在一般的理解,癌症其實是錯體的細胞(癌)在增生,像是一小撮不良分子在造反,如果是惡性的,終於可會革了整個人的命。有趣的是,儘管胎兒的細胞不斷增生,但好像有一個總設計師主管著,增生活動有條有理,最終適可而止,造出一個活潑可愛的嬰兒。不過,嬰兒出生後,很多監察機制便立即銷聲匿跡。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遺傳物質中收藏了約二萬五千個蛋白質的藍圖。不過,這並不等於說每一個細胞隨時可以製造出任何一個蛋白質。原因是每一類細胞都只會造自己常用的蛋白質,並將其他無關重要的DNA鎖上。嬰兒在出生後,身中很多胎蛋白,例如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都會被鎖上。那麼,為什麼患有乙型肝炎者的血中可見帶有甲胎蛋白?這其實只是一個巧合。乙型肝炎病毒在想盡辦法「鑽」進人的遺傳物質時,不慎替已上鎖的甲胎蛋白解鎖。

  既然胎兒不會患癌,可否請「師父」出山,殺滅癌細胞?在一個人的成長中,先有的是胎兒,再有出生後的嬰兒,繼而兒童,終於成人。如果最先的胎兒(師父)有天賦抗癌的能耐,何不把「話事權」交回給它?也就是,具體而言,把已上了鎖的各種抗癌機制通通解開。胎兒用的鎖,叫組織蛋白去乙醯酶(Histone Deacetylase, HDAC)。想像中,只要能抑制HDAC,理論上便可以解鎖,之後,借胎兒的抗癌機制,消滅各種癌症。默克藥廠(Merck)在去年6月獲得批文,出售一個叫Zolinza(學術名稱Vorinostat)以治療惡性皮膚性淋巴瘤的藥,用的就是這個構思。不過,有一個健康食品,一樣可以抑制HDAC,此乃花椒油(Cancer Biol. Ther. Vol.5 pp.305-309)。

Tuesday, May 22, 2007

乙醯半肪胺酸

  廣東人說「妹仔大過主人婆」,喻喧賓奪主。像日本的糖果,包裝華麗,耗費不菲,往往比較貨品本身的成本更重,無他,想引誘你掏腰包而已。另一個更大規模、更本末顛倒的成本是廣告,有人說,在香港消費,每花十元,有三元是花在廣告上,三元給了商店的業主,三元是店方餘下的毛利,只有一元是貨品的實際價值。

  做藥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但開發成本奇高。退而求其次,做健康食品,既不需研發投資,監管亦鬆,自是人人趨之若鶩。但容易做的生意,競爭不免會大,為了脫穎而出,於是大家一窩蜂在廣告方面大灑金錢,不要說喧賓奪主,以坊間出售的所謂健康食品而言,竟然不少是索性魚目混珠,以假亂真,「食唔死你,算你命大」。

  其實若要正正當當踏實地做生意,有不少健康食品是真的對人體有益,但成本並不高,大可以以平民化價格出售。舉一個例,骨髓中的幹細胞,可以搖身一變,變成紅血球或白血球,後者包括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細胞、嗜鹼性細胞、殲滅細胞及巨噬細胞。這個百變幹細胞還有一個驚人的伎倆:它能長生不老。任何年齡的男女,骨髓的幹細胞都能衍生上述各種血細胞。骨髓幹細胞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秘密,這關乎細胞癌變、細胞衰老及上述的百變功能。在這方面,一組哈佛大學的學者,找到了一條打開這個秘密的鑰匙。原來,最關鍵性的東西,叫「叉頭盒O」(這是直接翻譯英文的Fork Head Box O,簡稱為FoxO)(Cell Vol.128 pp.325-339)。FoxO是何方神聖?它是一種主宰細胞影印遺傳物質DNA的轉錄因子。原來,每一個細胞內的DNA,在理論上,包含了約二萬五千份蛋白質的藍圖。不過,實際上,除非有「柯打」,細胞是不會隨隨便便製造蛋白質的。這好比一間茶餐廳的餐牌上列有幾十種飯菜,但若廚房收不到樓面伙計的「柯打」,廚師是不會隨隨便便地出產的。在這方面,轉錄因子好比是溝通兩者的「柯打」,一邊是樓面(細胞質〔Cytoplasm〕),另一邊是廚房(細胞核〔Nucleus〕)。回說FoxO。學者發現,若用生物科技的技術把FoxO廢掉,骨髓便立即會失去製造血球的能力。FoxO的功能是抗氧化。氧化好比是一所房屋失火。細胞失去了FoxO,便完全不能抵抗外界的氧化過程;長此以往,傷痕累累,形成老化(Ageing)。有一個叫N-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 Cysteine)的健康食品,可以確保FoxO能正常運作。這樣好的東西,原來並不昂貴,只是「豆腐渣價錢」而已。

Monday, May 21, 2007

烏雞白鳳丸

  三國時的太史慈,有勇有謀,既忠且孝,一貌堂堂,有領袖之能,亦是神射手,雖然壽命不長,死時才四十一歲,一生卻沒有怎白費,見信於賢君,屢有建功,但在歷史上名聲,並不響亮。唯一較為著名的,是「太史當歸」的故事。當時曹操聞其名,寄一封信給他,以篋封之,內無多物,只放了小量當歸,寓意「應當來歸」,請他投誠歸復,傳為佳話。

  當歸(Angelica Sinensis)乃「婦女聖藥」,有「女性的人參」(female ginseng)之譽。用在成藥中較著名的,是烏雞白鳳丸,這是婦科補血、調經的經典中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這個方子的君藥是烏雞(補血養陰)、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人參、黃芪、山藥(補血養血);臣藥是生地、鱉甲、銀柴胡(滋陰退虛熱)、丹參(涼血除煩);佐藥是鹿角霜、桑螵蛸、攸牡蠣、芡實(固經止帶);使藥是甘草(補中益氣)。這個藥方包含了四物湯(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和當歸補血湯(當歸黃芪);至於四物湯,本身是以《金匱要略》的膠艾湯(阿膠、艾葉、當歸、芍藥、川芎、甘草、地黃)變化而來。尋根究底,「當歸」應是烏雞白鳳丸的主要成分。《中華醫學雜誌》報道(Vol.76 pp.363-366),一組在重慶醫學大學胚胎系的學者,發現當歸中的多糖,能刺激骨髓中的幹細胞,製造更多的紅血球。武漢同濟醫學院的學者,最近在《中國中藥雜誌》上發表一份研究報告說,在機制上,當歸中的多糖能抓緊鐵質,因此能方便骨髓製造紅血球(Vol.31 pp.747-750)。

  日本學者研究漢方Kampo中藥,涉及補中益氣湯(日文稱之為Hochu-Ekki-To),發現這藥方可以透過減低E型抗體(IgE)而抑制皮膚的敏感反應(Int. J. Tissue React. Vol.26 pp.113-117)。這一個針對引起敏感反應IgE的作用,正是當歸的功能之一(J. Nat. Prod. Vol.45 pp.398-406)。

  婦女中並不是人人都適宜吃當歸。除了多糖,當歸也含有一個叫阿魏酸(Ferulic Acid)的化學分子。在去年出版的《歐洲臨床探討學報》(Eur. J. Clin. Invest. Vol.36 pp.588-596)上,一組在台北榮民總醫院中藥研究所的學者,發現阿魏酸能增加乳癌細胞表面的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及甲型雌激素接受體(Estrogen Receptor Alpha),促進乳癌細胞增生。因此,患有乳癌者請小心,不服用烏雞白鳳丸為上,並須少吃加進了當歸烹調的食物。

Saturday, May 19, 2007

用糖尿病藥抗癌

  小時候作文,免不了用一些陳腔濫調,例如寫春天,「春天到了,到處生機勃勃」。為什麼說是陳腔濫調?因為用它的時候,沒仔細咀嚼其箇中含意,寫文章的人如是,看文章的人也如是。若是停下來,好好地想像一下生機如何勃勃,可能會嚇一驚。先看植物,每一棵樹每一根草都在生長,根在吸水,葉在取光;再看動物,熙攘的人,路上的狗,田中的牛,心臟都在跳,鼻孔都在呼吸,肌肉在動,眼珠在轉。整體而言,沒什麼是靜止的,包括沒生命的東西,例如水、光、塵埃。這都是能看見的東西,尚有看不見的,例如細胞,不停地在活動,繁殖、成長、新陳代謝。

  差不多人人都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知道細胞的成長,是一變二、二變四;這樣下去,很快可去到天文數字。實際上當然並非如數字所示,因為過程中並非每一個環節都會是必然地圓滿成功的,也就是免不了差錯和損耗。

  身體中的細胞可分兩大類。第一類可以以肌肉作代表,是成長中的主要角色。一個人由嬰兒到小孩到成人,須不斷增生(Proliferation)肌肉細胞。第二類的細胞,是一些不會再增生但會演變成為具特殊功能者,例如視覺細胞、紅血球、分泌胰島素的乙型細胞等,它們另闢蹊徑,做的是所謂分化(Differentiation)。

  細胞怎樣控制增生或分化?原來,關鍵在於一類所謂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轉錄因子專門負責催動一些生產蛋白質的機制,先把細胞中含特殊功能的遺傳物質(DNA),影印(轉錄)一個叫mRNA的副本,之後,根據其中資料,在細胞核外的核糖體織出一個有特殊功能的蛋白質。例子之一,是一個叫PPAR(全名是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PPAR)的轉錄因子。在促進分化的層面PPAR自有其厥功至偉的地方。有學者發現它在抗癌方面也有建樹,能不知不覺地同時抑制癌細胞的增生。是這樣的,刺激癌細胞增生的轉錄因子,叫NFkB(全名是Nuclear Factor of Kappa Gene in B Cells)。NFkB會促進血管異生(Neoangiogenesis),多了一些血管做運輸工作,癌塊也就能獲得營養;又能抑制癌細胞自滅。PPAR的功能之一,是抑制NFkB;因此,PPAR提升,NFkB減少,患上癌症的機率也低了(Ginekil. Pol. Vol.77 pp.643-651)。原來有一類對付糖尿病的藥,例如Rosiglitazone和Pioglitazone(商業名稱Avandia和Actos),竟也能加強PPAR的功能,從而衍生抗癌能力(Neoplasia Vol.8 pp.851-861;Int. J. Clin. Oncol. Vol.10 pp.438-440)。

Friday, May 18, 2007

傷心和補心

  進化論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說。所謂「適者」,必然是主觀性的。在水中,魚是適者,鳥不是;去到天空中,形勢逆轉。人類靠的主要是一個腦袋,在其他方面往往相形見絀。再想下去,這腦袋的功能其實一步步帶我們趨向滅亡之路。當然,這並沒有什麼值得可惜之處,天道就是如此,不住的變,才是永恆。但當人類對著一些有特殊能力的生物之時,不免會心生羨慕。例如小小的蜥蝪(俗稱四腳蛇),生命力非常強,不但掉了尾巴後也可以從容長回來,還有一個羨煞哺乳類動物(包括人)的伎倆。蜥蜴的心臟壞了後,可以百分百修補過來(Ann. N. Y. Acad. Sci. Vol.752 pp.30-46)。

  心臟病是全世界人口的第一號殺手。主要原因,是心臟完全不能停下來慢慢「養傷」。最常見的「傷心」過程,首先是有了來自煙(不管是一手或二手)中的活性氧分子(所謂氧自由基〔Oxyradicals〕或者糖尿病人血液中的高度糖基化終端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AGEs),把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肪蛋白(LDL)氧化了;接著,氧化了的LDL被血管壁上的內皮細胞吸入血管壁內;第三,血液中的巨噬細胞追入血管壁,一口吞下一些氧化了的LDL,禍生於肘腋之間,從而分泌白介素一(IL-1);第四,IL-1令血管壁的平滑肌增生,間接收窄了血管,令血壓升高;另一方面,IL-1吸引殲滅細胞來搞破壞,令血管結痂,造成血管硬化;第五,硬化的血管隨時會分裂出一些小片,後者堵塞了供應營養給心臟的冠狀動脈;第六,心肌細胞一旦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和營養,便會慢慢壞死;於是,死剩的心肌細胞更是百上加斤。由此出現一個惡性循環:壞死→結痂→壞死→結痂…… 一直下去,最終心臟衰竭。在五年前,一組在渥太華大學的學者,發現心臟也有所謂幹細胞(Stem Cell),能夠有限度地修補心臟(Febs. Lett. Vol.530 pp.239-243)。不過,當出現了心絞痛(Angina)或心房肥大(Ventricular Hypertrophy)後,心臟可會是技窮,像是說「我已盡了力,所有幹細胞都已在發功,但仍然不濟事」。那麼,有沒有方法去助幹細胞一臂之力?可能有。原來,心臟細胞在奄奄一息之際,它會擲出一個叫高移動組盒一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 HMGB1)的蛋白質,去刺激幹細胞增生及分化心肌細胞。在一個心衰竭的小鼠模型實驗中,一組意大利的學者報告,他們先結紮了小鼠的冠狀動脈,令心臟急速壞死;四小時後,注射一針HMGB1進心臟。小鼠竟能奇跡般康復。在顯微鏡下,康復了的心臟多了很多有幹細胞標記的新鮮出爐心肌細胞(Cric. Res. Vol.97 pp.73-83)。

Thursday, May 17, 2007

免疫的記憶

  我在念大學時,有不少從香港來的同學。為了節省開支,我和另外三位香港人合租居住,大家攤分費用,也經常拿出家中寄來的食物共享。有一次,其中一位室友收到一包陳皮,有人建議用之以煲紅豆沙,但卻不知道該放多少才合。結果,陳皮的分量過多,煮出來的紅豆沙有一股極濃的陳皮味道,乃是調味品喧賓奪主。

  這令我想起七十年代時有一個日本的電影角色,叫盲俠,由勝新太郎主演。當時的社會風氣崇尚俠義,美國有見義勇為的牛仔,香港也有黃飛鴻,如出一轍。盲俠最愛吃辣,在豆腐上加上厚厚的一層辣椒,吃了後的面部表情,既是過癮,亦像是吃不消。盲俠說:「我吃的不是豆腐點辣椒,而是辣椒點豆腐也。」

  藥廠在生產疫苗時,也會用一個「調味品」,叫佐劑(Adjuvant),以提高藥的威力。這好比大老倌在出場前,樂師先來一段鑼鼓,叫台下的觀眾「唔好眨眼」。例如,在乙型肝炎的疫苗內,藥廠會加進胸腺素(Thymosin)去刺激T型淋巴細胞,好讓它們打醒精神,認清楚乙型肝炎病毒的特徵(抗原),以便將來遇到乙型肝炎病毒時,可以立即抗敵。不過,有些藥廠的科學家學藝不精,「知D唔知D」,自作聰明用了一些很勁的佐劑,令整個疫苗完全失去原來意料中的功效。例子之一,是一個叫CD-40的佐劑。

  先要解釋什麼是CD-40。當身體來了一些非我的東西時,免疫系統的探子(又叫巨噬細胞),會趨前走近這個不速之客,在其身上咬掉一點,之後,走到最近的淋巴結,把這個「非我物」的特徵,呈示給駐在淋巴結的T型淋巴細胞「看一看」。這個呈示的過程相當複雜,其中包括用一個叫CD-40的蛋白質,去接觸T細胞表面的CD-40接受體。T細胞被「點醒」後,便會增加免疫記憶力。所以在疫苗中加入佐劑,是為了增強T細胞的記憶。

  一間叫Immunex的藥廠,想到其實最好的佐劑,應該是天然的CD-40。於是,游說了哈佛大學癌症中心的醫生,在三十二位癌症病人上測試一個含有CD-40的抗癌疫苗。但是,結果不是太好,只有十二位病人出現了輕微的抗癌免疫反應(J. Clin. Oncol. Vol.19 pp.3280-3287)。為什麼CD-40沒有增強免疫力?問題可能出在CD-40的劑量太高。在這個測試中,他們用的是MTD劑量(Maximal Tolerated Dose),也就是病人能忍受的最高劑量。現在,一組在美國國立癌症中心的學者,發現若用了過量的CD-40,不只不能增強免疫記憶,反而會抹去所有的記憶(Nat. Med. Vol.13 pp.354-360),弄巧反拙。

Wednesday, May 16, 2007

借水行舟

  數月前美國有人吃菠菜後生病,查究下來,發現原因來自菜中有大腸桿菌;聯邦政府派專家去加州的農田視察。很多人都以為是由農業部負責調查,其實不是,主管的是FDA,全名是食物和藥物行政局(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所管轄的範圍很廣,可以說,凡是要進入或加諸於人體的東西,很少可以逃出FDA的法網;但尚有未能直接管到的,其中主要者包括煙草。現在有不少人四出拉攏,想通過法案,由FDA審批香煙。假如能成功,將會是煙草商的末日,因為若以一般藥物甚至食物的標準去規範煙草產品,顯然會是很難過關 。

  藥廠天不怕,地不怕,唯一怕的是FDA。藥廠中流行一句話It is not a drug until FDA says it is a drug。只有FDA才有權發出新藥的批文,否則什麼靈丹也無法「上○」。再者,以營商的眼光來看,光是「可上市出售」並不算成功,最好是「可以無限制地出售」。每一個藥,最能賺錢的時間,不是在獲得第一個批文,而是在第二個批文之後,因為處方藥(第一個批文)的銷量很有限,一旦人人都可以買(第二個批文),錢便滾滾而來矣。

  美國的醫療制度奉行醫藥分家。病人拿到了處方後,要到藥房才買到藥。細胞也有一個類此的機制。一個醫生處方,好比一個轉錄因子;藥房的藥劑師,好比開啟一個蛋白質基因(藍圖)的催動物(Promoter)。醫生的處方去到藥劑師面前,驗明正身,按圖索驥,病人才買得到藥。同樣地,轉錄因子必須要附上了Promoter之上,才能製造出一個蛋白質。在眾多蛋白質中,有一個叫p53的,是癌細胞的剋星。癌細胞於是想盡方法,阻止p53的轉錄因子附上Promoter,不給它增加;用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利用一個甲基轉移酶,將多量甲基(Methyl)轉移到Promoter上,令p53的「處方」傳遞不到「藥劑師」手上,這樣,癌細胞便可以高枕無憂了。有見及此,藥廠發明一個能夠抑制甲基轉移酶的藥,叫Decitabine。這個藥的確可以抑制多種癌細胞,但對於胰臟癌,卻好像無可奈何。現在,一組英國學者發現為什麼胰臟癌特別容易擴散。原來,胰臟癌細胞能令一個叫精子抗原(Sperm-Associated Antigen 1, SPAG1)的蛋白質重新活躍起來。精子最擅長什麼?游動也。胰臟癌細胞獲得了SPAG1後,自然也就游(擴散)得更快了(Oncogene Vol.26 pp.1533-1545)。本來,SPAG1只存於睪丸中,但胰臟癌細胞破了鎖住SPAG1基因的機制,方法是拿走甲基(Nat. Rev. Cencer Vol.5 pp.615-625)。有些醫生矇查查,開Decitabine給胰臟癌病人,反而令SPAG1更容易破鎖而出,癌細胞擴散得更快。

Tuesday, May 15, 2007

肌肉萎縮與當歸補血湯

  語言文字是「活」的學問,產生變異是免不了的,變異的程度一旦成「勢」,所謂約定俗成,就產生了新的詞彙、寫法、讀音或字義。一般人只知通俗的音、形、義,用之多年,忽然走出了一些所謂正道之士,引經據典,說是錯了,但往往矯枉過正,過猶不及。例如「壽」字,單是《異體字字典》(台灣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列出的不同寫法就有八十一種,哪一個才是正字,無非約定俗成而已。

  人體中的蛋白質卻不可有差池。蛋白質像文字,都是用二十幾種不同的胺基酸,一連串地組合而成,正如英文字的二十六個字母。若某一種蛋白質錯體,例如多了一些重複的胺基酸,便會出大問題,因為會妨礙整體的結構及功能。比方,細胞上有數以百計不同的(蛋白質)接受體Receptor,用來兜截取用血中的運鐵蛋白、雄激素、表皮生長因子等。若接受體的結構上多了幾十個胺基酸,可會大大失誤。

  雄激素接受體與葡萄糖接受體、胰島素接受體迥然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接受體的位置,不是在細胞表面,而是在細胞核裏面。可以這樣說,凡是在細胞核內的接受體,它們的功能一定是與轉錄(Transcription)有關。轉錄像影印,可把某一段遺傳物質「影印」一份副本。正本留在細胞核,副本則漏出細胞核,去到一個叫核糖體的地方,憑副本上的資料,造出另一條蛋白質。不過,一旦雄激素接受體出了問題,兜不住雄激素,有一些重要的蛋白質便造不出來,其中包括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本來,成年以後,身體應該有的血管都已長出來,有沒有VEGF,按道理是不會有大問題的。但這只是對了一半:雖沒有急性的問題,做成的慢性問題卻可以很棘手。舉一個例,肌肉扭傷了,會需要VEGF去製造一些新的微絲血管;若沒有VEGF,受了傷的肌肉便得不到營養。有一個叫X染色體相關肌肉萎縮症(X-linked Muscular Dystrophy),便是源於雄激素接受體多了幾十個額外的谷胺酸,令接受體功能盡失,製造不出VEGF,結果,肌肉便慢慢萎縮。中醫的理論,稱肌肉無法重組微絲血管之現象為「內傷血虛」。這時候,可用當歸益血和營,再加北芪益氣以生血。具體而言,乃當歸補血湯(北芪一両、當歸二錢),這是一個中醫常用的藥方。一組在北京的中醫研究院學者,實驗證明服用五與一比率(5:1 ratio)的北芪和當歸,最能刺激微絲血管增生(中醫中藥雜誌 Vol.28 pp.876-878)。

Monday, May 14, 2007

前列腺肥大

定的存量外,每天有小量排到後尿道,隨尿液排出體外。所以,以男性而言,前列腺不但在生殖能力方面起很大的作用,而且在排泄系統方面,也是舉足輕重。老年的男性經常有一個病,叫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s),俗稱「前列腺肥大」,常見症狀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阻塞性症狀,如尿流細小、解不乾淨、排尿後段滴瀝等;另一是刺激性症狀,包括頻尿、憋不住尿、夜尿等。身體有一個監察系統,留心著能量的儲備。當血糖分量飽和後,脂肪細胞會分泌滿足素(Leptin),通知下丘腦的神經細胞「吃夠了」。另一方面,當下丘腦察覺能量儲備下降,便會分泌神經肽Y(Neuropeptide Y, NPY)(肽者,小的蛋白質),去促進一個「開胃」的感覺。這個時候,即使吃的只是一片白麵包,也會是津津有味。NPY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這便是抑制腦垂體分泌一個賀爾蒙,叫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 GnRH)。GnRH主要負責刺激垂體前葉細胞,分泌黃體生成素(Leutinizing Hormone, LH)及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以促進卵巢排卵及睾丸製造精子。因此,沒有東西吃(太多NPY)或吃不飽(太少Leptin),都會干擾排卵(月經),或減少精子的數目(Azoospermia)。

  在1929年,中國衛生部發現江西省的生育率特別低。經過分析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後,發現他們普遍用棉花子油煮食。於是引出一個新的男性避孕藥,叫棉花子素(Gossypol)。在機制上,棉花子素能抑制LH和FSH(Contraception Vol.45 pp.493-509),令睾丸內一些細胞萎縮,同時也會令前列腺萎縮,而且十分霸道,停止服用後要至少四年才能回復正常的精子數目。中國衛生部最後還是放棄發展棉花子素作為男性避孕藥。不過,一間在巴西叫Hebron的藥廠,推出一個以棉花子素為主要成分的絕育藥,叫Nofertil。現在,奧地利、智利、多明尼加和尼日利亞等國,用這個藥去「閹割」一些性侵害罪的重犯。

  回述前列腺。患前列腺肥大者,一般都是三餐無憂。在吃得很愜意的背後,滿足素促使腦垂體分泌雄激素,進而刺激前列腺肥大。若要避免前列腺肥大,須只吃七分飽;還有胃口,但不吃了。

Saturday, May 12, 2007

可抗癌的氯喹

今時今日,竟然還有一個每年能殺死一百萬個小孩的病。在非洲,平均不到一分鐘便有一個小孩死於瘧疾。不可思議的是,全世界最大的十間藥廠中,認認真真地在研究治療瘧疾的新藥的,一間也沒有。這是因為患這病的人太窮,吃不起藥,哪有藥廠願意做賠本的生意。結果要靠一些慈善基金出錢,兼再出力,幾經辛苦,聯絡上一類肯做薄利生意的印度藥廠,協助研究及生產廉價的抗瘧疾藥,例如Ranbaxy藥廠有一個仿青蒿素(Artemisinin)藥,叫RBx11160,售價只是青蒿素的十分之一。

  最初用以抗瘧疾的藥,叫金雞納霜,又叫奎寧(Quinine)。它的抗瘧疾作用,主要是針對紅血球裏面的原血紅素(Heme)。原來,紅血球之所以能攜帶氧氣,全靠一個叫血紅素(Hemoglobin)的蛋白質。血紅素包括兩部分,一是含有鐵質的原血紅素,另一是球蛋白(Globin)。瘧疾蟲走入人體,進佔了紅血球,會立即把其中的血紅素分解為胺基酸,取而用之,當作原料以生產能量。用剩的Heme,由於它帶有鐵質及有毒,瘧疾蟲會把它們紮起來,成為一大「舊」無毒的物質,叫Hemozoin。奎寧的作用,是干擾這一個機制,令瘧疾蟲死於它製造的Heme。有一個奎寧的改良版,叫氯喹(Chloroquine)。

  上文提到的青蒿素,也是一個針對瘧疾蟲的藥。青蒿素的結構中,包括有一個氧自由基。若有青蒿素進入了紅血球,再而碰到瘧疾蟲在其中肆虐,這氧自由基會發功。具體情況,是Heme上的鐵質,一下子釋放了那個潛伏的氧自由基,後者便氧化(燒死)那些瘧疾蟲。

  我曾在本欄多次提到,青蒿素也可以殺死癌細胞,靠的也是上述這個氧自由基的機制。癌細胞為了要快速增生,在其細胞表面,豎起很多接受體,用以兜住運鐵蛋白,再把包含在運鐵蛋白內的鐵質,據為己有,目標是協助細胞增生。這樣一來,癌細胞中便會有超量的鐵質;若有青蒿素進入了癌細胞,在其內潛伏的氧自由基,會被鐵質釋放出來,癌細胞也就不免被氧化(燒死)了。

  現在,學者發現,奎寧或氯喹也可以殺死癌細胞。原來,由於癌細胞急不及待要增生,需用到大量的能量;假如來源不繼,癌細胞的權宜之計,是不惜消化自己內部一些不太重要的物質,用所謂自噬(Autophagy)的方法以獲得能量,「頂住先」。在這方面,氯喹能抑制自噬機制,癌細胞於是撑不下去,也就活生生餓死了(J. Clin. Invest. Vol.117 pp.326-336)。

Friday, May 11, 2007

食不厭肥膾不厭細

 我有一位來自上海的同事,年輕時經歷過文革、勞改、下鄉,著實吃過一些苦頭。他告訴我,當年糧油配給十分緊張,不要說吃肉,要吃油也不容易,他因而迷上了肥肉。

  身體累積大量脂肪後,衍生糖尿病的可能性很高;這當然不好,但亦不能零脂肪,不然則成了脂肪代謝障礙(Lipodystrophy)。脂肪細胞負責儲存「濃縮」了的高能量脂肪酸和三甘油脂,以防萬一。若身體失去這個後備糧倉,從食物吸收了的脂肪酸和三甘油脂,便會改而儲存在肝,形成脂肪肝,之後會演變為肝硬化,甚至肝癌。此外,脂肪代謝障礙會影響月經。很多女孩子為了「貪靚」,身體不錯是脂肪少,但月經便經常不調。原來,脂肪細胞負責分泌一個叫滿足素(Leptin)的蛋白質。沒有滿足素,大腦的垂體便不會分泌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和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沒有LH和FSH,卵巢不會排卵。照說沒有月經也不錯呀,至少不用處理經血。不是的。卵巢不排卵,也就不會分泌雌激素,有不良後果,例如導致骨質疏鬆。

  在1995年7月28日出版的《科學》學報,一位洛克菲勒大學教授Jeffrey Friedman報告說,發現了一個脂肪細胞用來控制食欲的蛋白質,叫滿足素(這是我的翻譯,可能應該叫消瘦素,因為Leptin來自希臘文Lepos,意思是消瘦)。位於加州的 Amgen藥廠,趕快出資二千萬美元,取得Leptin的開發權,目標是研發消脂瘦身的藥。但成績差強人意,第一期的臨床測試中,八位志願者中六位的體重只跌了2%,一位對Leptin全無反應,一位的體重不減反增。結果, Amgen打消了發展Leptin做瘦身藥的計劃。為什麼脂肪細胞要分泌Leptin?脂肪細胞的功能之一,是把血中的葡萄糖轉為脂肪儲存起來。一旦血中的糖分量高漲,脂肪細胞便趕快分泌Leptin,以通知在下丘腦(Hypothalamus)的神經細胞:「夠了,不要再吃了」。在機制上,Leptin是怎樣做的?原來,Leptin刺激星形細胞分解它表面的脂肪酸,造成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GE2),後者攬住神經細胞上的第三類PGE2接受體(EP3R),從而抑制食欲。在發燒時,巨噬細胞分泌的白介素一及白介素六,能促使星形細胞分泌大量的PGE2,食欲也就降低了。吃了退燒丸,例如阿斯匹靈,透過抑制星形細胞的COX酶後,便會因減少了PGE2而恢復食欲。所以有豬農以阿斯匹靈餵豬,藉以增加豬的食欲(J. Vet. Pharmacol. Ther. Vol.10 pp.269-272)。

Thursday, May 10, 2007

煙 酸

  現在不少人都經常把「膽固醇」掛在嘴上,將它與血壓、血糖三者的數據,連在一起說,以表達身體健康狀況。膽固醇到底是什麼?基本上,膽固醇屬脂類(Lipid),廣泛存於動物的細胞膜上,亦是多種荷爾蒙及膽酸的主要成分。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東西;多了不一定是不好。現在一般的看法,是有些膽固醇對健康有害處,但另一些卻是「好」的膽固醇。

  有害的膽固醇,屬性低密度脂肪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至於一些與高密度脂肪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相連(HDL-bound)者,卻被公認為好東西。脂肪蛋白像一個個湯圓,中間一團膽固醇,其上包著一層蛋白質。密度之低或高,是指它們和水比較的數據。低密度是水的1.021到1.063倍;高密度則是1.063到1.21倍。基本上,LDL表面的蛋白質,屬於B類(ApoB),而HDL者則主要含有A類(ApoA)。最重要的分別,是LDL能被氧化,之後,會被血管壁內的巨噬細胞吞噬掉。吞噬後,當中的一團膽固醇會滯留在巨噬細胞內,慢慢導致血管硬化。至於HDL,它能幫助消除「滯留」在巨噬細胞內的膽固醇,減低血管硬化的機率。因此,LDL便被視之為有害(令血管硬化)。

  當HDL取走細胞內的膽固醇後,假如HDL旁邊有LDL,HDL會用一個膽固醇轉移酶(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 CETP),把收集到的膽固醇轉移到LDL。若旁邊沒有LDL,裝滿了膽固醇的HDL去到肝臟時,會被肝細胞吸收,之後,肝細胞分解膽固醇,透過膽汁,經小腸、大腸排出體外。

  輝瑞藥廠( Pfizer)的科學家,發明了一個概念藥,編號CP-529414,又叫Atorvastatin,用以抑制HDL的CETP。在理論上,這可把一些從細胞內抽出的膽固醇,直接運送到肝,被肝分解掉,因而一勞永逸。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在第三期的臨床測試上,Atorvastatin令參與測試者的血壓升高,從而致命。由於出了人命,輝瑞只好全面停止測試。這一「鋪」,輝瑞損失了八億美元。

  有一個叫煙酸(Nicotinic Acid)的維他命,又名Niacin或維他命B3。若缺乏了,可會疲勞、頭痛、食欲喪失、胃酸缺乏;發育期間尤其需要,一般可從麥芽、糙米中攝取,也有提純的健康食品。煙酸能大大提高HDL(Curr. Atheroscler. Rep. Vol.3 pp.74-82);不過,它有一個令皮膚潮紅(Flush)的副作用。現在有了一個不會產生潮紅,但可以增加HDL的煙酸改良版,叫Inositol Hexaniacinate(Altern. Med. Rev. Vol.3 pp.222-223)。

Wednesday, May 09, 2007

背誦抗癡呆

 博學的南懷瑾先生,主張念書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背誦課文。他說:「背誦……是古老的辦法,像我小的時候就是讀書背誦。……背誦有個什麼好處呢?美國人的數據告訴我們,背誦還可以治腦的毛病、治帕金遜病等、治記憶不好的毛病。」這說法有沒有道理?要解釋,可得先拐一個大彎。

  中醫在把脈時,發覺脈象弱或虛,再觀察病人,若倦怠無力、呼吸少氣、動則氣喘,便會診斷為氣虛,於是開一劑四君子湯(人參半錢、甘草半錢、茯苓半錢、白朮半錢)。其中人參扶脾養胃,補中(焦)益氣,是方中之君藥。另一方面,若脈象細或澀,病人訴之心悸、耳鳴、頭眩,加上面色蒼白,便是典型的血虛。治療血虛的常用方劑,是四物湯(熟地黃七分、白芍藥七分、當歸七分、川芎七分)。在此方中,熟地黃滋陰補血;當歸養血和血;芍藥和營理血;川芎行氣活血。若病人氣血兩虛,中醫開出四君子加四物湯(又稱八珍湯);再嚴重時,八珍湯再加黃芪、肉桂,這便是十全大補湯。更進一步,若從十全大補湯減去川芎,加入五味子、遠志、陳皮、薑和棗,便是人參養營湯。日本人很重視人參養營湯(Ninjin Yoei To),認為它是治療老人癡呆的藥方。

  日本對漢方的研究,主力在於做動物的疾病模型實驗,藉之與西方的病理學掛勾,再分析每一藥材的主要成分;最後,用人工合成其中主要成分,再回用疾病模型實驗加以印證,便手到擒來。至此,可以開始將自然的主要成分改良,做臨床測試,成功開發新藥,之後申請專利。在老人癡呆方面,日本學者首先比較三個常用的藥方:人參養營湯、加味歸脾湯Kami Kihi To(當歸二錢、黃芪三錢、白朮三錢、柴胡三錢、梔子二錢、人參三錢、甘草一錢、茯苓三錢、遠志二錢、薑一錢、酸棗仁三錢)和加味溫膽湯Kami Untan To(人參二錢、玄參二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遠志二錢、熟地黃二錢、枳實三錢、半夏五錢、陳皮三錢、薑一錢、酸棗仁三錢)。為什麼加味歸脾湯可以治療癡呆?中醫認為脾主思而統血,思慮過度,便勞傷心脾。若脾虛血少,則心失所養而益虛,於是怔忡健忘。至於加味溫膽湯。日本著名漢方藥廠Tsumura的學者,發現原來最重要的抗癡呆成分,是來自遠志(Polygala Tenuifolia)(Biol. Pharm. Bull. Vol.27 pp.1081-1085)。它能刺激一個叫膽○乙醯轉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增加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Neurosci. Vol.125 pp.233-241)。乙醯膽鹼對記憶有極大作用。背誦過程中,我們叫自己的腦把課文硬生生記下來,啟動記憶與乙醯膽鹼的作用,從而獲得抗癡呆的益處。

Wednesday, January 10, 2007

雖不關己亦勞心

  有一個急性病,每年有六億六千萬宗新症,其中二百萬人,大多數是六歲以下的小童,會在一個月內死亡。現在,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多個組織和幾家大藥廠,均出錢出力,搶救患者,亦致力預防工作。在香港和世界不少地方的人,因為沒被波及,也就不大注意。這個病叫瘧疾(Malaria)。

  瘧疾來自一種寄生蟲。它可以用四種不同的形態,生存在不同的空間。第一種形態是配子體(Gametocyte),當病人為蚊叮過後,在病人血中的配子體,會在蚊的腸中變成卵母(Oocyst),卵母在腸內生長及產出幼蟲,叫包蚴(Sporozoites),包蚴懂得走進蚊子的唾液腺。當蚊子再去叮人的時候,這寄生蟲隨唾液進入人的血管,更走進肝,在肝細胞中生長。之後,能「谷爆」肝細胞,以裂殖體(Schizont)形態入侵紅血球;在紅血球中不斷繁殖,終於「谷爆」紅血球(病人因而發冷),再一次大量入侵其他紅血球。在這段期間,病人的免疫系統會嘗試反撲,病人於是發高燒。若無藥物快速消滅裂殖體,病人終會死於器官衰竭。

  在預防方面,日本的住友化工曾在1992年發明了一種塑膠網,叫Olyset,上面塗了一種叫Permethrin的殺蟲藥,本意是用來保護果樹,但銷量並不理想。WHO看中它,用來做蚊帳。住友非常慷慨,一下子捐出三十三萬張,再以成本價賣給非洲國家。用了這個網,瘧疾的死亡率急跌了20%。

  在治療方面,目前有三大類藥,包括奎寧(又名金雞納鹼〔Quinine〕)、二羥葉酸還原酶抑制劑(Dihydrofolate Reductase Inhibitor,能抑制寄生蟲生產葉酸)和中國的青蒿素(Artemisnin)。其中青蒿素最佳,百分百有效。為了減低寄生蟲產生抗青蒿的可能性,WHO呼籲醫生不要單用青蒿素,而用青蒿素加奎寧,即所謂青蒿素複方療法(Artemis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本來只有中國生產青蒿素,諾華與昆明的藥廠合作,用之製造一個叫Coartem的藥;但因中國生量達不到全球需求,現在加納也開種植青蒿及提純青蒿素。

  另一方面,諾華、Sanofi-Aventis、拜耳(Bayer)、格蘭素(Glaxo)各藥廠,都在研究一種可以用人工合成的青蒿素改良版。在這方面,憑拜耳提供的研究經費,香港科技大學發明了一個改良版,叫Artemisone(Angew. Chem. Int. Ed. Vol.45 pp.2082-2088),藥效可能比青蒿素更好。

Tuesday, January 09, 2007

忘情水

  有一個人,終生營營役役,從一無所有,去到家財萬貫;有一天,一個大風浪,把他打回原形,多年累積的,剎那間化為烏有。是不是去到貧無立錐之地?是不是全無生計?不至於。要吃一口清茶淡飯,全無困難。但不免緬懷過去的日子,整日胡思亂想,想的都是前塵往事,自怨自艾:「如果當時不做某某決定,那有多好?」想得多了,更是怨天尤人:「既然最終都是要我一貧如洗,當初何必讓錢財滾滾而來,到今天一場空歡喜。」他可沒自省,一直以來,都是他自己在鑽營,貪得無厭;得來的,並非上天迫他去取,失去的,也是緣自一己的貪念。

  該怎辦?豁達一些,就當富貴從沒到來過,只是發了一場夢,把記憶抹掉。可是,說得簡單,談何容易?

  有兩種病,病人正正希望能吃一粒「消憶丸」,把不好的記憶抹掉。一是在創傷後,因壓力導致的失調(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例子是在前線作戰的軍人,縱是退役後,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復。另一情況,是在失去了一段肢體後,心理不能同時適應,甚至生理方面也不免眷戀,竟然仍能感到那段肢體在隱隱作痛,是為魅影痛感(Phantom Pain)。這感覺來自記憶,與一個神經生理學專有名詞長久性電位(Long Term Potentiation, LTP)有關。

  哥倫比亞大學的Eric Kendel是研究「記憶」的先驅,並於2000年藉之而獲得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1966年,一位挪威學者Terje Lomo進一步發現LTP的現象。Lomo先把大鼠大腦的海馬區切出,在其中,先將一邊(叫Perforant Pathway)通電,之後,觀察到另一邊(叫Dentate Gyrus),出現了一種比一般神經訊息更長久的電位反應,他稱之為LTP。反覆研究下去,他在1973年與門生Tim Bliss一起發表了LTP理論,指出LTP是大腦在建立記憶中的一個過程。在最近出版的《科學》學報,一組麻省理工的學者,證明大鼠在學習(逃避電擊)時,大腦的神經通訊中出現了LTP,著牠要將電擊經驗記在腦中(Science Vol.313 pp.1093-1096)。在同一份刊物上,另一組在紐約州立大學的學者報道,曾用一段叫ZIP的蛋白質,成功抹去大鼠剛建立的記憶(Science Vol.313 pp.1141-1144)。

  有一個中草藥叫千層塔(Huperzia Serrata),其中一個叫Huperzina A的成分能抑制身體清除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的能力,增加記憶。香港科技大學的學者正致力想把Huperzina A改良為抗癡呆的藥。理論上,循另一方向,Huperzina A亦可改作抑制LTP之用,將記憶抹去。

Monday, January 08, 2007

預防結腸癌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出污泥而不染」,談何容易。有一門學問,叫Group Dynamics,研究的,是在群體中「人與人之間交往」產生的現象。孟母可能是中國人中,最先能得其三昧者:為了令孟軻這小孩不與一些有誖她理想的同伴混在一起,她不惜三遷。現在這學科特別受注意,尤其是在互聯網上。像「巴士阿叔」事件,就是虛擬世界中,群眾迅速互動的典型例子。

  從積極的立場看,將一群精英集於一起,可匯成一股更大力量。這所謂「精英」,假如是壞人,也就不免惡上加惡,變本加厲。現在的監獄制度,往往造成了一些能培養更多、更壞罪犯的溫床。

  人體中的大腸和直腸,每天都要貼身接觸大量穢物,包括致癌物質。虧得其表皮細胞能「潔身自愛」,有一些自滅的機制。若細胞有絲毫異動,一些負責監督的癌抑制蛋白(Tumour Suppressor Protein),馬上勒令它自我毀滅。但話雖如此,結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仍是現今全世界第二大致命的癌(第一大是肺癌)。CRC和肺癌最大的分別,是CRC一般都能在癌還未擴散前被發覺,之後,可藉外科手術把癌割掉。不過,約有四成病人在手術後,會再次罹患CRC。第二次會是凶險多了,因為癌細胞已「學乖」,更能自保。

  舉一個例,在醫生開出的化療藥中,最常見的是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這藥要針對的目標,是一個「幫助細胞合成DNA」的催化劑,叫胸苷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 TS)。但癌細胞製造TS的能力很高,不懼打消耗戰,總有足夠的TS去協助自己增生。另一個常用的化療藥是Cisplatin(商業名稱Platinol),它的板斧,是將打孖的DNA綁緊,令癌細胞不能複製DNA,也就不能增生。對此,癌的應付方法是壯士斷臂,把被鎖上的部分切去,另外再補上一段。除了化療藥,醫生也有施以目標療法,用一個叫Cetuximab(商業名稱Erbitux)的抗體,去阻礙癌細胞,不讓它取得表皮生長因子;又有用另一個叫Bevacizumab(商業名稱Avastin)的抗體,抑制癌細胞生出新的血管。不過,這兩個抗體藥價錢都十分昂貴,而且只能防止癌細胞增生,不能斷尾。有沒有一個可以防止結腸癌的健康食品?在2006年10月出版的《臨床癌症研究》中,一組學者報告說葡提子素(Grape Seed Extract)在一個癌的模型實驗中,在八星期內把癌塊縮小一半(Clin. Cancer Res. Vol.12 pp.6194-6202)。原來葡提子素能減少循環素(Cyclin),藉之迫使癌細胞自滅。

Friday, January 05, 2007

天生忍者

  在設計臨床測試時,為了保持客觀性,接受測試者是不容知道服食的,到底是真的藥還是假的所謂安慰劑(Placebo);進一步連帶醫生也不讓他知道,這便叫「雙盲」。當然,醫生不會是全然被蒙在鼓裏,因為若要在他的病人身上做測試,必須先得到醫生首肯;他只是不能分辨交給測試者服用的東西是哪一樣而已。

  在一種情況下,醫生不能、亦不會給病人只服用安慰劑,這是當病情很凶險的時候,人命關天,再「唔講得笑」,若只給病人服用安慰劑,無異送他上路。於是,須先以基本的抗癌藥「打底」;之後,某些病人會抽到測試藥,另外一些病人則賦以安慰劑。不過,世事無絕對。有些病,例如中風,雖然十分凶險,但由於根本並沒有一個治中風的藥,醫生也就可以在雙盲的架構下,開一個安慰劑給參加新藥測試的病人。此外,病情若不涉及生死,醫生也可以只給一些病人吃安慰劑,例子是止痛藥。

  目前最難止的痛,叫神經痛。神經痛有三個特徵:第一、輕微的接觸都會引起痛感(Allodynia);第二、對痛特別敏感(Hyperalgesia);第三、即使在傷復後,痛感還會維持一段時間。

  關公可以抵得住做刮骨療傷的手術,日本軍人以剖腹方式自殺,兩者都被視為「勇」的表現,因為能忍得痛。對常人來說,「痛」必然是一個很慘、很無奈的經歷;當然也有甘之如飴的,但相信只有極少數。怕痛與否、以及忍痛的能力,並非人人一般。有些人不太怕痛,亦有另一些人,一點點痛便大叫大嚷。有些人在頭痛時,一粒「必理痛」便足以鎮痛,另一些則吃四粒都沒有用。因此,有學者懷疑,身體是否有一個或多個遺傳基因,決定一個人忍痛的能力。

  可以在大鼠身上做一個神經痛模型實驗,方法是透過手術,切斷大鼠的坐骨神經;之後,觀察牠舐腳趾的頻率。用這種實驗,一組以色列的學者發現,能忍痛大鼠的後代都能忍痛;不能忍痛者的子孫則全部不能。若把一隻能忍痛與一隻不能忍痛的大鼠交配,後代都能忍痛。可見痛感的忍受能力,是可以遺傳的。

  在去年11月的《自然醫學》上,一組哈佛的學者,發表了他們在痛方面的研究。原來痛感來自一個叫四氫生物蝶呤(Tetrahydrobiopterin, BH4)的生物訊息,追本溯源,製造BH4者,則是一個叫GTP環化水解酶(Cyclohydrolase)的遺傳基因GCH1,那就是決定能否忍痛的關鍵。

嬰兒的性別

  一般將為人父母者,都想早些知道寶寶是男是女。在今天,為胎兒做超音波視象,十分普遍,除了想辨別性別,更重要之目的,是做安全檢查。我有一位朋友,特別叮囑醫生在用超音波檢測之餘,不要透露孩子性徵所示。她說她是故意不要預先知道的,以免自己和家人心情受影響,間接危及胎兒的正常成長。有這可能嗎?我不敢說沒有。很多人相信胎教,應是基於同一道理。

  細胞內有一種叫去氧核糖核酸(Deoxyribose Nucleic Acid)的物質,也就是DNA。這是一個儲存「遺傳訊息」的媒介,像是電腦軟件,隱藏在其中的,是一些能指令細胞製造蛋白質的密碼(叫基因)。為了要能儲存超逾一萬一千個基因之故,細胞內有大量DNA。這些DNA分列成為二十三條染色體(Chromosome)。每一個細胞都有二十三對染色體。在最先,未受精之前,女方的卵子及男方的精子,各有二十三條;當卵子和精子結合後,便重新達到二十三對。在這二十三對染色體基礎上,細胞一變二、二變四,成長為胎兒,最終瓜熟蒂落,離開母體,成為另一個新生命。新生命是男是女,與染色體有直接關係。若是女性,她有一對包含兩條我們稱之為X的染色體,也就是「XX」。若是男性,他的一對並不相同,X之外的另一條,姑且叫做Y,兩者合稱「XY」。「XX」和「XY」之分,導致男女之別,這是教科書裏面說的,大抵上不錯,但並非百分百準確。在某些情況下,XX可以產生男嬰,XY也可以最終成為女嬰。

  在Y的染色體內,有一個叫SRY的基因。從這個基因衍生的蛋白質,能刺激一個叫SOX9的基因;之後,SOX9令胚胎造出睾丸。倘若一個Y精子內的SRY基因出了問題,造不出睾丸,雖然胚胎是XY,但出生的嬰兒會是女性。

  其實X卵子中亦有SOX9基因,但一粒XX的受精卵子,一般不會造出一個男嬰,因為X染色體內有一個叫WNT4的基因,負責製造一個叫Beta-Catenin的蛋白質,後者會抑制SOX9,這也有例外。以色列學者發現患有糖尿病的孕婦較容易生男嬰(Fetal Diagnosis Therapy Vol.19 pp.366-369)。原來,胰島素能刺激細胞的糖原合成酶(Glycogen Synthase),把身體吸收了的葡萄糖轉為糖原。其中機制,涉及抑制一個叫GSK的激酶(Diabetes Vol.52 pp.588-595)。由於患糖尿病的孕婦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胚胎細胞內有大量GSK。GSK的另一個作用是把Beta-Catenin廢掉。沒有Beta-Catenin「阻手阻腳」,SOX9便能發功,造出睾丸(J. Cell Sci. Vol.118 pp.1449-1459)。

Thursday, January 04, 2007

餓壞

  在一些都市中,不少大書店都有專櫃,分別展售烹飪或旅遊的書籍。這應該是民生富足的表徵。物資不匱,才會想到花心思,令食物更美味。

  我在念大學時,有一年的暑假,有幸去紐約長島一間遊艇會附屬的餐廳工作,幫補生活費。這個遊艇會頗高級,但不屬社交式的,遊玩的人,大多是真的為水上運動而來,夏天一過,也就門可羅雀;於是索性一年只開三個月,從5月30日國殤節開始,到9月第一個星期一的勞動節為止。餐廳冰庫中貯存有大量食物,必須在勞工節那天消耗盡,因此,當踏入8月下旬,員工都可在一些顯然會是供過於求的帶子、大蝦、牛排中,隨意取來吃。在一些不太忙碌的時段,我更會「偷師」,甚至開口向廚師請教煮西餐的技巧,之後,付諸「實驗」。這真是名副其實的「近廚得食」。

  人體中的廚房在哪裏?胃、腸都不算是,它們做的只是前期處理的工作。例如碳水化合物先在腸中被分解為單糖,要待去到肝,才會被「煮」(化學方法轉化)成葡萄糖,供應全身;有多則貯起來。因此,在「近廚得食」的前提而言,肝炎病毒可以說是最聰明的病毒,尤其是乙肝病毒。何解?因為病毒和肝的遺傳物質都是DNA,因此不會挑起肝細胞的RNAi自衛機制。更重要的,是病毒能夠在身體這個「糧倉」中佔住,取其所需。

  理論上,所有的細胞都能從血液中獲得營養,為什麼這病毒會選擇肝細胞?現在一組以色列的學者,可能找到了答案。乙肝病毒的遺傳物質,需要先透過肝細胞一個轉錄因子,叫PPAR-『(全名很長,叫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去啟動一個「總掣」,叫Enh,才能造出病毒。箇中的關鍵,在於這個PPAR-『。當乙肝病人肚餓時,血中的糖分下跌,身體會用一個叫PGC-1的蛋白質,帶動這PPAR-『,把貯存在肝的糖原(Glycogen)轉為葡萄糖供應身體的需要。在帶動PPAR-『的過程中,也就連帶啟動了乙肝病毒的增生機制(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103 pp.16003-16008)。所以,乙型肝炎患者要盡量避免讓自己肚餓。

  乙肝病毒潛伏在肝細胞中,很容易引起肝細胞癌變。有兩種普通食物可以抑制病毒增生,一是在大蒜內的二硫二丙烯(Diallyl Disulfide),另一是在黃薑Tumeric中的薑黃素(Curcumin)(Antiviral Res. Vol.68 pp.75-83)。除此之外,可多吃花椒,以抑制一個主導癌變(叫PAK1)的激酶(Cancer Biol. Ther. Vol.5 pp.305-309)。

Wednesday, January 03, 2007

一加一等於三

  中國的國家領導人一般年紀都不小,但精神看來皆不錯,相信身邊有專責照顧起居飲食的醫生和營養學專家。以他們身份之尊,加上肩負治理整個中國的重任,自當有健康的體魄;國家也應不惜所費,佐以最佳輔導。

  普通人若要學他們,能不能?當然能,雖然未必一百分,或未必去到國家領導人的程度,但應足以達到健康水平。不過,難不難?老實說,並不太容易。難處不在金錢,在意志力。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金錢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幫一把。例如湯漢斯為了新片角色所需而減肥,身邊跟了一位營養師,每天吃什麼全由他指定,不得逾越,吃前自當計算熱量,吃了後還須做紀錄,反覆印證,全程「跟到貼」;這樣,自能補意志力之(可能)不足,但花費也就多了。

  要健康,運動是不可少的,這方面須能堅持,也就是靠意志力。壞習慣不可有,這是不用說的了,也須有意志力。其次是在日常進食之外,補充身體所需。適當的健康食品,功效可以是一加一等於三。但要注意,「適當」並不須「昂貴」。例如,自然界的類黃酮(Flavonoid)種類繁多,計有黃烷醇(Flavonol)、黃烷酮(Flavanone)、黃酮(Flavone)、異黃酮(Isoflavone)等。這些植物的抗氧化能力,都是天然的,副作用幾乎是零;另一方面,像是不同的衣服鞋襪,可以配搭出各種「專功能複方」,效力特強。舉一個例,桑子含有大量「桑色素」或桑酮(Morin),是防止痛風的健康食品(J. Pharmacol. Exp. Ther. Vol.316 pp.169-175)。由於它能抑制肝的「硫酸轉移酶」,因此能抑制身體將(防細胞衰老的)「葡萄子素」硫酸化。不過,不是每一個人的胃都能應付桑子,所以要求助「取其精華」的健康食品;但良莠不齊,選用時不可掉以輕心。還有,最好能有專功能複方,其中「配搭種類」和「配搭分量」,大有學問。適當的配方才能一加一等於三。上述硫酸轉移酶是身體排毒機制(Detoxification)中的一個催化劑。什麼是排毒?簡單地說,食物中有一些物質,對身體沒有好處,被小腸吸收後,肝細胞會盡量增加這些物質的水溶性,以便可以經膽管、小腸、大腸而排出體外。這一個過程便是所謂排毒。不過,在某些情況下,硫酸化(Sulfation)往往造成一些能導致細胞癌變的成分。最佳的例子是肥燶叉燒中的苯并蒽(Benzanthracene)。它原本只是一個微弱的致癌物質,但被肝細胞硫酸化後,可成為非常強力的致癌物(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Vol.231 pp.144-148)。洋蔥中的五羥黃酮(Quercetin)可抑制硫酸化;尚可與另一些天然食品做成專功能複方,功效更大。

Tuesday, January 02, 2007

活多兩個月

  《2005年吸煙(公眾衛生)(修訂)條例》在去年10月19日三讀通過。由昨天開始,絕大部分工作地方和公眾地方的室內區域,都須實施禁煙。部分(六類)「合資格場所」,包括夜總會、商業浴室、按摩院、麻將館、會所內指定的麻將房,以及某些酒吧,暫時尚可苟延「煙」喘,但須遵行一些特設條件。

  我有一位新同事,主要工作是幫手做動物實驗,研究課題是癌。有一天我吃過午飯後返回公司,看見這位助理員站在大門外悠閒地吸煙。她可能是同事中唯一尚存的癮君子。我不明白,以她每天接觸幾百隻生癌塊小鼠的經歷,按理應該「信鏡」,早把煙癮戒掉。

  有一個成功戒掉香煙者,在電視上介紹他戒煙的秘訣。他說,很簡單,只要把自己最親愛家人的照片,放在煙包外面的透明膠袋內,每次想去拿香煙,一看到他們,立即有警惕之心,就這樣便戒掉了。

  肺癌是最能奪命的癌,其中九成病人都有吸煙的壞習慣。肺癌之所以凶險,一是發現時往往太遲,比方,已擴散到胸骨或橫隔膜。其二,80%的肺癌,屬非小細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 )。這種癌生長得很慢,但十分頑強。一般化療藥,把骨髓及小腸的正常細胞增生機制弄垮了,尚未能動它分毫,病人則已被化療藥折磨得死去活來。大部分的化療藥,例如Docetaxel(商業名稱Taxotere)、Cisplatin(商業名稱Platinol)等,作用都是靠強迫癌細胞自滅(Apoptosis)。可是,NSCLC有一個「抗自滅」的伎倆,它能增加一個琉氧還蛋白(Thioredoxin-1),從而協助核糖核酸還原酶(Ribonucleotide Reductase)幫癌細胞製造多一些DNA的原料;刺激缺氧衍生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令血管異生,供應營養給癌細胞;刺激一個叫NF kappa B的轉錄因子,直接抵抗一個引發自滅的激酶(叫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現在對付NSCLC所能做到的,主要只是令癌細胞不要繼續增生。方法是採用目標療法,例如服用AstraZeneca藥廠的Gefitinib(商業名稱Iressa)或Genentech藥廠的Erlotinib(商業名稱Tarceva)。前者的藥效只能對大約30%的NSCLC病人有效;為此,有一間Genzyme藥廠造了一個測試劑(盛惠九百七十五美元),病人可先試試自己能否受惠。Gefitinib的零售價是每粒一百美元,每天須吃一粒。至於Erlotinib,在七百三十一位病人的臨床測試中的四成服了此藥的末期病人,比較只服用化療藥者,可以活多兩個月。